葉 玲
(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浙江杭州 311231)
高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作為高等職業院校,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是辦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1]。面臨職業教育深化改革的新形勢,根據00后大學生的特質和特點,應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提供全過程的全鏈管理服務,實現管理學生向管理服務學生的轉變,是必須面對的課題。
(1)學生全鏈成長的需要。面對快速發展的社會形勢和00后大學生的特點,高等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和教學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學生管理服務亟需進行“全鏈條”改革,從招生、迎新、培養、社會實踐、創新創業教育、就業、畢業和校友管理等多個維度入手,形成學生成長管理服務的全鏈條閉環。
(2)實現三全育人的需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簡稱“三全育人”)的新要求[2]。落實到高等職業院校的具體任務上,就是要把握重點、加強協作,統籌推進實施課程育人、科研育人、實踐育人、文化育人、網絡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資助育人、組織育人等“十大”育人體系的構建。
(3)“互聯網+”教育的需要。隨著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進行學生管理服務信息化開發,實現從招生、迎新、培養、社會實踐、創新創業教育、就業、畢業和校友管理等全過程功能,為全鏈管理服務的實現提供了可能。
(1)工作定位轉變。轉變學生工作定位,突出引領作用,把基于信息技術的學生全鏈管理服務從人才培養的推手轉變為人才培養的抓手。通過技術驅動和保障學生全鏈管理服務,并將基于信息技術的學生全鏈管理服務作為智慧校園建設的核心。通過服務學生“最多跑一次”改革,確立“全面梳理主動辦、優化流程高效辦、完善窗口集中辦、數據跑腿網上辦、強化服務幫助辦、公開透明監督辦”等“六個辦”,基本實現學生辦事“最多跑一次是原則、跑多次是例外”的要求。
(2)工作理念轉變。轉變學生工作理念,從強化學生工作的管理功能向拓展學生工作的服務功能轉變。從學生管理轉變為學生管理服務,強化服務意識,提高服務水平,不斷增強管理育人、服務育人、資助育人、組織育人、文化育人等水平。
(3)工作思路轉變。從單項學生管理事務維度向學生全鏈閉環服務轉變,構建學生管理服務閉環,實現學生從進校到在校、離校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將學生在生命周期內可能遇到的所有事項組成“一件大事”,并以此為依據,系統梳理管理服務內容,開展流程優化,促進扁平化管理,提升治理水平。
按照“思想引領、交流溝通、辦事服務、成長成才”的工作要求和“易學易用、共創共享”的建設理念,建設融“互聯網+思想引領、互聯網+生活服務、互聯網+教育教學、互聯網+文化建設”于一體的信息門戶、成長社區和網上辦事大廳,建成學生的思想精神家園、網上服務大廳、教育教學平臺和時代文化陣地。
(1)實現功能對接。把學生全鏈管理服務和推進學生管理信息化建設結合起來,實現學生入學前、學習中和實習就業畢業的全鏈管理服務的功能對接,根據三個不同階段環節,開發一系列面向學生全鏈管理服務的網絡應用生態系統。
(2)拓寬育人渠道。依托學生全鏈管理服務建設,開發教務系統、學工系統、智慧社區APP、圖書系統、網上辦事大廳,實現網絡化的班級管理,進一步拓寬人才培養和管理的方法渠道。
(3)加強思想教育。把學生全鏈管理服務建設融入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生活,開發學生網、陽光體育、第二課堂、體質健康、各類公眾號等,讓學生全鏈管理服務成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和線上交流的情感紐帶。
(4)發揮引領作用。依托學生全鏈管理服務建設,建設輔導員和專業教師的網絡媒體,發揮好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日常管理的引領作用。

圖1 面向學生全鏈管理服務的網絡應用生態系統
(5)打造學習空間。建設學生信息門戶、成長社區、云課堂等學習空間,鼓勵專業教師共享課件資源,讓學生信息門戶、成長社區、云課堂成為師生活動的學習空間。
(1)構建“互聯網+”學生管理周期環。構建學生從招生、迎新、進校就讀到離校就業的管理周期閉環,迎新系統實現新生指南、在線繳費等功能,學工管理系統對學生基本信息、勤工助學、獎懲等進行管理,就業系統及時發布企業招聘信息、開展網上生涯指導服務,離校系統面向學生提供一站式離校服務。
(2)打造“互聯網+”學生成長社區。推進學生智慧成長社區建設,為在校生構建覆蓋成長記載、生活需求、校內辦事、企業選聘、家長互動、畢業服務于一體的學生移動服務網,為企業、家長和其他用戶按權限開放服務,深化智慧校園的泛在移動內涵。
(3)推進“互聯網+”最多跑一次改革。構建BPM大平臺(業務流程管理平臺),實現統一的流程審批環境、統一的“傻瓜式”流程定義環境、統一的統計監控環境,在此基礎上構建網上辦事大廳。面向學生提供各類業務的一站式在線審批,并推進服務移動化,實現所有事項“掌上審批”和高頻事項“掌上辦事”。

圖2 網上辦事大廳整體功能結構
(4)組建“互聯網+”安全育人環境。加強安全校園智慧園區建設,完成數字安防監控系統改造、視頻報警、智能車輛控制系統、大門和公寓門禁系統的建設,建成了基于GIS三維電子地圖視頻自動跟蹤巡檢系統,實現人員進出校園、公寓全方位管控,構建安全有序的育人環境。
(5)建構“互聯網+”學生數字畫像。利用大數據分析原理,深度挖掘教務、后勤、學工、就業、圖書館、門禁、一卡通、軍體、財務等系統中與學生工作相關的信息數據,為學生建立學習、運動、上網、消費、守紀行為分析,建立個人數字畫像。對存在異常行為、長期未歸、曠課等特殊學生發出預警,為快速、及時解決突發事件提供了重要參考。
各類面向學生、服務學生的網絡應用、APP的推出,極大地方便了學生的學習、生活。學生在入學前,就能在家登陸學院的迎新網站,提前了解學院各項信息,方便報到入學,提前學習學校各項規定提早開始適應大學生活。迎新網站的使用,每年共計超過60%的新生在開學前通過迎新系統進行線上報到。學生在校期間,不用因為辦理各項事務在各個部門、辦公室之間來回簽字、審批、蓋章,也不用因為到了下班時間找不到辦事人員而望門興嘆。學生只需打開網頁或者手機APP即可在線辦理各項應用。自網上辦事大廳投入使用以來,學生辦理各項業務數量累計超過30000項。學生離校在外實習期間,也無需往返學校辦理各項業務,只需在校外通過統一身份認證系統訪問學校的各項應用,極大地便利了實習學生。
投入使用的各類網上業務系統、APP不僅方便了學生,也極大地提升了學院各個部門與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在迎新工作開始前,學院可通過學生登記的信息,判斷學生是否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是否按時到校等情況,及時給予補助關懷,合理安排接送車輛及公寓住宿安排等。教師在外出差,也可以通過手機APP完成部分日常審批事務。
學生在校的活動情況、學習情況、獲獎情況等信息來源多、信息量大、信息構成復雜,如何將學生在校的全生命周期做一個成長記錄是近幾年學校信息化建設過程中一直著力解決的問題。目前的學生信息統一通過學校數據中心整合,各個業務部門產生的數據都統一匯總至學校數據中心,各個業務部門需要調用其它部門產生的學生數據,也可通過向數據中心申請調用。學生在校的成長記錄通過學生第二課堂系統、學生畢業就業系統可直觀展現,形成學生的簡歷或繁歷,方便學生使用以及學校各個部門應用、統計、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