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旭
(南陽職業學院,河南 南陽 474500)
臨床上用于清熱解毒、瀉火消炎的歷史名方為牛黃解毒丸(片),因其療效好,至今仍為臨床常用藥物,被收載于中國藥典一部(2015年版)。主要成分為牛黃、雄黃、石膏、大黃、黃芩、桔梗、冰片、甘草等。主要用于火熱內盛、咽喉腫痛、牙齦腫痛、口舌生瘡及目赤腫痛[1]。
中國藥典收錄的處方標準為牛黃解毒片(丸),每丸重3 g(雄黃0.109 6 g),口服每次1丸,每日2~3次。康氏牛黃解毒丸中增加了大黃、白芍、防風、山藥、朱砂、薄荷腦、鉤藤、桔梗、丁香等,在清熱解毒的基礎上增加了瀉下,專門治療皮膚刺癢等癥。京制牛黃解毒片(丸)在中國藥典規定的處方基礎上增添了黃連、黃柏、金銀花、薄荷、菊花、荊芥穗等中藥材,用以治療肺胃蘊熱引起的頭目眩暈、大便秘結、皮膚刺癢等癥[2]。
制備的主要儀器有糖衣鍋、電器控制系統、加熱裝置等。首先將復方中的藥粉置于糖衣鍋中,一邊轉動糖衣鍋,一邊噴灑潤濕劑,使藥粉均勻潤濕,揉搓成細小顆粒,持續轉動生成丸模,繼續加入藥粉和潤濕劑,通過滾動使丸模增大,堅實致密,光滑圓整,隨后過篩,選出大小適宜的藥丸,加入極細粉蓋面即得。
利用HPLC測定牛黃解毒丸中番瀉苷A和番瀉苷 B的含量。通過藥典中的檢測方法,成功分離出番瀉苷A和番瀉苷B(R>1.5),在檢測范圍內兩條標準曲線均呈良好線性(r>0.999 9),番瀉苷A和番瀉苷B的檢測限均低于2.40 ng,定量限為6.40 ng。該方法的測定結果顯示:10批購自不同地區、不同批號中的番瀉苷A和番瀉苷B的含量差別較大,而雄黃的含量差異較小,范圍在5.52~6.01 g。
牛黃解毒片是一種常用的中成藥,用于治療上火引起的咽喉腫痛、牙齦腫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醫生在指導患者用藥時,會提示患者根據自身情況合理用藥,不可濫用及服用過期的牛黃解毒片,避免引起不良反應。
將172 g牛黃解毒方藥用水煎3次,合并3次藥液,文火濃縮至60 g左右,按照1∶0.5加糖粉溶化,使之成為黏合劑,隨后加入板藍根粉,制備出合適的軟材,過16目篩網制粒,在烘箱中80℃干燥,45 min后選粒,加入潤滑劑硬脂酸鎂,上機壓片,產品(規格0.3 g片劑)600片[3]。
牛黃解毒片的主要成分雄黃為有毒中藥,它含有毒成分硫化砷(As2 S3 ),砷的生物學半衰期為280 d[4]。利用高效液相色譜法(HPLC),采用KromasilC18柱(150 mm×4.6 mm,5 nm)、流動相0.1%甲酸一甲醇(20∶80)、流速為l mL/min、檢測波長254 nm、柱溫室溫,測得大黃素和大黃酚平均含量的RSD分別為1.7%、1.1%,砷含量約為1%。牛黃解毒片中砷的含量過高,若長期服用或濫用,極易造成砷中毒。根據既往研究,許多患者在服用后出現腹瀉、過敏性休克、膀胱炎等癥狀,均因砷中毒引起。
雖然兩種規格的中成藥都以牛黃、黃連、黃苓、黃柏、雄黃等中藥材為主要成分, 但由于劑型不同,導致兩種規格劑型的藥物釋藥速度不同。牛黃解毒丸的釋藥速度較片劑緩慢,藥物在體內作用的時間比較長。牛黃解毒丸是蜜丸劑,蜂蜜有潤肺、緩和藥物烈性的特點,降火、解毒的功效緩和,便于人體吸收。但是,丸劑不適合吞咽困難者服用。而牛黃解毒片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困難,且攜帶方便,適合人群范圍廣。
牛黃解毒丸和牛黃解毒片都是根據古典處方演化制成,處方中的牛黃、三黃(黃連、黃芩、黃柏)、大黃、銀花、連翹等中藥飲片均為兩種制劑共有的藥材,其中處方中的金銀花、連翹、大黃是瀉下、去火、清熱解毒的良藥,黃連、黃芩、黃柏(簡稱三黃)都可以清熱燥濕,治療濕熱證。黃芩善清上焦的肺熱,清血熱、安胎(血熱引起胎動不安)。黃連善于清中焦心、胃之火,是治療濕熱瀉痢的要藥。黃柏則善于清下焦濕熱證,可以除骨蒸,退虛熱。牛黃解毒丸是研細的粉末加蜂蜜煉制而成藥丸,其藥效因添加煉蜜而比牛黃解毒片緩和。但藥丸不便于攜帶,不適合旅行的患者服用。同時,煉蜜容易刺激腸胃,不適合兒童服用。牛黃解毒片是由中藥飲片粉末提取物壓制,朱砂、雄黃分別水飛或粉碎成極細粉。薄荷腦、冰片、麝香分別研細,大黃等十味藥粉碎成細粉。上述藥材粉末混合配研,加淀粉糊制成顆粒,干燥,再加入麝香、薄荷腦、冰片粉末,混勻,壓制成片劑。由此,牛黃解毒片崩解較快,藥效揮發比牛黃解毒丸迅速,而且服用簡單,更適合不易吃丸藥的兒童服用。牛黃解毒片因添加了麝香、薄荷腦、冰片等中藥材,具有較好的抗菌、消炎、消腫止痛的功效。
牛黃解毒片治療風火、風熱引起的癥狀效果較好,具有清熱瀉火、散風止痛的作用。牛黃解毒丸藥性較涼,適用于內火較旺的體質壯實者,臨床多用于由內熱引起的熱毒,如口鼻生瘡、咽喉腫痛、牙齦腫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等。上火者可依據病因相應選擇。
牛黃解毒片和牛黃解毒丸都可以治療上焦實熱導致的面紅目赤、煩躁易怒、口燥咽干、口舌生瘡、頭暈目眩、舌質紅、脈黃、脈數病癥。牛黃解毒丸側重于解毒功效,而牛黃解毒片更側重于清熱功效。
牛黃解毒丸(片)在治療瘡瘍、頭暈、眼紅、牙疼、口舌生瘡、大便干燥等癥時,療效突出。然而牛黃解毒處方中含有雄黃這種有毒礦物藥,致使部分患者服用后發生藥物不良反應。牛黃解毒處方自明朝人薛鎧發明以來,經過改良,已出現十余種版本,各個版本均含有牛黃、雄黃、大黃、黃芩、桔梗、冰片、甘草、石膏等8種成分,而不良反應由何種成分所致迄今尚無明確的趨向表明。很多學者認為雄黃為有毒中藥,不當服用雄黃會引起中毒,而引起的不良反應主要為皮膚過敏、腎功能衰竭等,這正是砷中毒的具體表現。許多學者在綜合分析實驗后得出結論,牛黃解毒丸(片)的8味基礎中藥中, 經實驗證明除雄黃以外的其他7味中藥均未有不良反應發生,說明雄黃是導致不良反應的元兇。然而這種提法受到了其他學者的質疑。有患者服用冰片所致哮喘、濕疹皮炎型藥疹、接觸皮炎型藥疹等癥;服用黃芩致高熱、大疤型藥疹等;大黃中砷含量過高等,所以不能單純歸咎于雄黃。
為預防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應當從源頭抓起,嚴把藥材質量關,禁止偽劣藥材進入市場。嚴控生產工藝和流程,指導患者合理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