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昌英 天津商業大學 大學外語教學部
一流課程建設是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豐富教學內容的重要途徑之一。大學英語作為學時長、授課對象覆蓋大部分非英語專業學生學科,具有廣泛的影響力,是一流課程建設的重要陣地,由于課程內容本身具有橫貫中西的特點,更要求教師要守住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陣地,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建設。
課程思政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有利于將“顯性教育”和“隱形教育”有機融合,實現大學英語一流課程的全程、全方位育人,實現教育立德樹人的基本屬性。
大學英語課程具有很強的工具屬性,一流課程建設課程集英語聽、說、讀、寫、譯等各方面的教育教學創新于一身,幫助學生順暢地進行中西方跨文化交際,更有效地搜集英文資料,以及學習其他國家各種領域最新科研成果。然而,在課程建設的過程中如果缺失思想政治教育和引領,會導致學生在中西方意識形態的交鋒中喪失方向感,對本土的傳統文化缺少了解和興趣,甚至失去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自信,崇洋媚外。在一流課程建設中深化課程思政的元素挖掘,有助于為整個課程建設定好基調,明確高校一流課程建設的根本目的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后備人才。
經過近幾年的探索,教師不斷挖掘大學英語中的課程思政元素,高校教研組圍繞教材內容深入探討課程思政的融入模式,出版社、各高校積極組織課程思政的相關培訓,為一流課程的建設積累了豐富的素材。不少高校根據自身課程思政的實施的實際情況,重新修訂了教學大綱,不斷充實思政教案和數字化教學資源,鼓勵學生在學習教材知識的基礎上,全面探索思政內容,這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歷史使命感,提升文化自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知識學習和思政學習有機結合,使大學生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傳播者和推動者。
課程思政元素在融入大學英語一流課程建設時,要做到形式多樣、方法靈活、長期堅持,只有這樣,才能將學科教學內容、思政教育內容和學生有機地串聯起來,起到大學英語一流課程協同育人的作用。
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主體,在實施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大學英語一流課程建設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了解學生的學習習慣以及學習興趣,從而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開展思政元素教育。在設計調查問卷時,要做到:(1)設置的問題和答案要清晰明確,不能模棱兩可,更不能出現傾向性的指導意見,避免使用會產生歧義的語言;(2)問題數量合理,由淺入深,邏輯清晰,結構和排版設置美觀;(3)使用的語言要通俗易懂,避免使用晦澀艱深的術語;(4)盡量使用匿名的調查方式,以保證結果盡可能地公正和客觀。
大學英語一流課程建設需要審閱和修訂原有的課程大綱,重新編寫高水平的教案,收集豐富的多媒體資源。在這個過程中,要把教學材料的完善和課程思政元素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師需要吃透教材,結合時事政治、中國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對課程設計和布局進行全面調整。要細化教學目標,避免喊口號,將思政教學目標融入大學英語一流課程的每個章節、每堂課,真正做到將思政育人目標落實到課程教學的具體節點上來。
為保證思政教學資源的質量,教師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積極把握從國家層面到各級教育教學部門對課程思政內涵的闡釋,牢固樹立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相結合的教育理念,充分認識到中華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學生的引領和塑造作用,為大學英語一流課程建設提供豐富的配套思政教學資源。
受到課時少、學生多的局限,很多老師在大學英語課堂授課過程中主要采用講授法的方式,課堂信息量過載,學生學習興趣不強,思政元素的教學更要避免簡單的單向說教,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優化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教師需要合理設計課堂,增加師生趣味互動環節,拋出思政話題,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討論,而非滿堂灌;在學生各抒己見、思想碰撞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密切關注學生思維的走向,合理地引導,著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信息甄別和思辨能力,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西方的文化和思想立場,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同時,教師要深入挖掘課程蘊含的傳統文化和新時代社會主義給予文化的要素,鼓勵學生講好中國故事,做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橋梁。
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通過舉辦中華傳統文化才藝展、熱門時政話題的演講或辯論賽、中國典籍英譯等活動,激發學生在課外探索課程思政元素的熱情,為大學英語一流課程建設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將課程思政元素融入大學一流課程建設是高等教育培養人才的迫切需求,大學英語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實踐,不斷探索新路徑、新辦法,不斷總結經驗,強化一流課程的育人功能,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注入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