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尚禮 趙東平 重慶科技學院體育部
新時代,在習近平總書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各類學校紛紛將“課程思政”作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舉措,并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有益的探索。體育作為學校教育中的必修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陣地,但長期以來,其課程思政的功能和作用卻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彰顯,相較于技能傳授而言,體育課程思政功能的充分發揮一直是學科核心素養提升的一大難點,不論從教學設計、實施、評價等方面都難以有效達成,這嚴重影響了學校體育的整體育人效果。俗話說:“知常明變者贏,守正創新者進”,守正創新是當前貫徹落實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取得實效的關鍵一步,只有在“守正”的基礎上堅持“創新”,在“創新”的過程中堅持“守正”,才能實現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新發展、新突破。
著名教育家馬約翰指出:“體育是塑造學生良好思想品質的重要場所,且運動中形成的良好品格能夠產生遷移”[1]。體育作為培養健全人格和健康體魄的重要手段、最好工具,以其所呈現出的愛國主義、民族精神、規則意識等核心價值,使得體育在“課程思政”建設中“氣場十足”“能量爆棚”,為塑造個人信仰、傳播民族文化和引領社會規范等方面發揮了獨具特色的思政育人效果,彰顯了自身優勢[2]。首先,學生在參加體育活動時,尤其是在參加運動競賽時,往往無比興奮,情緒高漲,其潛在的思想作風和道德修養將會被最真實的表現出來,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表現進行及時、有針對性的教育,這比其他非實踐性課程更具有實效性。
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人在本質上是主體的、能動的”[3]。體育教學中要始終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思政滲透,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功能。以往的教育實踐告訴我們,遵循主體性原則是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也是體育課程進行思政建設富有成效的重要保障。因此,一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體育教學中教師對課程的主導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不可忽視的;二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內化性原則是指學生在內因和外因的交互作用下,認同、接受外在的教育內容,并以此來自覺的矯正自身原有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等,以實現自我教育。在體育教學實踐中我們經常發現,有些學生在教師或者裁判的監督下可以很好的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競賽場上遵規守矩,但在無監督的情況下,卻完全判若兩人,這一現象讓我們認識到在體育教學中進行思政教育內化的重要性。體育教學中進行思政滲透的效果如何,不僅僅取決于教師能夠給學生傳授多少知識,而在于學生對其內容能夠領悟多少,以及是否潛移默化的影響了學生的心靈。
個性化原則要求教師在體育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為每個學生提供最適合的教育情境,使學生的獨立性和創造性等個性特質得到充分的發展。個性化趨勢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推動和諧校園和和諧體育的客觀條件。每個學生由于成長環境的不同,行為習慣的養成不同,在思想觀念和道德修養上必然存在著很大程度的差異,因此,在體育教學中進行思政滲透時應采取因人而異的施教方法,努力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潛力得到發掘。
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動態課堂的獨特優勢對學生進行思政滲透,通過教與學、學與學之間的民主、平等溝通,互動交流,實現思政教育由強制性向民主性、平等性的根本轉變。動態課堂的動態教學活動使得體育教師更容易融入學生之間,并與學生形成良師益友般的平等關系,這使得學生會更愿意表露出真實的自己。教師以平等的心態對待學生,傾聽學生真實的意見和意愿,并在教學中及時的調整自己的施教策略,以實現在體育教學中進行思政滲透的教學目的。同時,在民主、平等的前提下,學生也更愿意傾聽和接受教師的意見,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以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
長期以來,體育教師的工作重心主要集中于科研任務和教學工作量的顯性指標上,對體育課程潛在的思政功能卻無心問之,導致體育教學“重技能,輕德育”的現象依然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教師對體育課程思政的重視和認識程度不夠是關鍵,所以教師教學理念的轉變要先行。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各類課程均要與思政課同向同行”,而目前部分體育教師并不能正確認識到課程思政的重要意義,不能正確理清技能傳授與價值引領之間的關系,對體育課程思政的認識不到位,缺乏動機。
學生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面對個體差異,任何整齊劃一的教育方式都必然注定要失敗[4],所以,成功的思政教育應該是在摸清學生個性特征的基礎上尊重個體差異,正確對待個體差異。對有個性差異的學生采用無差異的教學方法,完成無差異的學習任務,勢必會造成一部分學生的“營養過剩”或者“營養不良”,所以,體育教學中進行思政滲透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優勢,通過優化教學內容,有針對性的提高他們的意志品質。比如,可以通過中長跑等運動,有針對性的提高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通過球類比賽、體育游戲等運動,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規則意識等。
教師教學勝任力是落實“課程思政”的基本保障,也是實現“課程思政”目標的關鍵因素,所以,體育教師應適時審視、提升自身的勝任力。為此,體育教師要不斷增強人文社科素養。只有具備了較高的人文素養、廣闊的知識視野、深厚的學識積淀,才能把握時代脈搏,緊跟時代節拍,才能為“課程思政”鋪墊良好的基礎,才能在體育教學中做到厚積薄發,噴涌而出,還要不斷探索體育課程與思政教育結合、融入、滲透的技巧與藝術。
育人環境是一種無形的教育資源,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可能和條件[5]。課程思政強調協同育人,不僅各類課程要協同,各種外部環境也應配套、配合。首先,各職能部門要協同配合。在學校領導高度重視的前提下,各職能部門要為體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提供保證和引領,如出臺包括職稱評聘、課題立項、獲獎推優的傾斜政策舉措等。
守正不渝,創新不止。新時代體育課程在進行思政教育轉向的過程中要堅持守正創新,要在守正的基礎上創新,在創新的過程中守正,才能真正發揮其“重要陣地”和“主干渠道”的育人作用,才能完成新時代所賦予的新使命。我們堅信,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的指引下,經過體育工作者不斷的實踐與創新,課程思政理念一定會在體育教學中得到很好的貫徹與落實,并取得較好的實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