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繼紅 山西汾西礦業集團新產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洗煤裝備分公司
會計處理和稅務處理上的不同,就直接影響企業的納稅、會計工作質量。因此,為了能讓企業穩定運行,就需要重視這兩種方法下的后續支出處理方法。
一般情況下,固定資產的后續支出,就是指固定資產達到預期能夠適用的情況下,進而所產生的各種支出。從時間上分析,固定資產后續支出是指固定資產達到可使用的而實際納稅所形成的支出,在固定資產沒有達到預期時間前,相關的支出,則是直接計入固定資產原值中[1]。在處理固定資產前,為了能夠清理固定資產而修復一部分功能所發生的支出,不能夠作為固定資產后續支出來進行處理,需要計入固定資產清理,在完成清理計入當期損益。
根據我國相關規定中支出,在確保能夠滿足固定資產條件的基礎上,應該將其計入成本中,如果在這其中存在需要替換的部分,就應該及時的扣除賬面價值。如果不符合固定資產要求的相關費用,那么就應該在發生的時候,及時的記計入當期的損益中。這樣也就能夠看出,對于會計處理角度來看,主要是了解后續支出是否滿足資產定義,然后對其進行資本和費用化處理。按照會計處理規定,資產是指企業在發展中所形成,并由企業自身控制會給企業帶來經濟收益的相應資源[2]。固定資產的確認要從兩個方面來分析:第一,就是與固定資產相關的經濟收益會納入企業中;第二,就是固定資產的成本能夠進行計量。固定資產的改造、更新會給企業帶來經濟收益,滿足相應條件的就是固定資產成本,如果不滿足條件的支出,在預期內并不會給企業帶來經濟收益,則需要及時的記錄到當期損益中。
在我國企業稅法相應條例中明確指出,針對固定資產的改建支出,就是指在建筑物結構或壽命等等發生改變的時候,這部分支出就被稱之為是固定資產指出。從這也就能夠看出,是指對不動產的改建[3]。我國稅務法對于固定資產改進支出,則是從兩種情況上來進行處理:第一,就是去除足夠提取折舊的固定資產改建支出外,其他的固定資產增加計稅基礎。在這其中用于延長固定資產使用時間,還應該適當的增加折舊期限;第二,針對已經足額體現折舊的固定資產,在改建和租入的支出中,應該用于長期待攤,對于已經足額提取折舊的改建支出,應該按照實際情況來為其制定攤銷期限。
對于修理支出,如果不符合要求的大修理支出標準,則是應該計入當期損益中,如果符合大修理支出要求的,則是計入長期待攤中。按照實際規定,在計算出納稅所得額后及時扣除。其中的大修理支出,就是指修理支出已經達到固定資產計稅的50%以上,并且在修理后固定資產能夠延長兩年以上的使用時間。
在使用固定資產過程中,所發生的后續支出,對于會計處理而言,則是依靠是否滿足固定資產認證標準為基礎,而對于稅務處理,則是按照是否符合大修理支出的來進行處理[4]。如果符合大修理支出,則計入長期待攤中,如果不符合大修理支出,則直接費用化。從這也就能夠看出,會計和稅務對于固定資產的處理方法有所不同。
固定資產在后續支出是指固定資產在使用過程中所發生的變化,比如改造、修理等等。與此同時,需要能夠滿足固定資產相關的經濟收益,以此才能夠成為固定資產的成本,將其計入固定資產成本中。如果發現又被替換的部分,就需要針對相對應的賬面價值及時扣除。如果不滿足固定資產確認條件,那么就需要及時損益處理。從這也就能夠看出,會計處理主要是從會計的要素出發,因為其中不滿足資本化的支出,不能夠為企業帶來經濟收入,所以就會納入當期損益中。
針對我國相關稅法中明確指出,改建的固定資產,應該扣除折舊和租入外,來進行計算。在計算過程中,企業針對出現的大修理指出,應該作為長期待攤費用,按照固定資產的實際情況來設計攤銷時間[5]。從以上就能夠看出,稅法是按照配比、合理等原則來進行處理。按照大修理標準為基礎,如果不符合大修理支出標準的,則直接費用化,在發生的時候,會將其計入當期損益中。如果大修理支出滿足折舊提取后的改建支出,那么就計入長期待攤費用中,并根據實際情況來設計攤銷的時間。如果沒有達到折舊、提足要求的固定資產,則是直接資本化,以此來提升計稅基礎,利用計提折舊的方法來將其計入成本中。
總而言之,通過對固定資產后續支出會計和稅法處理上差異的了解發現,二者所產生的不同,不僅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納稅人的成本,而且也會增加相關部門的執法難度。因此,為了能夠更好的提高會計工作水平,并發揮稅收的作用,就應該盡量縮減稅法和會計之間的差異。對于固定資產中的大修理支出,因為從長期發展上來看,是屬于收支平衡的一種支出,將其一次性計入當期損益,并不會導致少交稅款,所以就不能夠過度強調這種時間差異,避免產生不必要的征納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