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疍民民間信仰的傳承與調適
——以中山市神灣鎮竹排村為例

2020-01-19 10:17:23胡伊萍
河池學院學報 2020年6期
關鍵詞:信仰文化

彭 靜,胡伊萍

(廣東技術師范大學 民族學院,廣東 廣州 510665)

民間信仰是探索一個族群的歷史與文化的重要媒介,涉及該族群的生產生計、日常生活、親屬制度以及精神世界等多個方面的內容。疍民(1)疍民,又稱蜒人、疍家人、水上人、蛋戶、蜑戶、龍戶,是指廣東、廣西、福建、海南、港澳沿海和內河上的從事捕魚和水運的漁民和水上居民。作為中國南方沿海的一個水上族群,其民間信仰文化植根于他們常年生活的水上世界。不僅有關于疍民蛇神崇拜、媽祖崇拜[1]的研究,亦有疍民親水敬水的民間信仰研究[2-3],但隨著國家力量的干預與疍民自身的選擇(2)此處指20世紀50年代中國政府頒布疍民上岸居住的相關政令,以及開展民族識別工作中,疍民被認定為漢族,其中便有疍民自身的能動性。,疍民從水上世界移居到陸上世界,他們逐漸融入陸地生活并適應土地文化,成為了“陸上人”。上岸后疍民的民間信仰發生了一定的轉變,例如祭祖與祭天后[4]222-242、建構社區神[5]等。筆者以中山市神灣鎮疍民的民間信仰為例,探討在族群流動與互動過程中,神灣鎮疍民如何傳承對“水”的信仰,并通過模仿陸上人的“土地”信仰,進而調適自身的族群信仰體系。

一、中山神灣的人文地理概況

中山市位于珠江三角洲中部,與廣東省的廣州、佛山、江門、珠海等地接壤。神灣鎮位于中山市的西南部,總面積約60平方公里,山丘、河流、平地各占三分之一,東邊背靠丫髻山,西臨磨刀門水道。磨刀門水道是西江主流南段,也是珠江八大入海口門道之一。“磨刀門水道長54公里,寬460-1 200米……河中有鯽魚沙、六全沙、海心沙、大排沙、磨刀沙、竹排沙等江心洲。”[6]144其中大排沙、磨刀沙、竹排沙均屬神灣鎮,這些江心沙洲逐漸變成了今天所見的竹排島與磨刀島,神灣疍民主要居住在這兩個江中小島上。此外,沿磨刀門水道北上可至佛山順德、廣州番禺、江門新會等地,南下可直達珠海、澳門,水路交通十分便利。神灣鎮原本叫做船灣,有不少船只在此避風,傳說有神女在此保佑船只,后改名為神灣。現也有一小型港口——神灣港,位于磨刀島之上。神灣鎮背山面水,擁有天然的避風港優勢,歷史上也形成了大量的沙田地貌。而且距珠江入海口非常近,有豐富的漁業資源,為疍民在神灣鎮上岸定居生活提供了較好的環境與資源。神灣鎮的世居族群是廣府人、客家人與疍民,廣府人主要居住在平地,客家人聚居在丫髻山山腳,疍民則在磨刀門水道沿岸居住,集中在竹排村、海港村、外沙村、沖口市場、神溪村的漁業隊。隨著改革開放,不少外來務工者進入神灣鎮,他們主要居于工業區內或村子周邊,主要在生產生計、飲食文化兩大方面對神灣鎮產生影響,神灣鎮的民間信仰體系還是以廣府人、客家人以及疍民這三大世居族群的信仰文化為主。因神灣疍民的民間信仰文化總體相似,筆者以竹排村為主開展田野調查,并在一定程度上輻射其他疍民居住的村子。

竹排村坐落于磨刀門水道中的一個江中小島,即竹排沙,現仍有不少人沿用竹排沙這一說法來指稱竹排村。竹排沙為南北走向的江中小島,北部為工業區,主要有造船廠、油庫、游艇碼頭等;南部為農業區,原為稻田種植,現以養殖魚蝦為主;中部為疍民居住區,疍民沿河涌的兩岸分布居住,形成沿水而居的景觀。20世紀90年代以前,竹排村的疍民以船只為主要出行工具,直到20世紀90年代修建西瀝橋與斗門大橋后,水陸邊界被打破,竹排村成為連通中山市與珠海市的陸路交通的節點之一,也為村內當地疍民的出行提供便利。截至2019年11月,竹排村“戶籍人口為1 785人,共330戶,外來務工人口約800人。”[7]在過去,村內疍民以捕魚為主要的生計方式,如今則以魚塘養殖和進廠打工為主,亦有一部分疍民繼續在磨刀門水道從事捕魚。竹排村以疍民為主,地理環境相對封閉,比較完整地保留了神灣疍民文化,因此選取竹排村作為主要的田野調查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與參考價值。

二、保留傳統:疍民對“水”的信仰

民間信仰作為人類最為普遍的文化形式之一,已發展出一套相對成熟的體系,有相對應崇拜的神靈、祭祀儀式以及人的行為禁忌等。傳統疍民居于江海之上,“水”不僅是他們生存的根基,也是他們認識世界、連通世界的重要媒介。因此,“水”始終貫穿于疍民的民間信仰體系中,例如崇拜河神、船頭神、塘頭公等與“水”相關的神靈。即便神灣疍民于20世紀初便上岸定居(3)筆者2016-2019年在神灣鎮開展田野調查,通過與部分訪談對象(1933-1934年出生之人)的訪談,推測當地約在20世紀初便有疍民上岸居住。,但他們仍保留了傳統上對“水”的信仰。

(一)河神

林惠祥提到“原始的人類以為每條水流都有一個水神管理它,司理水流的平靜與掀動。”[8]217神灣疍民亦是如此,他們認為每一條河都有不同的河神司掌,而且每個河神性格不一。要遵循不同河流與神靈的規則來行事,否則會被神靈“欺負”。原竹排村小學(4)竹排村小學建于1954年,2005年合并入神灣中心小學而停辦。旁有一條小河,為南北走向,該河的主要功能是運輸稻谷到打谷場,現打谷場已改建為竹排村全民健身驛站。司掌這一條河的河神是比較“調皮”的。據說大約在2004年,村里曾有一位小孩高燒不止,經西醫治療幾天都無效果,一位老人CRM(5)CRM,女,1933年生,神灣鎮竹排村人,訪談時間為2019年6月。便給小孩把脈,查看小孩的臉色,她說:“孩子在上學路上往河里扔石頭,河神剛好在那里(扔石頭的位置),它很調皮的,得罪它啰,人家怪罪你。”CRM便教小孩的母親燒紙錢并供奉一塊豬肉給河神,必須在小孩扔石頭的位置舉行這一儀式,請求河神的原諒。小孩的病奇跡般痊愈后,其他家長也告誡子女不要隨意扔石頭到河涌里,以保持對河神的敬畏。

此外,還有司掌磨刀門水道的河神,這一位神靈的法力更為強大。一方面,在過去,竹排村的兩座大橋尚未建成之前,村民的出行要么是自己劃船,要么是等渡輪。大橋建成后,渡輪取消了,船只的交通功能也逐漸喪失。但無論以何種方式渡過磨刀門水道,一些疍民都會往河里或橋邊扔一個小紅包,祈求河神保佑出行平安。另一方面,神灣疍民進行捕魚之前,有時候會往磨刀門水道里扔硬幣或紅包,金額為5角至5元不等,他們認為給河神供奉金錢,能夠保佑他們在捕魚期間安全捕撈,而且也會帶來豐收。十分有趣的是,潮汕地區會把魚作為祭品,而神灣疍民在祭祀河神的時候,不會把魚蝦作為祭品。 “魚蝦是什么?是蝦兵蟹將啊,你供奉魚蝦給河神,它會生氣的,你殺了它的手下。” CRM說道(6)訪談的時間為2016年10月。。無論是日常生活,還是生產生計,竹排村疍民對河神都有極高的崇敬之心。不同的河流由不同的河神司掌,河神的法力與性格各不相同,竹排村疍民以敬畏之心,遵循河神的規則而開展生產生活。

(二)船頭神

傳統疍民生于江海,居于舟船。船艇在疍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是他們重要的謀生工具,也是他們居住的場所。神灣疍民的漁船以木船為主,近幾年逐漸有橡膠船投入到捕魚作業中,而負責保衛船只安全的神靈是船頭神。每日上香的時候,船頭神處也有上香。竹排村的造船匠在造木船時,船頭的位置做一個小圓孔或圓柱狀的工具,方便上香。歲時節日的祭祀亦要在船頭舉行祭祀儀式,給船頭神燒紙錢,供奉雞、鴨、豬肉、水果等祭品。在農歷春節時,船頭還會貼上一張寫有“一帆風順”的小春聯,或者貼上三張被稱為“紅錢”的門箋,寓意來年平安順利和祈求魚獲豐收。船頭就像房屋的正門,通過船頭可以進出疍民最為重視的船上空間,船頭神也是這一過渡空間的主宰。此外,在平常上下漁船過程中,并無男女禁忌,船頭船尾亦可通行。竹排村疍家婦女在月經期間不參與祭祀儀式,所以一般情況下不會沖撞船頭神。

(三)塘頭公

塘頭公指司掌魚塘、水塘、灘涂的神靈。竹排村南部農業區,原本是由泥沙堆積而成的沙田,以種植水稻為主。后來農田改挖成魚塘,竹排村南部便以魚蝦養殖為主,養有青魚、草魚、鰱魚、鳙魚、南美白對蝦,等等。在磨刀門水道旁有一些灘涂,這些灘涂是禾蟲(7)禾蟲為一種可食用的水生動物,經濟價值與營養價值較高.生長繁殖之地,竹排村疍民把灘涂圍起來,形成禾蟲灘。塘頭公司掌魚塘、蝦塘與禾蟲灘,一般家里有承包魚塘的疍民都會去祭祀塘頭公。祭祀的情況分為兩種:一是在歲時節日的祭祀,因為竹排村一年中受臺風影響較大,臺風天氣對魚蝦養殖有一定破壞,因而祭祀塘頭公也是祈求能夠保佑魚蝦養殖順利;二是在捕撈魚獲后的祭祀,魚蝦成熟打撈上岸再賣給批發商,結束后便要祭拜塘頭公,告訴它這次捕撈的收獲,并祈求繼續保佑這個魚塘的平安與豐收。從竹排村疍民對塘頭公的祭祀情況來看,塘頭公的功能主要是司掌魚獲的收成,這與前面提及的河神、船頭神都有所區別。

從竹排村疍民對河神、船頭神以及塘頭公的信仰崇拜來看,河神的功能最大,當地疍民在日常生活中要謹遵河神的規則;船頭神的功能是負責船只與疍民的平安;塘頭公則主管生產生計,為疍民增添經濟收益而助力。作為較早上岸定居的疍民,竹排村疍民仍然保留了對“水”的信仰,在一定程度上他們傳承了自身族群的信仰文化。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地方的疍民或一些從事漁業的人,會信仰海神媽祖(天后),但神灣疍民并沒有把媽祖作為主祀神。華琛(James L. Waston)提出了“神明的標準化”,認為中國華南地區的媽祖信仰是在國家與地方的共同推動下,上升成為一個國家級神靈,即天后[9]122-149。在港澳地區和珠海市亦有不少媽祖廟、天后宮,但在地理空間距離較近的神灣鎮,在當地疍民的信仰體系中,媽祖卻是一個附祀神。原因有三點:首先,國家權力試圖借助民間信仰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但這種權力滲透并未深入影響神灣疍民的族群生活,神灣疍民的信仰文化并未完全受陸上漢人社會的影響;其次,疍民一直被視為他者,原本便處于傳統土地文化的邊緣,神灣疍民上岸后,他們對陸上社會民間信仰的模仿,是一個累積疊加的過程。他們從最直觀的土地神與祖先崇拜開始模仿,隨著歷史發展,他們已形成對土地神、祖先較為強烈的崇拜觀念,對后續接觸的媽祖、龍王等神靈的崇拜則相對較弱;最后,還與神灣疍民祭祀儀式的模式有關。神灣疍民除了清明節祭祀祖先是以宗族為單位進行的,其他祭祀儀式大多以家庭為單位。當地也沒有媽祖廟,因而疍家婦女祭祀媽祖一般是在自家門前,對著天地舉行祭祀儀式(8)如果沒有特定的祭祀場所,神灣疍民一般都會在室外,對著天地舉行祭祀儀式,他們稱此為“當天祭拜”。,而且有時候她們忙于生計也會忘記祭拜,“人人都要開工,沒時間就不拜了。最多上香的時候,多念叨幾句,倒上茶水敬一下媽祖。”CRM說道(9)訪談時間為2016年10月。。由此可見,媽祖成為神灣疍民信仰體系中的一位附祀神,是國家權力滲透的不同程度、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家庭祭祀的模式這三個方面共同作用下的結果。

三、模仿與調適:疍民的“土地”信仰

珠江三角洲河網密布,在歷史上形成了大量的沙田,這些沙田是陸地上強宗大族爭搶的土地資源,疍民作為后來者,而且他們原本就沒有土地,在這一場資源競爭中處于劣勢,并遭到陸上人的歧視。但在族群流動的過程中,一部分疍民會模仿陸上漢人的一部分文化特征,例如修族譜、建宗祠等,借此來掩蓋疍民的身份[9]。因此在民間信仰方面,疍民模仿了陸上人的一部分信仰文化,例如對土地神、祖先、觀音菩薩、北帝等神靈的崇拜。經過一定歷史時間的調適,疍民所模仿的這些陸上人的信仰文化,一直延續至今時今日。

(一)從渡頭神到土地神

竹排村原本是一個江中沙洲,疍民在此上岸,居住在水邊,從事農耕。隨著昔日的江中沙洲發展成一個小島,竹排村也成為了一個島嶼村落。竹排村有一條東西走向的中心河,疍民便居住在河涌兩岸,過去每家每戶都有自己的船艇,因而在河涌邊上便有一個接一個的小渡頭,這些渡頭設有祭祀渡頭神的位置。疍家婦女每日上香與歲時節日的祭祀,都要祭祀渡頭神。這些渡頭神的祭祀位置十分簡陋,沒有實體的祭祀象征物,當地疍民認為只要面向渡頭舉行祭祀即可。例如在2004年竹排村重新修建防浪圍堤,一部分村民的渡頭因圍堤工程而被封閉或被掩埋,但他們仍堅持在昔日渡頭神的位置舉行日常祭祀儀式。渡頭不僅是疍民開始踏上陸地的象征之一,也是他們從陸地“返回”水上的必經之路。

20世紀初疍民開始在竹排村上岸定居,他們也逐漸信仰土地神,并逐漸把土地神作為主祀神之一。村民WZD(10)WZD,男,1934年生,神灣鎮竹排村人,訪談時間為2019年8月。回憶:“土地(神)都是由扶沙老翁(11)扶沙老翁扮演著類似鄉紳的功能,協調處理竹排村的日常事務。說建的,設點在哪里有講究,扶沙老翁他們都懂這個布局道理。”土地神社壇修建完畢后,還要請風水先生來做開光儀式,往后有任何修葺保養,也要請風水先生來開光。現今竹排村內一共設有“一大三小”四處土地神社壇:“一大”指竹排土地,這一土地神為村內級別最高的土地神,司掌整個竹排村的大小事務,包括婚喪嫁娶、歲時祭祀、求吉問兇等,當地疍民都會在此舉行祭祀儀式;“三小”指東沖口大王、西沖口土地公(12)該處土地神位于西沖口水閘附近,亦被稱為“土地公”,為區別其他土地神,以“西沖口土地公”作稱呼。以及厚安社(又稱為土地公公),前兩個土地神分別位于中心河的東西水閘附近,主要負責保護出海捕魚的疍民,厚安社則是保護村民平安。此外,竹排村這四個土地神均有實體祭祀象征物,主要為土地神石像或象征土地神的石頭,并配有土地婆婆,土地婆婆則都是以一塊石頭為象征物。總體上,這四處土地神外形都較為美觀,竹排村疍民大多統稱這些土地神社壇為“土地”,但他們知道各個土地神的功能不一,懂得根據自身需求而在不同的土地神處舉行相應的祭祀儀式。例如,出海捕魚的疍民,他們逢年過節都祭祀東沖口大王或西沖口土地公。

劉志偉提出在疍民上岸過程中,為模仿陸地社會而形成了“渡頭——社壇——廟宇”的祭祀發展過程(13)參見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劉志偉于2020年7月2日所作主題為“地域社會研究的海洋視角”的學術講座。。竹排村疍民上岸生活后,雖然仿照了陸地社會的形態而建造一些信仰象征物,即幾乎每家每戶都有各自的渡頭神神位,村內更是有四處土地神社壇。但在竹排村沒有形成廟宇,也沒有宗祠,距離竹排村最近的廟宇是馬角圣母廟(14)馬角圣母廟位于馬角位于中山市坦洲鎮群聯村,與竹排村隔磨刀門水道而相望。,但竹排村疍民很少會到這個廟進行祭祀。根據田野調查資料,得知原因有二:一是相對于其他地區的疍民村莊而言,竹排村的占地規模較小,疍民的人口數量也比較少,土地神已能夠滿足他們的信仰需求;二是竹排村作為磨刀門水道上的小島,地理上具有一定的封閉性,其族群互動和文化交流并不像神灣鎮其他疍民那般密切頻繁,因而在竹排村內尚未發展出廟宇這一層級的信仰實體。

(二)宗族觀念與祖先祭祀

傳統疍民以船為家,子女結婚后便與父母分船而居,又因疍民自身的流動性非常大,沒有固定的土地作為傳統儒家文化意義上的族產,所以傳統疍民很難形成宗族。但是一部分珠江三角洲的疍民借助開發沙田所得之經濟權益,模仿陸地漢人的文化象征,甚至通過科舉或編戶齊民等方式突破政治障礙,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宗族群體[10]。在宗族與禮教的共同作用下,疍民逐漸也形成了一套祖先祭祀文化。竹排村有陳、黃、梁、馮、何、李等20多個姓氏,“雜姓聚居”體現了疍民流動遷徙的族群特性。但是這些姓氏尚未形成強宗大族,因此也沒有修建物化的宗族象征物,例如修建宗祠、編寫族譜等。但他們還是形成了宗族的觀念,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同族互幫互助。一方面,在婚喪嫁娶過程中,同族親屬會互幫互助。LSX(15)LSX,男,1976年生,神灣鎮竹排村人,訪談時間為2020年1月。的母親因病在醫院去世,當天晚上遺體送回家后,便立馬舉行喪禮。“急急忙忙,一切都很混亂,大半夜不知道哪里找東西(指喪禮需要的一部分物品),還好各個兄弟姐妹來幫忙,這個幫買蠟燭紙錢,那個幫我記錄慰問金。”LSX說道。有了同族親屬的援助,喪禮流程能夠按時辰進行(16)竹排村疍民舉行喪禮,有一部分祭祀儀式需要選十二時辰中某個特定的時間段進行,一般都是選擇較為吉利的時辰。。另一方面,體現在生產生計上。無論是過去收割稻谷,還是現在捕撈魚塘內的魚蝦,他們都會互幫互助。勞動結束后,主人家要么請吃飯,要么分享一部分魚獲。

第二,清明節共同祭祖。在過去,疍民死后一般葬于江海或灘涂,上岸后,神灣疍民死后便葬于丫髻山上。一般同族之人會安葬在一起,因而每年清明節之際,竹排村同族的疍民便一起上丫髻山祭拜祖先,生活在外地的親戚,特別是移居港澳的竹排村疍民,都會趕回來祭祖。此外,他們還會模仿陸上漢人祭祖結束后分祭祀物品的行為。一般情況下,竹排村疍民結束祭祖后,祭祀所用的烤乳豬會分給族內的男丁們,即廣東地區常說的“太公分豬肉”,分得豬肉便是承認了同族身份,這是強化宗族與父權制的一個重要的象征性舉動。

第三,分家亦分香爐灰。竹排村疍民基本上每家每戶都會供奉祖先神位,祖先神位牌上一般記錄了從祖父往上數三代的祖先,再往上便不可追溯了。以竹排村一戶梁姓人家為例,其祖先神位牌上寫有“梁門堂上歷代祖先,梁門太公配太婆,XX(名字)梁公陳氏安人(17)安人,是對長者配偶的尊稱。,梁門伯爺配伯娘。”梁門太公這一支系的子孫,共同祭祀同一個祖先神位。如果梁姓族內有男丁想分家,那么需要舉行分香爐灰的儀式,告祭祖先分家之事,分得香爐灰的各戶男丁則需要在自己家重新設立牌位,繼續供奉祖先。等到清明祭祖之時,才會共同參與祭祖。

從同姓宗族互幫互助、清明節集體祭祖、分家儀式三個方面,可以看出即便沒有物化的宗族象征物,竹排村疍民心中也早已形成了強烈的宗族觀念意識。這種宗族觀念與祖先祭祀文化,便是疍民模仿陸上漢人社會的重要證據。

(三)觀音菩薩

開始信仰觀音菩薩的具體時間,竹排村疍民也難以說清楚,但觀音菩薩在神灣疍民心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僅次于土地神與祖先。疍民常年生活在江海之上,即便上岸定居也有繼續從事捕魚的疍民,面對復雜多變的水上環境,危險無處不在。當危險降臨之時,觀音菩薩是竹排村疍民主要求助的神靈。

大概在2005年,在一次捕魚結束返航過程中,村民LGR(18)LGR,男,1949年生,神灣鎮竹排村人,訪談時間為2019年2月。的船只碰上了江面忽然刮起的風浪,漁船的發動機被漁網纏繞,情況非常緊急。“我差點以為沒命了,發動機一直沒反應,風浪好大。我一邊不斷攪發動機的開關,一邊求觀音保佑我,一定要挺過去。后面暈頭轉腦,反應過來時船已經靠近灘涂了,太危險了,也是撿回我們夫妻的命啊。”LGR回憶當年的情境,仍心有余悸。也許是纏繞漁船發動機的漁網剛好解開了,漁船能夠開動遠離風浪得以脫險。也許正如LGR所認為的那般,是觀音菩薩拯救了他的命。從中可以得知的是,當地疍民認為觀音菩薩能夠救他們于水火之中。觀音菩薩在疍民心中占有重要位置的表現,還體現在觀音像安放的位置與祭祀地位。竹排村疍民幾乎家家都會供奉觀音菩薩,觀音像放置于供奉祖先神位之前,每天與祖先一起接受疍民的祭拜。每天早上,疍家婦女先給觀音菩薩奉上一杯清水,供觀音洗漱之用。竹排村疍民解釋說,觀音菩薩是坐在蓮臺之上,不便走動,因而需要每天供奉一杯清水,而祖先們行動自如,能夠自己去洗漱。奉水過后,上香即可,如果是農歷初一、十五還需要奉上酒水或水果。此外,竹排村疍民幾乎所有歲時節日的祭祀紙錢中,必有觀音衣,上面印有觀音菩薩像與幾句經文,這是專門供奉給觀音菩薩的紙祭品。從認為是觀音菩薩救人于危險的事件,到觀音菩薩的供奉位置與祭祀物品,可看出觀音菩薩在竹排村疍民的信仰體系中也占有一定的分量。

縱觀竹排村疍民民間信仰文化的調適過程,一是發展出從渡頭神到土地神的民間信仰模式;二是形成了觀念上的宗族,并采取如共同祭祖的方式來強化宗族觀念;三是維持了與陸上漢人的一部分共同信仰,例如信仰觀音菩薩。竹排村疍民的這種信仰文化轉型,不僅是對土地社會及其文化的適應,也是逐步向社會的主流群體靠近,借此成為與陸上漢人一樣的群體。但我們仍需反思在族群互動過程中,疍民重構其民間信仰文化體系的意義與價值所在。

四、結語

在疍民上岸定居這一流動過程中,他們不得不面對生活環境的改變、生計方式的轉型、外來強勢文化的滲透,其族群文化必然受到不少沖擊。神灣疍民的民間信仰中,便有對土地神、祖先、觀音菩薩等神靈的崇拜,這是他們模仿陸地社會文化象征的表現之一。但他們原有信仰文化并未完全改變,仍保留了自身的水文化信仰,諸如對河神、船頭神、塘頭公的崇拜。如今神灣疍民的民間信仰體系中,既有保留疍民自身的族群特色,也有陸上漢人信仰文化的印記。神灣疍民的民間信仰不斷重構,其中不僅有疍民自身的能動性作用,也有外部環境與社會力量的干預。民間信仰的重構在某種程度上模糊了水陸族群之間的文化邊界,但實際上神灣疍民能夠傳承自身信仰文化的內核——對“水”的信仰,這是當地疍民的一種文化自覺,借此能夠強化他們的族群身份意識,使疍民“親水”的族群文化特性不會隨著日益頻繁的族群交往與文化互動而消失。

猜你喜歡
信仰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與信仰同行
黃河之聲(2021年19期)2021-02-24 03:27:46
信仰之光
心聲歌刊(2021年6期)2021-02-16 01:12:34
信仰
心聲歌刊(2019年1期)2019-05-09 03:21:26
論信仰
當代陜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3:50
鐵的信仰
誰遠誰近?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美自拍中文| 99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久久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区性色| 高清久久精品亚洲日韩Av| 91亚洲影院| 国产精品乱偷免费视频| 成年女人18毛片毛片免费| 成人免费黄色小视频| 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忘忧草18| 波多野结衣在线se| 就去吻亚洲精品国产欧美| 在线毛片网站| 日韩无码一二三区| 国产后式a一视频| 免费人成视网站在线不卡| 亚洲一区二区约美女探花| 99视频只有精品| 国产精品白浆无码流出在线看|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日韩无码精品人妻| 亚洲永久免费网站|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欧美在线视频a| 欧美激情成人网| 国产免费福利网站| 亚洲精品天堂自在久久77| 毛片视频网|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对白优播| 亚洲精品无码av中文字幕| 国产丝袜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四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无码 | 国产91精品调教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苍井空| 五月婷婷综合网| 日韩天堂在线观看| 国产乱子伦手机在线| 国产91丝袜| 国产清纯在线一区二区WWW|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观看| 亚洲有码在线播放| 国产偷国产偷在线高清| 第一区免费在线观看| 男人的天堂久久精品激情| 亚洲最大情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男人天堂2020| 国产无码制服丝袜| 欧美激情综合一区二区| 在线观看网站国产| 国产精品视频公开费视频|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代蜜桃| 亚洲不卡av中文在线| 久久人与动人物A级毛片| 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6| 性欧美在线| 狠狠色综合网| 无码又爽又刺激的高潮视频| 国产精品区网红主播在线观看| 天天摸夜夜操| 亚洲AV色香蕉一区二区|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456亚洲人成高清在线| 国产最爽的乱婬视频国语对白| 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 天天视频在线91频| 91色综合综合热五月激情| 亚洲欧洲天堂色AV| 刘亦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天天综合网站| 99一级毛片|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a毛片免费观看| 99在线免费播放|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二区| 国产高清国内精品福利| 欧美区一区二区三| 国产另类视频| 亚洲欧洲日产国产无码AV| 扒开粉嫩的小缝隙喷白浆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公开费视频| 日韩欧美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