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宇
(皖西學院 文化與傳媒學院,安徽 六安 237012)
互聯網自誕生以來已經走過50年的歷程。作為新生產力的核心要素,50年來互聯網在人類生產生活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創新與改變成為永恒的主題。47年前的馬丁·庫帕將手機的新時尚帶給了人類,自20世紀80年代起移動通信技術從原始的1G跨越式進化到當前的5G。手機的發明和移動通信技術的演進創造了人類新的生產關系,指尖上的生活方式成為人類社會活動的新模范。2019年6月6日,工信部向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這標志著中國正式進入5G元年。“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40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7%。我國手機網民規模已達9.32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2%。”[1]移動互聯時代的手機媒介是人們傳播信息、獲取信息、互聯溝通、提供服務的主流工具。大學生作為當代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時代成長的原住民,他們身處技術高速發展、媒介應用飛速迭代、信息平臺多元、信息內容爆發的媒介環境之中,如何更好地把握時代脈搏,接受普遍性的媒介素養教育,合理合法地利用手機媒介創造和滿足美好生活勢在必行。
媒介素養概念的提出起源于西方,應用于全球。英國學者利維斯和湯普森于1933年在《文化與環境:批判意識的培養》一書中提出并建議,將媒介素養教育引入學校課堂,這標志著英國乃至世界關于媒介素養研究的開始[2]149。之后媒介不斷進化,在媒介與人的生存關系日益復雜的生態中,東西方關于媒介素養和媒介教育的研究在范圍上不斷拓展,內容上進一步深入。對于媒介素養概念的判斷眾說紛紜。1992年美國媒介素養研究中心認為媒介素養是人們面對媒介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理解能力、質疑能力、評估能力、創造和生產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應能力[3]16,重點強調了媒介素養是人們在面對各種媒介信息時綜合能力的體現。中國社科院卜衛是國內較早開始研究媒介素養的學者,他認為“literacy”本義為“識字”“有文化”“閱讀和寫作能力”,在媒介教育研究領域,被引申為具有正確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一種能力,即素養,如具備識字、閱讀和寫作能力一樣[4]。他同樣也將媒介素養作為人類生存發展必備的能力要求。國內其他學者在論及媒介素養時將其看作一種能力的綜合,這已成為普遍共識,如《新聞傳播學大辭典》將媒介素養(media literacy)定義為人們對于媒介信息的選擇、理解、質疑、評估的能力[2]149。在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撰的《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將素養定義為平日的修養。而修養是指理論、知識、技能、品德等方面所達到的水平,指養成的在待人處事方面的正確態度,儒家指通過內心反省,培養完善的人格[5]979。所以說,媒介素養是指在平常的社會信息交往活動中逐漸培養起來的一種媒介修養,這種修養是人們了解媒介常識、掌握媒介使用技能、規范媒介溝通禮儀、判斷媒介內容、評價媒介態度等多方面應該具備的水平和能力,且可通過相關方式的教育和干預,于潛移默化中培養出媒介用戶較為完善的品格。
手機是當代新媒體的重要載體,是人們生產生活中發生信息關系的核心媒介,它在人類的社會活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綜合媒介素養的概念考量,手機媒介素養即是一個手機用戶在日常信息交往活動中有意識或無意識形成的對手機媒介基本常識的了解、功能使用技能的掌握、信息傳播規則的自我約束、內容好壞的判斷甄別以及對手機媒介態度自我評估的一種水平和能力。
大學生群體作為使用手機媒介的主流群體之一,無論在手機擁有總數量上還是在信息需求量上都占據著龐大的市場。因此,加強大學生手機媒介素養的培養尤為重要,要把明確大學生手機媒介素養的核心作為策略性培養大學生手機媒介素養的前提。基于前述概念的界定和大學生使用手機的現實,筆者認為,大學生手機媒介素養的核心應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大學生在利用手機媒介進行信息傳播交往過程中自我控制力和約束力;二是在遵循社會性規范基礎上充分滿足個人的需求,發揮手機為我所用的價值;三是針對手機媒介傳播的各種信息內容以批判性思索的警惕心理進行有效的分析甄別。只有緊扣這三方面的核心展開常態化、長期性、多維度的培養,才能建構起大學生手機媒介素養培養的長效機制。
5G即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它的性能遠遠超過目前廣泛普及應用的4G,其技術的應用更加智能。5G擁有超高網速、超低時延、超大連接三大特點,5G速率是4G的10~100倍,時延僅僅是4G的五分之一,連接數密度是4G的10倍,峰值速度比4G高出20倍[6]。基于5G出色的優勢,近年來全球掀起了對5G技術研發和利用的高潮,5G同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一起列為當代新基建的排頭兵。工業和信息化部劉烈宏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0年年會上表示,我國已建成近70萬個5G基站,5G終端連接數已超過1.8億,良好的基礎設施促進了許多基于5G的新應用[7]。中國信通院工信微報數據顯示,2020年1-9月,國內市場5G手機累計出貨量1.08億部、上市新機型累計167款。數據展現出國內5G發展的蓬勃生機,5G+終端、5G+工業、5G+農業、5G+服務業、5G+醫療、5G+媒體等豐富多樣的應用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2020年廣州打造全國首條5G步行街,深圳實現5G獨立組網全覆蓋,開啟了5G智聯生活的新樣板,5G完全替代4G的時代指日可待。為迎接5G時代的到來,當代大學生被倒逼去適應新技術新媒介的發展,去更多地了解5G、獲取5G帶來的成果,利用5G來提升自我。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講話指出:“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8]。高校大學生正處于學好專業知識到走向社會工作的過渡時期,他們充滿活力,追求時尚,個性張揚,群體認同感很強。但是大學生心理發展不成熟,社會閱歷不豐富,易受到復雜內容和環境的蠱惑。“截至2020年6月,在我國網民群體中,學生最多,占比為23.70%。”[1]其中大學生群體成為觸網的主力。當代大學生對互聯網的依賴程度非常高,絕大多數學生每天手機上網時間超過4個小時,而每天上網時間不超過1小時的學生寥寥無幾[9]。不少大學生沉迷于手機游戲、社交媒體和網絡視頻,他們習慣了儀式化的數字生活方式。有關大學生玩手機影響學習成績、患上抑郁癥、違法犯罪等社會問題的新聞報道屢見不鮮。例如,長期沉迷手游的大學生,其精神萎靡、考試掛科;更甚者危害他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和公共安全。
大學生是國家創新發展的生力軍,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接班人。身處5G時代的大學生需要經過系統的培養,認清手機在媒介生態中的特殊性,謹防被手機所奴役;要積極發揚主人翁精神,有責任當好手機的主人。
移動互聯網的泛在化和手機終端的智能化為各類平臺的流行創造了條件,占滿大學生手機屏幕的是各式各樣的APP,這些APP成為大學生接收和輸出信息的主渠道。這些APP平臺類型主要涵蓋了公共政務、新聞資訊、社交、視頻、電子商務、游戲、影音等幾大類。“截至2020年6月,移動應用規模排在前四位種類(游戲、日常工具、電子商務、生活服務類)的APP數量占比達58.60%。其中游戲類APP數量達92.5萬款,占全部APP比重的25.80%,較2019年底增加1.6萬款。”[1]大學生看直播、刷短視頻、玩手游成癮的現象十分普遍,QuestMobile研究院的《QuestMobile在校大學生洞察報告》指出大學生更加喜歡看游戲直播、玩“吃雞”類和MOBA類游戲。當各種APP的開發越來越多,屏幕對日常生活的卷入越來越深入和廣泛時,人被裹挾進技術整體的程序化要求和行為的程度就變得越來越深[10]。多樣的平臺在豐富信息內容的同時又埋下隱秘的傳播陷阱,2020年工業和信息化部通報上百款存在問題的應用軟件,突出問題表現在違規收集個人信息、違規使用個人信息、欺騙誤導用戶下載APP等方面。面對五花八門的應用誘惑時,大學生應該增強自控力,提高對平臺公信度的判斷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提出要“培育中國好網民”,強調要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信息內容的質量直接影響到社會輿論的導向、社會秩序的穩定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當前凈化網絡空間的形勢依然嚴峻,網絡不良信息、網絡謠言、網絡詐騙等內容屢禁不止。“在今年上半年的‘凈網2020’專項行動中對優酷、愛奇藝、大學生聯盟網、‘喵播’等網站傳播低俗信息行為予以了行政處罰。對傳播PUA等不良信息的‘戀愛學院’網站予以注銷,并責令百度貼吧、新浪愛問、抖音等網站刪除涉PUA等不良信息內容。”[11]2020年11月,全國各級網絡舉報部門受理舉報1 201.2萬件,環比下降22.60%、同比增長23.70%[13]。12月中央網信辦發布了“2020年度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辟謠榜”,對“新冠病毒為人工合成”“糧食短缺,趕緊囤米搶油”“吃大蒜、喝白酒可以防治新冠肺炎”等網絡謠言集中辟謠。針對大學生群體的“校園貸”“套路貸”詐騙內容又有高發的勢頭。有研究機構統計顯示,2020年上半年,監測到有關網貸詐騙負面輿情信息共計28.80萬余條,其中涉及“注銷校園貸”的騙局接近9.3萬條,占32.14%[13]。大學生在令人眼花繚亂的網絡詐騙信息面前,往往缺乏警惕意識和辨別能力,很容易落入不法分子的圈套中。
復雜的內容增加了大學生信息選擇和傳播的風險,為此要讓大學生理性選擇有價值的內容,要堅持正確的價值觀、輿論觀,傳播有益于社會的正能量。
無規矩不成方圓,沒有任何人可以凌駕于法律之上。沉浸在手機世界的大學生們應該學法、懂法、用法,以法治思維約束自己的言行,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若沒有以法律為準繩和用法律解決問題的意識,必會助長使用手機時的隨心所欲。強化大學生的法制教育,一方面讓他們全面知悉相關法律法規,清楚有關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增強文明使用手機的自覺性;另一方面通過學習典型的法律案例提升用法的能力。當他們接觸到手機中出現的異常內容時能在瞬間產生與法律關聯的敏感,以法的思想對內容進行理性的評估、分析和批判。
大學生法制教育機制建構可以從法制教育的形式、內容和周期三個維度不斷完善,形式上以每年的12月4日國家設立的“全國法制宣傳日”為契機,積極開展公民普法活動,增強公民的法制觀念;內容上加強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網絡音視頻信息服務管理規定》《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等數十部相關法律法規的深入學習;周期上針對高校里各年級學生的普法進校園活動應該常態化進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出臺實施符合互聯網時代發展的新要求,涉及到個人信息權、隱私權、個人信息保護、個人信息處理限制、個人信息決定權、個人信息安全、網絡侵權行為等方面的條款就有十多條。它為5G時代規范大學生手機上網行為,提高大學生處理信息能力,保護大學生合法網絡權益提供了法律理據。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把民法典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加強對青少年民法典教育。”加強對大學生進行全方位的民法典教育是當前乃至以后一段時期內非常重要的普法活動,鼓勵大學生牢記法典精神,有意識地提高個人的法律素養。
1.思政課程的手機媒介素養教育
5G時代將手機媒介素養教育融入到大學思政課程中,把思政課程作為引導輿論、開展法制教育的關鍵路徑。思政課程要高度重視大學生最為關切的問題,要從心理和行為上把握大學生的思想狀態,有的放矢地培養他們的手機媒介素養。加拿大媒介素養教育之父彭金特認為,成功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第一個要素便是“媒介素養應該是一種草根運動,教師應成為宣傳和推廣媒介教育的主導力量。”[14]259大學思政教師除了具備較高的專業素養之外應首先提升個人的手機媒介素養,承擔培養大學生手機媒介素養的重任。2019年楚天都市報報道了長江大學思政課堂同學們利用“學習強國”APP開展特色思政課學習。此舉既豐富了思政課教學內容,又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利用手機學習知識的能力。高校應充分利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融入手機媒介素養教育的內容,借案例談使用手機的道德問題,糾正大學生的錯誤言行,倡導文明使用手機。以發生在大學生群體中相關的司法案件為例,詳細分析案件的后果,引以為戒,總結經驗。課程既要發揮道德的精神力量教化大學生尊重課堂、尊重社會、尊重生命,又要用法律的天平引導大學生敢于去批判不良現象,踐行公義。
2.課程思政的手機媒介素養教育
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提出:“要切實把教育教學作為最基礎最根本的工作,深入挖掘各類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15]這為手機媒介素養教育融入各學科的專業教學中提供了方向指引,高校主要從專業課和通識選修課中挖掘與手機媒介素養相匹配的思政內容。專業課上教師結合課程內容鼓勵學生使用手機獲取學習資源,因為互聯網時代高品質的課堂教學需要充分利用手機媒介加強互動體驗。教師不僅需要調整自己的實踐,而且還需要教授學生如何用新的方式去學習,因為他們終將面對的是不存在唯一正確答案的現實世界[16]134。教師傳授新知識給學生的同時更需要用富有革新精神的理念、創新的思維指導他們成長。專業課程的教師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把手機作為學習工具,這對提高媒介素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實現學生和教師在共同空間里的良性互動。鼓勵教師開設手機媒介素養教育的通識選修課程,如媒介素養與生活、讀書與讀屏、網絡犯罪案例分析等具有引導價值的選修課程,以生動詳實的案例將手機媒介素養的要義融入其中,從而寓教于樂、寓學于樂。教師是課程內容的把關人。2020年5月西安交通大學推出了“高校教師媒介素養提升專題系列講座”,把課程思政和教師媒介素養緊密結合在一起,間接推動了大學生手機媒介素養的教育。
課程思政中手機媒介素養的內容可以讓學生們厘清學習與手機的關系,優化對信息的批判性思考,提升掌控手機媒介的自信心。
從2014年起我國每年都會在全國范圍舉辦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通過一系列的宣傳活動向廣大網絡用戶宣傳網絡安全相關法律、網絡安全典型案件、網絡安全防范等和網絡用戶息息相關的內容來提高全國網民的新媒體素養。以2020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為例,其主題是“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表達了網絡時代人民共享網絡、共治網絡的愿景。宣傳周舉辦了校園日、電信日、個人信息保護日等一連串主題日活動。特別是網絡安全進校園活動以微課堂的形式由多位專家學者以案說理,豐富了大學生的網絡安全知識,增強了安全防范意識,提升了安全防范的技能。隨著5G在校園普及,網絡安全宣傳周進校園活動要著眼于大學生最關心的問題,拓展教育內容,比如5G技術的運用、5G手機網絡安全等。另外要加強與地方公安部門的合作,積極開展手機媒介素養教育的系列講座活動。倡議設置媒介素養日,以公益日的形式確定媒介素養教育的地位,時刻提醒大學生把培養手機媒介素養放在社會生活的突出位置。
培養大學生手機媒介素養不能忽視公益廣告的輿論引導作用。低頭族、手機上癮、手機網絡詐騙等關注度較高的社會問題引起了全球廣告創意人的重視,他們借助公益廣告的力量向世界傳遞友愛的聲音。如央視公益廣告《放下手機 重拾溫情》,央視公益廣告《放下手機 別讓愛總在等待》之情侶篇、孩子篇,泰國電信DTAC的thePowerofLove和《低頭族當你玩手機時,不要忘記身邊的人》 這些公益廣告運用感性的情感訴求、巧妙精致的創意以及發人深省的溫暖來激發人們去完善自我的行為。可以利用校園社團活動,校園公共媒體資源如校園電視、校園廣播播放關于手機媒介素養話題的公益廣告,樹立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電臺、電視臺、戶外媒體要把握廣告的導向性,不斷制作播出有關手機媒介素養的公益廣告。
低頭族的出現直接反映了手機給人們帶來的心理問題,心理問題的發生歸根到底是由人的神經系統決定的,身體內由神經遞質多巴胺傳遞的神經信息是成癮心理生成的基礎。當下大學生群體普遍存在媒介依賴、手機成癮、手機強迫癥、手機PUA這些令人擔憂的現象。今后5G將提供更加超強的傳輸速度、高度膨脹的信息內容和極度豐富的應用,現實再次把大學生拉進更神奇的媒體世界里,設法完善手機媒介素養教育的心理干預機制迫在眉睫。
心理干預機制的完善既要有社會的干預也要有學校的干預。社會媒體要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對傳播內容進行嚴格把關。在健康類欄目中策劃有關大學生使用手機心理的主題,圍繞健康的理念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提供有效可控的方案。謀劃擴展社區功能,打造公益性心理輔導機構,培養一支專業的心理干預隊伍。社區隊伍可流動式深入小區、校園展開宣講、調研,及時發現問題,精準干預。主張高校利用人才優勢建設媒介心理行為研究部的心理干預中心,聯合權威醫療機構的專家共同開展大學生媒介心理干預工作,為解決大學生各種心理問題提供專業的預防性指導和心理治療。例如開設心理講座,建設微信校園訂閱號推送教育性資訊,運用新型心理技術治療不良心理癥狀。
培養大學生的手機媒介素養有利于增強他們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正確媒介觀的主動意識;有利于大學生利用“5G+”帶來的創新資源,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有利于為代際媒介素養教育奠定堅實的基礎。
“大數據”“人工智能”“5G+”的科技革命催促著大學生心理和行為的進化,使得他們不可避免地參與手機社會的建構,成為手機媒介勇往直前的大眾代言人。5G時代培養大學生手機媒介素養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己欲立而立人,大學生應擦亮心靈明辨手機的真面目,懂得仁愛和愛人,做5G新時代數字化生存的智者、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