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莉娜 沈廣志 王鑫 李雪梅 鄒桂華 由麗梅 張秀萍 梁啟超 牡丹江醫學院藥學院
近年來,線上課程資源由于其資源種類豐富,可重復學習等優勢被人們廣泛關注,受到學生、教師和家長的普遍認可,大批線上課程資源正在建設或使用中,如智慧樹,愛課程,超星爾雅等課程資源平臺中的課程在線資源。尤其是年初以來的特殊時期使大中小學校全部開展線上教學活動,更加顯現出線上教育資源的重要意義。盡管,目前線上課程門類繁多,但是個別專業課程還是存在缺乏線上課程資源的問題,如《藥物合成反應》課程,在網絡上能夠查找的線上資源非常有限,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對于課程知識的預習、鞏固和拓展的需求。以此為目的,本團隊嘗試進行該課程的線上教學的探索。
《藥物合成反應》在教學內容上,沿用了按照藥物合成的單元反應劃分章節的方式,如鹵化、烴化、酰化、縮合、重排、氧化及還原反應,其優點在于各個單元合成反應具有相對獨立性,便于學生在某個單元反應沒有及時掌握情況下,暫時不影響后續章節的學習,給學生留有復習鞏固的余地。但是這種傳統的課程內容安排也有其缺點,每個單元合成反應中均為獨立的、一步的化學反應,缺乏具體藥物合成路線的介紹和解析,造成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綜合運用能力差,學生普遍反映該課程難于掌握的現象。為此,在每一單元合成反應基礎知識結束后,增加了相對應的經典藥物合成路線的介紹,并對其機理進行綜合解析,加深和鞏固藥物合成的基本原理,強化學生對單元反應的綜合運用以及合成路線的理解和記憶,如在鹵化反應一章中加入了佐匹克隆合成實例;烴化反應中引入了沙美特羅合成實例等等。尤其是在學生學習了大部分單元合成反應后引入更加有代表性的,綜合性的藥物合成實例,如抗組胺藥苯海拉明的合成等等。最后,安排了合成設計原理一章,介紹綜合應用各類藥物合成反應的基本方法。通過這些內容的學習,使合成原理不在難懂,合成路線不在枯燥,有利于學生快速學習和扎實的掌握本門課程的內容,為將來從事藥物合成工作奠定良好的知識基礎,并有助于從事藥物合成工藝的優化,新藥物的設計和合成等工作。
實踐教學作為本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時在課程中占到48%的比例。為了進一步使學生熟練掌握理論知識,安排了與各單元合成反應相對應的實驗項目,如“N-芐基乙酰苯胺的合成”實驗鞏固酰化反應的相關理論知識;“對硝基苯甲酸的制備”實驗加深氧化反應的理解等等。在鞏固理論的同時,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并掌握藥物及中間體的合成和質量要求,開拓知識面,對藥物合成的連續過程有適當的了解,以適應現代制藥工藝發展的社會需求。
課程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理念,并在授課過程中融入了課程思政教育內容。通過講授國內外醫藥行業的發展狀況,以及此次特殊情況顯現的國內醫療狀況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的發展方向等內容來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科學的情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科學觀,為我國的醫藥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引入近年來醫藥行業的藥品事故案例,使學生認識到加強自身職業素質和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建立嚴謹的、科學的職業道德觀。利用典型藥物的發展歷史,啟發學生觀察思考、勤奮鉆研、開拓創新的思維方式。采用科學家的成長之路,激勵學生建立最求真理、堅持不懈的科學精神。授課教師還結合個人的學習和科研經歷,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積極向上的學習和生活態度。
為了對線上教學做出更好的調整,建設適合本門課程特點的線上資源,以及進一步優化和完善線上教學資源,對課程的教學效果進行了調研和評價。教師團隊內部建立了督導聽課制度,邀請經驗豐富的優秀教師進行培訓和指導,對課程內容進行把關;授課教師之間做到相互聽課,定期相互交流經驗,通過這些方法提高授課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合理調整課程設計安排。此外,在學生中建立了評教制度,學生對課程的安排和教師的授課情況做出評價,并在學生中對課程存在問題進行調研。通過學生的評教結果和調研結果的分析,及時發現課程存在的問題,查漏補缺,完善課程改革。
在釘釘軟件上有課程內容的全部影像資源,以及超星學習通中課程的作業及試題資源。學生可以通過課程錄像資源進行課程知識的鞏固學習,利用學習通中試題進行自我測試和加強。但在使用中也發現一些問題,如影像資源分類不細,試題缺少解析等。針對這些問題,團隊教師會在后續工作中進行完善和調整,計劃將課程內容以知識點的形式發布影像資源,如將重排反應一章分解為重排定義及分類、重排反應機理、Wagner-Meerwein重排、Pinacol重排、二苯基乙二醇-二苯基乙醇酸重排、Beckmann重排、Hofmann重排、Baeyer-Villiger氧化/重排、重排反應應用實例等等。同時,還會建立習題和測試試卷庫及配套的詳細試題解析,并將課程資源全部調整只一個網絡平臺。在資源的使用過程中還會根據學生的反饋問題及時作出進一步的調整。
線上《藥物合成反應》課程不僅適用于特殊時期的教學要求,更會在以后的線下教學中發揮重要的作用,通過線上線下混合式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學習和鞏固課程知識,增強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提升學生職業素養,以適應現代社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