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夏輝 河南質量工程職業學院
當下大部分企業財務管理工作實現了信息化,所以在高職財務會計教學中,需要培養學生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和財務系統的應用能力,以保證學生知識技能與企業崗位的適應性。因此,在財務會計教學中,除了增加信息技術相關知識,還需使用財務共享系統,開展實踐教學,并應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開展企業化教學,虛擬企業運營環境,應用真實的案例和項目,使學生完成實戰演練,為將來的就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1.對管理會計的需求
現階段,管理會計與財務會計在企業財務管理中并重,所以在進行財務會計教學時,也要進行管理會計教學,由于管理會計涉及的領域多,應用的學科廣,對于高職學生來說,學習上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在財務會計教學中,首先要強化財務會計教學,使學生具備一定的財務會計基礎,然后再融入管理會計知識,使學生具備一定的管理能力,以適應企業對管理會計人才的需求,提高學生的就業率。
2.對涉外會計的需求
信息化的發展和應用,促進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部分企業的業務活動,已經向國際化方向發展,需要財務會計了解國外,甚至是熟知國外的財務管理模式和財務會計知識,所以在會計教學中,需要適當加入國外的會計學理論和知識,增強學生的會計技能,可以成為一名合格的涉外財務會計,使學生具有更大的職業發展空間。
1.教學模式和觀念相對落后
高職財務會計教學模式和觀念相對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高職院校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教學風格和教學模式,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頗深,在較短的時間內,不可能發生根本上的轉變,所以在實際的教學中,課堂氛圍有些沉悶,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夠濃厚,甚至有一定的抵觸情緒,從而影響到財務會計教學的成效。另外,教學信息化的不斷推進,而部分高職教師年齡較大,接收新事物的能力較弱,對信息化教學的接受程度較低,并且不能熟練應用信息化教學設備和教學軟件,僅僅使用教材、黑板、粉筆進行財務會計教學,使得信息化教學應用較少,不能發揮出信息化教學的諸多優勢,比如,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可以擴充學生的知識面,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可以虛擬教學情境,對教學內容進行直觀化、動態化的展示,以提升學生的關注度。
2.教學目標不夠清晰
社會經濟和技術的發展,使得企業對財務會計人才的需求發生了很大變化,而高職院校在教學中,對于企業的實際人才需求,不是十分的了解,導致教學目標設置的不夠準確,致使財務會計教學與企業人才需求不符,在教學目標不夠準確的情況下,使得部分高職學生學習缺少目標性,將考試成績作為學習的主要目的,為了考試而學習,重視理論知識的記憶,忽視了財務會計是門需要實踐操作的課程,學習方向和學習內容將受到很大的局限性,導致學生基礎知識不夠牢固,并且只學會了理論知識,實際操作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沒有得到提升,降低了學生整體的會計素養。
企業在信息化時代,對財務會計人才的需求是管理型會計,其將參與企業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比如,投融資決策、企業發展規劃、預算管理等諸多工作。現階段,高職院校財務會計教學主要側重的是,財務會計理論知識和職業技能的培訓,像財務預算、成本核算、會計處理等教學內容,主要從事會計操作類工作,將來的就業方向是會計核算、財務管理、法務會計等,而企業未來需要的財務人才,需要其熟練使用各種會計管理工具,可應用大數據技術和財務管理系統,進行企業數據信息的收集和處理工作,并可對數據進行分析,從而作出準確的預測和判斷,參與企業管理決策,為企業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在高職財務會計教學中,需以管理型、復合型會計人才培養為目標,注重職業素質的提升,保證學生具有良好的職業操守,專業的職業技能,并且在教學中注重學生創新、管理思維的培養,提升學生的適應能力、實際操作能力、良好的溝通能力,以及自我學習能力。
高職院校財務會計專業課程在設置時,主要分為三個方面,一方面,依據會計核算的內容,開設了會計實務、會計學基礎、會計學原理、中級財務會計等課程;另一方面,根據企業會計崗位的工作需求,設置了成本核算、會計電算化、成本會計等課程;第三個方面,根據會計職業發展方向,設置了財務管理、管理學、經濟學等課程,主要是依據企業崗位需求進行設置。為了適應現階段以及未來企業對財務會計的需求,高職院校需調整優化課程設置,重新梳理課程體系,由單一的財務會計人才培養,轉向為復合型人才培養,在課程設置時,應依據業務流程、工作過程中需要使用的知識、技能進行課程設置,打造業財融合模式的課程結構,例如,采購業務,需依據采購業務流程和具體的工作內容,進行課程設置,采購決定,需要對采購活動進行財務預算,而在采購選擇階段,需要學習成本核算,在采購評價環節,需要設置財務分析課程,以企業實際業務活動為抓手,進行課程的設置,改進了傳統的業務核算工作,使其向業務綜合處理的方向發展,以適應企業未來崗位的實際需要。
為了實現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高職需改變自身傳統的教學模式,使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積極開展實踐教學,構建情境化、實踐化、信息化的教學新模式。
1.情境化教學
從高職學生入學開始,就以企業發展運營的方式,進行情境教學,虛擬一個企業運行的教學環境,在第一學期,建立一個小型企業,經營范圍較小,會計工作簡單,需要學生掌握基本的會計處理知識,像資金流轉、記賬規范、財務核算等內容,使學生具備小型企業財務會計的工作技能;在第二、第三學期,小型企業將成長為中型企業,學生需提升財務核算技能,并需要掌握管理會計知識和技能,包括市場風險評估、財務分析、融投資、財務預算等內容,保證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可滿足中型企業財務會計崗位的需求;第四、第五學期,進入大型企業財務會計工作情境,學生可使用財務共享系統,進行基礎的財務處理工作,并且學生可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具備辦理跨國業務的能力,以及具備投資決策、管理決策、市場風險控制等能力,使學生在畢業后,可擔負起大型企業財務會計的工作職能;到第六學期時,需要高職學生進入真正的企業,在真實的財務會計崗位上,完成職業技能的深化,實現教學與就業的良好銜接。
2.實踐化教學
在高職財務會計教學中,模擬企業運營開展教學活動,將高職院校作為一個企業,班級作為財務部門,教師是財務管理者,學生是財務會計,上課等同于上班,并且為了增強真實性,可以實行企業管理制度,財務部門實行財務管理制度,明確學生的崗位職責,以及引入先進的企業文化和企業管理理念,營造一個真實的企業內部環境。在企業環境中,教學內容以企業財務崗位需求為核心,實現財務會計教學的企業化、實踐化。另外,成績評價方式,也要以企業考核方式為準,引用企業的績效考核制度和指標,對學生實踐學習效果進行企業化評價,實現了與企業財務崗位的完美對接。
3.信息化教學
高職院校應加大資金投入,建立自己的財務共享中心,可以與小型企業合作,為小型企業提供財務處理服務,學生作為共享中心的員工,從而完成崗位實踐學習。第一,學生每天使用筆記本、計算機等移動終端,登陸財務共享系統,打卡上班,開始一天的學習生活;第二,教師使用共享系統,布置學習任務,并指導學生進行業務處理,以及根據學生業務處理情況,進行成績評價,進一步鞏固教學效果;第三,教師和學生可隨時登陸系統,獲取系統中的教學資源,提升自身的教學效果和學習質量。
高職院校財務會計在傳統的教學中,每節課程只針對一個章節、一個知識點進行講解,以及技能的訓練,而財務會計課程各個章節之間具有清晰的邏輯關系,需要連貫性的學習和訓練,才可完成一個業務處理流程,所以學生綜合運用能力較弱。在新時期,企業對財務會計的需求發生了轉變,需要學生具備較好的職業素養,可利用財務管理系統,完成企業財務會計工作,因此需要高職院校教學理念的轉變,應用實踐化、企業化、信息化的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的綜合業務處理能力,實現教學與企業崗位的完美對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