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組
關鍵詞:內蒙古 中蒙俄 政策溝通
在建設中蒙俄經濟走廊過程中,推進設施聯通、貿易暢通、金融融通、民心相通都離不開政策溝通的支持。“十四五”時期,內蒙古高質量推進中蒙俄經濟走廊政策溝通,對于提升設施聯通、貿易暢通、金融融通和民心相通水平,促進經濟走廊走實走深具有重大意義。
一、中蒙俄經濟走廊政策溝通的主要成效
(一)中蒙俄多層次協商會晤機制基本形成
內蒙古與蒙古國經濟發展部常設工作組會議機制運轉順利,每年舉辦一次。會同有關省區與俄羅斯7個地區建立了中俄邊境和地方經貿合作協調委員會。與俄聯邦布里亞特、卡爾梅克、圖瓦3個佛教共和國及后貝加爾邊疆區、伊爾庫茨克州建立地方政府間定期會晤機制,其中與外貝加爾邊疆區之間的合作被譽為“中俄邊境地區合作典范”。與蒙古國戈壁阿爾泰、南戈壁、東方、肯特、后杭愛等省政府辦公廳,俄羅斯后貝加爾邊疆區(原赤塔州)、圖瓦共和國、布里亞特共和國簽署了關于建立工作聯絡機制的《會談紀要》。與伊爾庫茨克州和布里亞特共和國建立司法合作關系。蒙古國在滿洲里設立領事館已進入具體實施階段。二連浩特市與蒙古國扎門烏德建立了定期會晤和協調機制,滿洲里市與俄羅斯外貝加爾邊疆區域建立協調聯絡定期會晤工作會等多項協調機制。錫林郭勒、通遼、赤峰三盟市與蒙古國蘇赫巴托省、東方省、肯特之間建立“3+3”區域合作機制,開創沿邊毗鄰地區合作新模式。中蒙雙方正式成立烏力吉—查干德勒烏拉口岸建設聯合工作組。
(二)中蒙俄友好地區(城市)加快建立
內蒙古分別與俄羅斯外貝加爾邊疆區等10個地區、與蒙古國烏蘭巴托等17個地區建立了友好地區(城市)關系。滿洲里市與喬巴山市正式締結友好城市,與蒙古國額爾登特市締結了友好城市,在經貿、文化、醫療衛生等領域開展了廣泛的交流與合作。阿爾山市與蒙古國烏蘭巴托市松根海爾汗區簽訂友好城市合作協議,成功舉辦中俄蒙國際畫展、冰雪攝影展、美術論壇等活動。阿拉善盟與南戈壁省雙邊地方政府間互訪、磋商12次,簽訂多項合作協議、會議紀要。
(三)內蒙古政策保障體系逐步完善
內蒙古先后編制了《內蒙古自治區深化同蒙古國全面合作規劃綱要》等規劃,明確了內蒙古參與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的戰略走向、重點任務和近中遠期目標。制定了《內蒙古自治區創新同俄羅斯、蒙古國合作機制實施方案》等配套實施方案,明確了內蒙古與俄蒙合作的新領域、新項目及新機制,推動了中蒙、中俄建立基礎設施規劃雙邊協調機制,加強了同蒙方、俄方口岸和運輸通道的規劃銜接。出臺了《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滿洲里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建設的若干意見》等配套實施意見,印發了關于促進口岸經濟發展等支持政策,為深化與俄羅斯、蒙古國的合作建立了良好的政策保障。
二、中蒙俄經濟走廊政策溝通的主要問題
一方面,三國合作交流機制有待健全。近年來,中蒙俄三方通過積極磋商推動了政策溝通進展,但這些磋商成果多數是備忘錄或聯合聲明,實際約束力不足,難以真正發揮強大效用。中蒙俄三方在前期研究、統籌規劃、資金支持、人才機制和法律保障等多方面都存在不協調問題,一體化的多邊合作有待于進一步拓展。中蒙俄三國運輸、貿易、檢驗檢疫等多部門對話渠道不盡暢通。
另一方面,配套政策供給水平有待提升。內蒙古已出臺的配套政策文件宏觀框架層面內容居多,在推進促進金融創新、先行先試、國際產能合作等方面的支持政策還不完善。例如,自治區出臺了支持沿邊重點地區開發開放等意見,但由于涉及金融創新和先行先試內容范圍較廣,并且缺乏金融主管部門和監管部門的融資渠道、擔保體系、投資信用保險等具體配套措施支撐,多數金融支持政策難以落地生根。例如,自治區出臺了支持二連浩特、滿洲里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建設的意見,對“試什么、怎么試”缺乏清晰的思路和完善有效的措施、辦法,“重爭取、輕運營”“重資金項目、輕改革創新”問題突出。
三、高質量推進中蒙俄經濟走廊政策溝通的建議
(一)強化與蒙俄間的政策協調
借鑒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等的經驗,加強與蒙古國經濟發展部常設協調工作組間的政策協調。會同國內其他省份,完善與俄羅斯7 個地區建立的中俄邊境和地方經貿合作協調委員會的合作機制。健全內蒙古口岸辦與俄羅斯邊界建設署形成的定期會晤和聯合檢查機制。落實與俄羅斯后貝加爾邊疆區、蒙古國建立的“邊境旅游協調會議”中的相關政策協調工作。跟進二連浩特與扎門烏德的口岸協調聯絡和聯席會議的相關工作。逐步建立與蒙俄毗鄰地區間多層面、常態化的政策協調工作機制。健全與俄蒙政府相關部門及央行等金融監管部門的定期會晤互訪機制。進一步協調蒙、俄對口部門,提高中國駕駛員出入境手續辦理便利程度。
(二)推進區域政策創新
自治區層面,建立健全與京津冀、東北三省間的省際對外開放戰略合作機制,探討簽署《關于合作共建中蒙俄互聯互通北向通道的框架協議》,調動戰略合作省份資源要素,共同拓展互聯互通北向通道。強化與京津冀、東北三省海港城市的對接合作,實現“陸上絲路”“海上絲路”門戶功能對接互補。盟市層面,積極發揮各盟市的主觀能動性,推動與周邊地區深化區域合作。建立“錫赤朝錦”合作交流機制,加強珠恩嘎達布其口岸和遼寧錦州等港口合作。推動阿拉善盟完善與甘肅省張掖市、金昌市、武威市在經濟社會、生態旅游等多領域合作的機制。創新口岸和腹地旗縣協同發展機制。
(三)健全三國風險防范機制
借鑒中巴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等的做法,優化投資組合和布局,積極建立與境外企業合作機制,分散或者降低投資風險。完善風險補償機制,加強金融監管合作,積極與俄蒙共同完善風險應對和危機處置制度安排,構建區域性金融風險預警系統,確保經濟走廊區域金融安全穩健運行。健全財政和金融支持機制,加快完善對企業境外投資的財稅扶持體系政策。完善境外投資的保險機制,實現投資風險損失的合理轉移。引導投資企業善于用市場的力量化解潛在的投資風險,通過直接購買保險化解投資風險,或充分利用保險公司特有的風險意識、風險預測和評估能力,引進保險公司介入直接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