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把銀行“借”錢給債務人和股東“借”錢給上市公司同樣理解為一種“借貸”活動,你會發現,銀行“借”錢給債務人,銀行要求債務人向其提供抵押擔保;而股東“借”錢給上市公司,上市公司不僅不會向股東提供抵押擔保,而且還經常威脅股東,“除非董事會做出承諾,否則發放股利不是公司義務”。
那么,沒有上市公司提供的抵押擔保,股東為什么依然愿意“借錢”給上市公司呢?我們看到,正是由于現代股份公司向股東承諾集體享有所有者權益,股東一方面以股東大會集體表決的方式對公司重大事項做出最后裁決,另一方面,則以出資額為限為可能做出的錯誤決策承擔有限責任,成為“公司治理權威”的股東才愿意“借錢”給現代股份公司。概括而言,如果說(債務融資)債券投資的回報實現依靠抵押擔保等信用制度,那么,權益投資(權益融資)的回報實現恰恰依靠的是現代公司治理制度。
人類歷史上第一家現代股份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于1602年的誕生不僅標志著企業組織制度的一次革命,同時標志著融資實現方式的一次革命。在企業組織制度上,隨著現代股份公司的出現,人類社會的工業生產逐步擺脫家庭手工作坊,開始走向基于專業化分工的社會化大生產;在融資實現方式上,從單純依靠抵押擔保的債務融資演進為依靠現代公司治理制度保障的權益融資。經濟學家巴特勒把現代股份公司稱之為“人類歷史上的一項偉大發明”,指出,“如果沒有它,連蒸汽機、電力技術發明的重要性也得大打折扣”。
作為權益融資實現基礎性的制度安排,Shleifer和Vishny教授對公司治理的權威定義是,使資金的提供者按時收回投資并獲得合理回報的各種方法的總稱。那么,股東如何依靠現代公司治理制度實現自身的所有者權益,“按時收回投資并獲得合理回報”呢?
除了在股東大會通過集體表決對現代股份公司重大事項進行最后裁決,股東還有權委派董事組成董事會,代表全體股東監督公司所聘任的經理人和進行戰略咨詢。股東所委派的董事在法律上向股東負有誠信責任。歷史上,世界第一家現代股份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在1602年成立的同時,設立人數多達70人的董事會,之后演變為被稱為“十七紳士”的議事機構,成為現代股份公司董事會制度運行的雛形。
與戰略咨詢相比,監督經理人被認為是董事會更加核心的功能。其中,確保股東獲得公司真實財務信息的所謂內部控制是董事會監督經理人功能的重要體現。例如,2020年4月瑞信咖啡財務造假丑聞表明,瑞信咖啡董事會的內控系統是失靈的。因此,很多投資者和媒體發出“瑞信咖啡公司治理去哪兒了”的疑問?董事會通常需要聘請至少一位會計背景的獨立董事來兼任董事會中的審計或內控專業委員會的主席。內控專業委員會對于提供獨立審計服務的專業會計事務所的外聘所具有重要建議權。董事會監督經理人功能另外一個重要方面來自如何為經理人設計薪酬激勵方案?按照Tirole教授的概括,“一個好的治理結構是選擇出最有能力的經理人,并使他們向投資者負責。”一個未能履行誠信責任的董事將面臨著股東法律集體訴訟,甚至被要求舉證倒置。2015年我國資本市場以“萬科股權之爭”為標志進入股權分散時代,頻發的“野蠻人出沒”引發大量的“股權紛爭”,公司治理的股權結構設計問題很大程度上演變為法律的投資者權益保護問題。上述分析清楚地表明,公司治理成為會計加強公司內控、人力資源管理激勵經理人和法律投資者權益保護的知識應用場景。

如果概括 “公司治理是什么”的問題,我們可以總結為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公司治理是標準的金融問題,它的緣起是現代股份公司借助資本市場實現的權益融資,并成為權益融資實現基礎性的制度安排。
其次,公司治理是從金融問題這一核心內涵出發,在理論和實踐中衍生和引發對會計、人力資源管理和法學的知識場景應用。這事實上是為什么很多來自經濟學(研究企業理論)、金融學(公司財務的投融資問題)、會計(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會計操縱)、人力資源管理(股權激勵和經理人薪酬激勵設計)、法律(投資者權益的法律保護和股權紛爭的法律救濟)背景的學者都聲稱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公司治理背后的原因。因而公司治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門交叉學科。
再次,公司治理的實質是借助成熟的資本市場和相應的監管框架,基于參與主體內心意愿的遵從和事前彼此平等的法律地位,而形成的一種參與主體通過專業化分工,提升效率,實現“合作共贏”的市場化組織體系和實現機制。在現代股份公司,股東通過投資現代股份公司,分擔風險,獲得投資回報,而職業經理人通過經營股東提供的資本,獲得股東對其人力資本價值的認同和人力資本投資的補償。現代股份公司,一方面依靠股東提供資本,另一方面則需要經理人經營資本來實現社會化大生產創造財富。
我們看到,市場對生產要素的定價功能在公司治理結構完備的現代股份公司中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股東通過向現代股份公司提供資本,以資本回報的方式實現對自己的定價;而經營資本的職業經理人以獲得薪酬和股權激勵的方式實現對其人力資本投入的定價。因而,一個國家或地區要素市場(定價功能)的成熟離不開現代股份公司的有效運作,而現代股份公司的有效運作則離不開合理的公司治理結構。
需要說明的是,盡管合理公司治理結構對于公司價值提升和股東回報實現,進而要素市場的成熟發達至關重要,但公司治理顯然不是企業運行的全部。最有價值的公司是“良好的贏利前景+完善的公司治理+融洽的企業文化”三方面有機融合的結果。其中,經營通過把生產要素轉化為產品和服務,來履行企業作為產品和服務提供者最基本的職能。每一個成功的企業,往往在經營團隊的精心“打造”下,成為某種獨特盈利模式的創造者,能夠向市場提供極具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并由此獲得市場的認同。良好的贏利前景成為公司價值增加的基礎。
而管理則有助于企業提高資源整合和要素轉化為服務和產品的效率,降低經營成本。一個顯然事實是,沒有雇員的努力和協作,經理人自身無法完成對良好贏利前景企業的開拓,而合理的薪酬結構與融洽的企業文化構成了雇員努力工作的一種激勵。生產銷售等經營活動的各個環節都離不開管理,例如人力資源管理、物流管理、戰略管理等。因而與管理相關的融洽的企業文化等管理要素,成為企業價值增加的重要保障。
當然,現代股份公司的有效運行不能沒有公司治理。通過資本社會化和經理人職業化實現的專業化分工,現代股份公司實現了資本積聚,為社會化大生產創造了條件,最終成為“人類歷史上的一項偉大發明”。而現代股份公司之所以能夠實現短期內的資本積聚,很重要的原因是其所形成的合理公司治理結構。現代公司治理制度一方面通過產權安排使股東成為“公司治理的權威”,使股東有投資的激勵;另一方面,則通過治理機制的設計和實施,使經理人有激勵按照股東價值最大化原則“經營業務”和“管理企業”。形成合理的治理結構由此成為現代企業運行和企業價值增加的前提。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有時候人們會將把生產要素轉化為產品和服務的“經營”和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的“管理”與確保投資者投資安全的“公司治理”混淆起來。如同經營(利用資源)和管理(激勵雇員)的功能不同一樣,公司治理(激勵投資者投資和激勵經理人努力工作)的功能同樣與經營管理存在差異。良好的盈利前景是企業價值最大化的基礎,融洽的企業文化是企業價值最大化的保障,而完善的公司治理是現代企業運行和企業價值最大化的前提。一個最有價值的公司既離不開良好的盈利前景、也離不開融洽的企業文化,同時離不開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是經營、管理和公司治理共同作用的結果,三者缺一不可。因此,在公司治理的理論發展和實踐開展中,一方面我們要在金融學、會計學、管理學和法學不同學科知識體系的交叉中游刃有余,另一方面我們要清醒地知道,不能用經營和管理代替公司治理,也不能用公司治理代替經營和管理。
公司治理既涉及不同學科知識的交叉,同時存在明確的邊界(所謂公司治理的“是”與“不是”)的“復雜性”,集中體現在作為董事會召集人的董事長的公司治理角色。就像一些格言所講的那樣,“男人通過征服世界征服女人,女人通過征服男人征服世界”,董事長顯然不是去越俎代庖地代替經理人經營管理,而是通過激勵經理人,而成就公司,進而成就自己。如果我們用一句話來概括董事長的公司治理角色,那就是經理“經理人”。以董事長為首的董事會一方面通過激勵經理人,使其努力經營管理,為股東創造價值;另一方面則通過監督經理人,避免經理人追求私人收益,而使股東的利益受到損害。
2015年以來的中國資本市場經歷了成立以來最為劇烈的波動和變革。2015年當年,寶能萬科股權之爭爆發。那些紛爭中的主角——“舉牌的險資”究竟像監管當局所斥責的那樣是野蠻人(妖精,害人精),還是改善我國上市公司治理重要的外部力量?
2018年4月,港交所號稱完成“25年以來最具顛覆性的上市制度改革”接納和包容雙重股權構架。2019年11月26日,阿里以第二上市的方式回到曾經一度被拒絕上市申請的港交所。2019年7月上交所科創板開板,允許差異化表決權公司上市。2020年1月20日內地第一只“雙重股權結構股票”優刻得科技(688158)上市。如何理解從“同股同權”到差異化表決的公司控制權轉變?
從2015年開始,我國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平均持股比例低于代表相對控制權的三分之一,我國資本市場以萬科股權之爭為標志進入“分散股權時代”。防范野蠻人入侵和加強公司控制成為一家公司董事長不得不面對資本市場基本生態;不僅如此,以互聯網技術為標志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對創新導向的企業組織重構提出了內在需求。如何在減緩代理沖突與投票權配置權重向業務模式創新主導者適度傾斜二者之間進行權衡,成為擺在董事長面前的突出問題。
拿破侖曾經說過,“不想成為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出于同樣的理由,“不想成為董事長的職業經理人不是出色的職業經理人。”《成為董事長——鄭志剛公司治理通識課》一書通過解讀和梳理2015年以來主要公司治理事件發生背后的治理邏輯,為即將和已經成為董事長的朋友們在實踐中如何更好地“經理‘經理人”帶來啟發。正如一個經濟學笑話所講的,“學習經濟學盡管并不能保證你不失業,卻可以幫助你知道你失業的原因”,而閱讀《成為董事長》一書也許同樣并不能保證你一定成為“董事長”,但卻可以幫助你知道你尚未成為董事長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