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西
以科技為引領、以人民為中心,建立院士專家扶貧工作站,選派優秀掛職干部深入基層,集聚科技、智力、資源優勢,團隊聯合攻關。六年來,中國工程院定點扶貧云南省會澤縣、瀾滄縣,扶志和扶智相結合,推進當地特色產業發展,激發群眾脫貧致富內生動力,走出了一條科技助力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特色之路。
其中,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就在2018年3月,全國兩會的代表通道里,向媒體展示了一顆來自于云南省瀾滄縣蒿枝壩村的土豆。
云南過去并不是土豆的主產區。然而,朱有勇院士在當地的扎根扶貧,讓現代科技和古老農業在西南邊陲實現了奇妙融合。
1955年,朱有勇出生在紅河州個舊市的一個普通農戶家庭,從小抓過魚、摸過蝦。1977年,高考恢復,朱有勇抓住機會,順利考取了云南農業大學。從本科的植物保護到博士的植物病理學,再到參加工作,研究水稻、三七,“跟農業打了一輩子的交道”。
2015年,中國工程院確定了瀾滄縣作為院士專家科技扶貧點,院士朱有勇主動請纓來到瀾滄扶貧。
瀾滄當地主要是拉祜族,世世代代都生活在大山
里,以前靠栽種玉米為生,偶爾采摘菌類、野菜裹腹。有媒體報道過他們的生活狀態,“他們住在草窩棚、竹笆房里,四面透風,陋室無物”。2013年,當地一些國家級貧困村的人均年收入只有一千多元。
要扶貧,就要先解決最迫在眉睫的問題:農民們應該種什么。最終,朱有勇決定先拿冬季馬鈴薯做示范。瀾滄冬天雨水少、沒有霜凍,很適合馬鈴薯的生長,冬天種也跟全國其他地區的馬鈴薯形成了差異性競爭。而且,冬季馬鈴薯的技術在國內已經成熟。
2017年冬天,村民劉金寶拿出10畝地中的2畝種植馬鈴薯。最終,一畝地的冬季馬鈴薯賣了5000多塊錢,而這幾乎是當地村民一年的收入。
冬季馬鈴薯是第一個嘗試,對于朱有勇來說,如果能把自己實驗室里最新的成果和當地實際結合起來,當地農民的“脫貧”速度才會更快。

此前,朱有勇一直在研究三七。三七是山林中的珍貴中藥材,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大,像農作物一樣的大田種植逐漸成了主流。但大田種植三七有致命的難題:“連作障礙”。一片土地一旦種了一次三七,10~15年內都不能再次種植三七。與此同時,為了讓防病和促進三七快速成長,肥料和農藥也必不可少,這既造成了地力的損失,三七的品質也大大降低。
能不能不打農藥、不施化肥,讓三七回歸森林自然成長呢?經過研究,朱有勇發現思茅松松針的化合物,對三七的病原體有著明顯的抑制作用。他把實驗室搬到了瀾滄。在瀾滄先種了5畝作為試驗田,試驗很快得到了正向的反饋,不用打農藥、不用化肥,也不會破壞耕地,實現了“林下三七”的大規模種植。從此,瀾滄扶貧打開了局面。
從2017年開始,朱有勇先后在瀾滄開設了冬季馬鈴薯、畜禽養殖、冬早蔬菜、林下三七、中藥材種植等多個技能培訓班,培訓學員超過1500人。
通過技能培訓班,朱有勇將實驗室的成果逐一植入了瀾滄的山林之中。冬季馬鈴薯更適合平地較多的河谷地區,住在山里的村民則更適合種植林下三七。
在瀾滄的扶貧有沒有終點?朱有勇覺得,“扶貧是一個階段,但脫貧了不脫鉤,我要幫助這里的產業持續做下去。”
摘編自《南方周末》2019年1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