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登煌

現代社會進步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同時也改變了某些活動方式。“996”的工作模式、久坐不動的姿態、不良的飲食習慣等,導致慢性病的發病率急劇上升。針對現代社會中的這些通病,運動真能發揮作用嗎?
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在中樞神經系統支配下產生肌肉收縮所引發的運動。不同的運動刺激可促使中樞神經更新、建立新的聯系。運動可增強個體的記憶力和思維能力,運動參與的方式越多,各種聯系越廣泛,肢體的控制越靈活,思維能力越強。因此,運動療法在康復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型糖尿病是我國常見的內分泌系統疾病,原名叫成人發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歲之后發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運動鍛煉是2型糖尿病患者綜合治療方案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進行適度的運動鍛煉,能夠改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況。同時,糖尿病大血管病變是最常見的并發癥,而抗阻+有氧運動鍛煉,有助于改善糖尿病大血管病變患者的血脂代謝,進而改善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
中國每年新發腦卒中患者約200萬人,腦卒中康復是降低致殘率最有效的方法。有效的康復訓練能夠減輕患者功能上的殘疾,加速腦卒中的康復進程。
年紀大的人容易骨質疏松,缺鈣是原因之一。運動療法作為骨質疏松的防治手段,可以明顯改善和調節骨轉化和骨吸收。
關于運動對健康的影響,存在著“生命在于靜止”與“生命在于運動”的爭論。而值得注意的是,人是恒溫動物,人體的代謝不可能像烏龜一樣,在靜止休眠時大幅下降。以下肢深靜脈血栓為例,這是長期臥床病人常見的并發癥。一般來說,骨折、腦血管疾病、脊髓損傷或長期臥床的老年人,經常會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究其根源,就是因為臥床不運動導致血流緩慢,血液循環不暢,從而增加了患病風險。
人在運動的過程當中,身體的結構會隨著運動而變化,可以加強自身體質,促進新陳代謝,因此運動是人類離不開的生活方式之一。但不合理或過度運動帶來的問題也屢見不鮮。慢跑是大眾普遍接受的一種運動方式,可有些人跑步過程中總會伴有膝關節外側面的疼痛。諸如此類的運動損傷一旦出現,就要及時就醫咨詢。
對于普通大眾而言,如果長期運動不當,忽略了早期的康復運動,也會帶來諸如關節黏連等嚴重問題。倘若在疾病早期就建立良好的康復運動理念,后面一系列并發癥均可有效避免,傷者可以更有質量地回歸社會生活中。
摘編自參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