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剁手黨”來說,最好的安慰莫過于收到快遞。快遞已然成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然而,一直到近代,中國人日常所需鹽茶糧布,都離不開商幫馱運。有了商幫,北至滿蒙、南達云貴、遠到南海西洋的人們,才有機會享用不同地區物產。
中國地大物博,多樣化的需求,卻難以盡享豐饒物產。商幫的出現,以其產、運、銷結合,實現供求對接,創造了近代商業繁榮。
自明代起,以徽商、晉商、潮商為代表,中國商幫可謂各領風騷,催生了以儒家道德為核心的商業文化,締造了“貨通天下”的傳奇。
明代中葉,徽商興起于徽州。徽州六縣多山少地,這大概是徽人外出從商的初始動因。早在唐宋時期,徽墨名揚天下,文房四寶產品就廣為運銷。而使徽商鼎盛的,則是食鹽和茶葉貿易。食鹽產銷一直由朝廷控制,徽州地處“吳頭楚尾”、南北通衢之所,條件得天獨厚。
茶葉貿易則緣自徽州地產。使徽商逐步形成了“鹽、茶、木、質鋪四者為大宗”的產業格局。其茶葉貿易最大競爭對手便是晉商。
晉商源自山西,本地并不產茶。但是晉地從古多商,雄厚的資本使晉商有能力組織起強有力的運銷網絡。特別是借助太原、大同、張家口、包頭等地的貿易中心,晉商與徽商在茶葉貿易上平分天下:徽商占據江南,遠至閩粵,北至京城;晉商控制西北,外銷俄國。
巨大的貿易量能夠實現,要靠商幫營建的運銷網絡。運輸逐漸成為獨立的行業。
把貨物運輸到全國各地甚至海外,離不開人們吃苦耐勞。這些人背井離鄉、結隊行走江湖,也與今天的創業者白手起家、自強不息互為映照。
往來江湖之間,以血緣、宗族、鄉黨感情團結對外,是彼時處于弱勢的商人所必需。長期合作過程中,商幫形成誠信、仁義的商業精神,也不斷發揚光大。
而傳承商幫文化之外,遠離鄉土的商人們,最根本的立足還是個人奮斗。
16世紀中葉,“萬里茶路”就是國際黃金商貿通道。它起自福建武夷山下梅村,經江西、武漢、湖北到河南,再換馬幫馱運經山西、河北到達內蒙古,最終抵達俄羅斯的恰克圖,全長達5150公里。沒有艱難探索和奮斗精神,萬里茶路不可能打通。
如今,浙、徽、粵、晉等各地商人以尋根、傳承的態度,為商幫奮斗精神賦予時代特色。創新、創業、務實、勤奮,成為新一代商幫的特質。
進入互聯網時代,電子商務依賴快遞物流得以落地,Web2.0應用使全民經商創業成為新潮流。特別是在三四線城市,出身草根的小規模商戶,更是以其吃苦耐勞、白手起家的奮斗精神,為追求更美好生活而辛勤勞作,成為新時代商業主力。
在這些創業者中,有畢業回鄉大學生、有當地小業主,也有返鄉創業的工人。憑借超過50%的城市化發展,以及消費端的下移和供應端的下沉,創業者們把更多優質產品和優惠條件,傳遞給更多普通消費者。
比起商幫的貨通天下,今天的三四線商戶,通過電子商務和快遞物流把方便帶給每一個人。
摘編自微信公眾號“大象公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