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宜超

2019年11月的某個清晨,北京地鐵13號線正值早高峰,站內一塊廣告屏上循環播放著肯德基的炸雞新品廣告,廣告中穿著紅色毛衣的廣告男主角,他眼神堅定地說:“我就是那款‘拼命紅。”
男主角就是李佳琦,“著名美妝博主”,2019年最熱的“網紅”。這則廣告讓人們看到,他作為“網紅界”的佼佼者,已順利“出圈”。
在這個“拼命紅”的時代,“網紅”在被奉為正能量范本的同時,也爭議不斷:人們質疑他們是泡沫,過一陣就會消逝。
表面光鮮的“網紅”們,其實可能承擔了意想不到的壓力。他們猶如阿蘭·德波頓在《身份的焦慮》中描述的那只“漏氣的氣球”,需要“不斷充入他人的愛戴才能保持形狀”。
2019年10月,李佳琦在為某款不粘鍋做直播時,雞蛋卻一直“粘鍋”。一次次的“翻車”事件,讓網民對“網紅”的可信度提出質疑。
事實上,“網紅”能否為商家帶來真實有效的“轉化”,也是世界范圍內存在的問題:據美國CNBC報道,“購買虛假粉絲”這一事項,2019年將至少消耗美國各品牌主13億美元的費用。
一家美國監測機構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達了自己的憂慮:“我們正值網紅盛世,它卻已開始衰落。”
前段時間,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關于加強“雙11”期間網絡視聽電子商務直播節目和廣告節目管理的通知》,其中提到:網絡視聽電子商務直播節目和廣告節目用語要文明、規范,不得夸大其詞,不得欺詐和誤導消費者。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相關負責人也指出,將高度關注“網紅”食品信息;同時要求電商第三方平臺切實履行監管職責,并對“刷單”“假評論”涉嫌違反廣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違法行為進行查處。
作為平臺經濟的組成部分,“網紅直播”帶貨拉動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但必須遵守法律的準繩。如2019年11月14日商務部發言人高峰在談及該問題時所說:“任何業態模式的運行都必須符合有關法律規定,必須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對于“網紅”主播而言,影響力除了轉化為財富積累,能否進一步轉化為更有長遠影響力的社會福祉?
事實上,他們也開始為自己尋找新的定位。2019年10月1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長沙國家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會見了薇婭,并授權后者為“中華拓荒人”海水稻推廣大使。這不失為一次“公益出圈”的積極嘗試。
而李佳琦在廣告片中的話,則仿佛代表了“網紅”主播們探索個人價值的共同發問:“我自己,是什么顏色?”
摘編自《瞭望東方周刊》2019年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