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五一技師學院(以下簡稱學院)創立于1951年,是經重慶市政府批準、由重慶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主管的國家重點技工學校,同時還是國家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學院占地面積600畝,建筑面積15.8萬平方米。在校學生5 500余人;教職工305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58人、碩士及以上學歷教師31人。現有二級學院4個,開設專業26個。儀器設備總值9 200萬元,實訓場地92個,館藏圖書8.6萬冊。畢業生就業率穩定在98%以上,專業對口率76%。社會培訓約每年3萬人次。
學院大力貫徹落實國家職業教育政策,堅持校企合作、高端培養、育訓結合、標準化發展,取得較好成效。
一、準確把握發展機遇
黨和國家歷來重視職業教育的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黨委和政府把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作出重要指示,明確了我國職業教育的重要地位、作用和發展方向。2015年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開展的《職業教育法》執法檢查和修訂調研,推動了《職業教育法》的全面貫徹實施,健全和完善了職業教育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為職業教育切實提供了法制監督和保障。重慶市政府及有關部門密集出臺的配套政策和措施,為重慶市職業院校改革創新提供了諸多支持。據統計,學院累計實施世賽集訓、校區遷建、高水平中職學校建設、優秀學生留學等各類項目30個,其中政策性項目25個,有政策支持的自創項目5個。這些項目有的是學院層面的改革項目,有的是重點領域的創新項目。通過這些項目建設,學院實現了與國內優質技工院校交流對話,也初步實現了與國際接軌,探索培養具有國際水平的智能+技能人才。
二、師資結構多元融合
為適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新形勢,學院多渠道打造一支專兼結合、多元融合的師資隊伍。選派9名教師赴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進修,組織160余名教師下廠鍛煉,引進企業能工巧匠18人進校任教。聘用實踐經驗豐富的企業技術能手41人擔任兼職教師,聘請創業成功企業家6人進校授課,邀請國(境)外世賽專家7人來校講學。學院現有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4人,全國技術能手7人,世賽中國教練9人;建有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2個,市級技能專家工作室2個。學院教師榮獲國家級獎項122個、市級獎項156個,獲國家級專利技術23個;參加全國技工院校教師職業能力大賽累計獲一等獎6個、二等獎2個,總成績位居各參賽隊前列。
三、專業建設緊貼市場
學院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逐步調整專業布局,停招或撤銷焊接、計算機等同質化嚴重的專業,開發管道與制暖、工業機器人應用等新興或緊缺專業,做強美發、汽車、機電等優勢專業,開設汽車維修、數控等“五年制”高職專業,規劃和建設汽車后市場服務、人物形象藝術造型、智能制造、智能舒適家居4個專業群。促進世賽成果轉化,開發美發、汽車、管道與制暖等世賽技能包14個、匯編技術標準2個,以行業最高技術標準指導專業建設。目前,學院已建成國家示范專業4個,市技工院校精品專業6個,市中職重點(特色)專業2個、雙基地專業1個、高水平骨干專業1個、緊缺骨干專業1個。
四、校企合作開放高效
學院積極探索項目合作、訂單培養,爭取技術支持,與企業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與長安、美的、德國菲斯曼、瑞士ABB等140余家國內外企業開展校企合作。引企入校,打造智能舒適家居項目體驗中心、智能制造產教融合示范基地、整車改裝技術培訓中心等實訓基地。校企雙主體育人,推動電子競技、航空服務等專業招生就業一體化。校企共建世賽中國集訓基地3個、世賽市級集訓基地5個。通過校企深入合作,學生基本實現畢業即就業,美發、管道與制暖等專業學生創業成功率在25%以上。學院培養的選手在世賽中獲得2金、4銀、4優勝獎的好成績,其中,學院學生聶鳳奪得第43屆世賽美發項目冠軍,獲得中國在此項目上的首枚金牌,也是65年來亞洲選手在該項目獲得的首枚金牌。
五、國際交流廣泛深入
積極參加國際賽事交流,選派學生參加世賽、“一帶一路”國際技能大賽、大洋洲技能挑戰賽等國際賽事,獲金、銀牌等12個。實施“優秀學生出國留學項目”,累計選送58名學生赴澳大利亞、英國等國家公費留學,開創重慶市中職學生公費留學先河。加強國際交流互訪,近年來,學院累計派教師赴德國、意大利、新加坡等9個國家考察學習近100人次, 俄羅斯、韓國、加拿大等10余個國家200余名專家、學者來學院交流訪問。成立“一帶一路”國際技能研究院,服務國家戰略,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同行進行技能交流、技能展示搭建平臺。
六、社會服務聚力民生
學校不忘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立足于技工院校學生多來自于普通家庭的社會現實,樹立“培養一個孩子,幸福一個家庭”的教育初心,年均為社會輸送各類優秀畢業生1 200余人。有的畢業生進入長安汽車集團等單位工作,有的畢業生入職即享受企業認定的技師待遇,有的畢業生被選入首席技術工作室,有的畢業生開店成為小老板。學院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承接新型學徒制培養任務,工學結合,校企雙制,培養2年制企業工匠近萬人;助力企業人才職業技能提升,定制化培訓10萬余人次;承擔大學生創業培訓2萬余人次;組織技能“進農村、進社區、進家庭”,累計受益群眾近萬人;助力脫貧攻堅,幫助家庭困難學生9 800余人,開展失業人員再就業培訓近2萬人次;實施農民工新市民培訓近5萬人次,開展庫區移民技能培訓2 000余人次,選派骨干教師援藏支教、骨干人員擔任深度貧困村第一書記,以實際行動彰顯學院社會責任與擔當。
經過多年的發展,學院已被評為首批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首批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首批國家職業訓練院建設試點單位;獲得“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第六屆“黃炎培職業教育優秀學校”等榮譽稱號。學院辦學成績得到國務院副總理胡春華、重慶市市委書記陳敏爾等多位領導的充分肯定。學院的經驗做法和成效,曾被中央電視臺、重慶電視臺、北京電視臺、《人民日報》《重慶日報》、新華網等主流媒體廣為報道,弘揚了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傳遞了技能成才、技能報國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