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泮
冷冉先生“情·知教學”的內涵和著眼點是“教會學生學習”。為了實現這一教學思想,他提出了“立體結構”這一教學策略。
一、課堂教學“立體結構”的內涵及意義
冷冉對“立體結構”是這樣闡釋的:班級教學的信息傳遞結構方式也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如果把個別授課看作是一種“點→點”的信息交流結構形式,那么班級授課制則是“點→面”的結構形式:教師面對全班學生,全班學生面對一個老師。這種辦法把課堂教學活動僅僅看作師生之間的交流關系,而看不到甚至嚴禁學生之間的交流關系以及交流引起的連鎖反應,更不會有意識地發展和利用這些關系。這種傳統班級授課制的弊端是:全班學生的知識程度和能力不可能完全均衡,難免有一部分學生吃不飽或吃不了;教學的反饋很單薄,在同一時間,教師只能提問或檢查一名學生,不能及時了解自己的教學在不同學生中的不同反應;從學生主動學習的角度觀察,如果教師講的過多,則學生主動學習的機會就越少;如果給一部分學生提問題、答問題、復述、朗誦、觀察、運算的機會,則將有更多學生處于觀望等待之中,浪費時間;如果均衡地給每個學生以同等主動學習的機會,則每個學生都將有很多時間浪費于消極等待之中。這就是“點→面”結構的消極方面。而事實上,“點→面”結構并不是班級授課制的必然方式,而只是它的一種可能方式。因為在課堂上教師和學生的活動中,時刻發生著學生之間橫向交流的關系以及縱橫連鎖反應,只不過傳統的教學理論設置了一些煩瑣的形式主義的框子,限制了這些關系的正常發展與合理利用。
為了與傳統的教學策略區別開來,冷冉把既有師生之間縱向信息交流,又有學生之間橫向信息交流,以及交流引起連鎖反應的課堂教學方式,稱為“立體結構”。在他看來,利用“立體結構”方式進行教學有以下幾點意義:一是幾位具有上述特點的教師的教學實踐證明它是較好的教學結構方式,學生基礎知識和智力發展都明顯地優于“點→面”結構形式;二是有利于教會學生主動學習,有利于學生踏實、獨立思考地進行學習,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三是為“情·知教學”創造了良好的情境,提供了有利條件;四是在連鎖反應的學習活動中,學困生也有表現和活動的機會,促使他們努力學習,學有所得;五是增強了全班學生的學習活動總量,在“立體結構”的教學策略下,學生很少有觀望等待現象出現。
二、課堂教學“立體結構”的框架
要將“立體結構”運用到課堂教學,不僅要知道“立體結構”的含義和意義,還必須掌握“立體結構”的結構組成。關于這個問題,冷冉先生在文章中雖然列舉了一些優秀教師的做法,但并沒有給出一個完整的具體結構,這個問題的解決只能靠后來者不斷研究,不斷完善。研究發現,“立體結構”包括“學的結構”和“教的結構”兩部分。
(一)學的結構
“學的結構”從大的方面說,可做如下表示:獨立學習—相互交流—展示成果—反饋矯正。
1.獨立學習
“獨立學習”是指學生在聽教師講或與其他同學交流之前,自己先學習(預習)。之所以要有這一環節,理由有三:
其一,“獨立學習”是后續學習——“相互交流”的基礎;沒有“獨立學習”,學生的“相互交流”就沒有共同的話語,“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也就成了一句空話。
其二,“獨立學習”是培養學生學習品質(學習情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等)的必要條件?,F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學最重要的任務是教會學生自主學習,其著眼點是培養學生的學習品質。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習品質——無論是學習情感,還是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都是實踐的產物。沒有學生的“獨立學習”,他們的學習品質就不可能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
其三,“獨立學習”是提高課堂學習質量的保證。心理學認為,人的知覺是有選擇性的,如果一個人在頭腦中對某一事物事前處于有準備狀態,那么他就會有選擇地去感知那個事物,而且可以提高對那個事物的知覺效率。19世紀末的心理學家C·朗格的實驗證明了這一點。他在一項實驗中發現,被試者心理上的準備狀態支配著個人的記憶、判斷、思考與選擇。學生進行了“獨立學習”,就意味著他在課堂上的學習已經有心理準備了,他的學習效果就會更好。我國教育家葉圣陶也明確說:“他們經過了自己的一番摸索,或者略有領悟,或者是不得要領,或者全盤錯誤,這當兒再來聽老師的指導,應用和理解的程度一定比較深切?!?上海市一名高考文科“狀元”,從小學到初中、高中,所有學科的學習成績都是“優”。他學習的最大特點是,每門課程的學習,課前都能做到“獨立學習”。
2.相互交流
“相互交流”是指在學習小組內的學生圍繞教材內容進行討論的一種活動?!跋嗷ソ涣鳌边@一環節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益。理論和實踐都證明,影響學生學習效益的最主要因素,從心理學角度說就是思維,思維含量大,學習效率就大,反之就小。那么,什么樣的學習方式思維含量大呢?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于1946年提出的“學習金字塔”理論,給出了答案(見圖1):
從上表可以看出,主動學習中“相互交流”活動其“學習內容平均保存率”明顯高于被動學習。心理學認為,語言與思維是同步的,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思維是語言的內核。“相互交流”是通過語言進行的,交流的過程就是思維的過程。交流的機會越多,思維的含量就越大;思維含量大了,學習效益當然就會增強。這種交流不是個別學生有機會,而是每個學生都有機會,這樣,就可保證每個學生都在思維,學習效益都會有提高?!跋嗷ソ涣鳌边€可以使學生的學習及時獲得反饋和矯正,對學習內容的理解經常得到補充和深化。
3.展示成果
“展示成果”是指一個學習小組的學生將自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向全班學生進行講述的過程,之后其他同學可以進行補充和質疑。這一環節,是再一次給學生提供“說”的機會,也是為了增大他們的思維含量。一個小組要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就要做好分工,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合作意識和能力就會提高;一個小組要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就要精心組織自己的語言,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會得到提高;一個小組要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他們就要面對來自其他同學的挑戰——質疑或否定,在這個過程中,他們的自信心也會逐漸成熟起來;學生“展示成果”,也是表現自我的機會,這將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一位教育家曾說:“十次說教不如一次表現,十次表現不如一次成功。”成功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4.反饋矯正
“反饋矯正”是指學生個體在反饋的基礎上對自我的學習進行矯正。任何有效的學習,都是一個從不知到知、從知之不多到逐漸增多、從理解膚淺到理解深刻的過程。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不斷對自己的學習及時反饋,并在這個基礎上進行矯正。系統科學理論告訴我們,任何系統只有經過及時反饋和矯正,才能“有序”,系統的功能不斷增強。這就是說,對于學習只有及時反饋和矯正,學習質量才能不斷提高。為使學習更有效,學生不僅要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反饋和矯正——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知識還沒完全理解,錯在哪里……并把錯誤的地方改正過來;另一方面,還要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反饋和矯正——在學習過程中,哪些學習行為是正確的,哪些是學習時該做還沒做,哪些是該做的已經做了,但還沒有做好,錯在什么地方……并把錯誤的地方矯正過來。只有這樣,才能不僅學會知識,還能學會自主學習。
(二)教的結構
“教的結構”,可用圖2來表示。
在課堂上,教師的任務不應只是教會學生知識,而應是教學生會學、教學生愛學、教學生學會。
1.教學生會學
這是現代學校最根本的任務,從終身受益的角度說,比教會學生知識更為重要。學生會學習不是先天的,也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做到的,只有教師精心地教,學生才能真正會學習。要“教學生會學”,教師至少要做四件事:
其一是“要求”,即告訴學生在學習的時候要做哪些事——前面說的學生學習行為(獨立學習、相互交流、展示成果和反饋矯正)都要讓學生知道,而且要給學生講解其中的道理。僅僅有要求并不是好的教育,但沒有要求的教育也不是好的教育。
其二是“指導”,即告訴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每一項活動該怎樣做。這是很具體的。比如要學生“獨立學習”一篇課文,教師就要將讀課文的時候要做哪幾件事,每一件事該怎樣做,進行具體地指導。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進行指導,不僅對初中學生和高中學生指導應是有區別的,即使都是小學生,對高年級和低年級的指導,也應是有區別的。如果只是告訴學生“你們一定要認真預習啊”,那么教學就不可能有多少實效。另外,指導還應結合學科特點。
其三是“示范”,即教師將正確的學習方式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模仿。這樣做,在開始“教學生會學”的時候尤為重要。因為學習任何事物,一開始的時候都要經歷一個“描紅”階段,這個階段是不能越過的。
其四是“樹典型”,即經常把學生中的正確學習行為,在全班展示出來。經常這樣做,不僅能使學生從身邊找到學習榜樣,還可以提高學生“獨立學習”的自信心。
2.教學生愛學
教學有三種境界,一是教學生學會,二是教學生會學,三是教學生愛學。學生愛學習也不是先天的,也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是教的結果,并且是可以教的。要“教學生愛學”,作為教師,至少要做到以下四點:
其一是與學生建立并保持親密的師生關系,具體說,就是讓學生喜歡你。崇高的理想、明確的學習目的都是讓學生愛學習的重要因素,但我們也要承認學生喜歡老師,是激發學生愛學習最經常、普遍起作用的因素。關于這一點,古人早就說過“親其師,信其道”,“信其道”就愛學習。學生喜歡老師,源于老師對學生的愛,但這種愛必須讓學生感受到,否則它就不會發生作用。
其二是給學生提供表現的機會。大多數人都有表現的欲望,少年兒童的表現欲望尤為強烈,對所要表現的內容往往會更愿意去做。所以給學生提供表現的機會,也是激發學生學習情感的有效方式。教學中,給學生提供表現的內容有很多:可以讓學生朗誦課文,可以讓學生講解答題所用的方法,可以讓學生表演課文中的故事……給學生提供表現的方式也有多種: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隨時表現,也可以讓學生在家里把表現的內容先拍攝,再在教室展示視頻……
其三是幫助學生不斷取得成功。“失敗是成功之母”,對很多學生,尤其是學習困難的學生,這句話不一定是真理,倒是“成功是成功之母”更具有普遍性,因為實踐表明,大多數學生在學習上越成功就越愛學習。有位教育家說:“十次表現不如一次成功”,幫助學生成功是激發學生學習情感的有效方法。這一點對學困生尤為重要,教師可以采取課前輔導的方法幫助他們取得成功。大多數學困生在學習上存在困難,往往是在學習新知識時不能與已有知識相銜接。如果課前預習時提前對他們進行輔導,幫助他們找到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從而掌握新知識,在課堂上再讓他們把掌握的新知識表現出來,說給大家聽,往往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其四是帶著熱情去上課。學生愛學習是一種情感,情感的變化單靠說教是蒼白無力的,更多的要靠感染和熏陶。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流露的情感對學生的學習是具有很強的感染和熏陶作用,這就是心理學中說的“以情激情”。對大多數教師來說,教學內容都不是新的。如果在課堂上能抱著“像第一次發現真理那樣的熱情(甚至是激情),與學生進行交流,對學生的學習情感肯定會產生激勵作用;反之,如果教師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毫無熱情,還希望學生愛學習,這是難以想象的。教師永遠不要拿自己沒有的東西去教育學生該有的東西。
3.教學生學會
“教學生學會”是指教學生學會各科應學的知識。所謂學會知識不僅是指對應學會的知識理解了、記住了,還指會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要做到這一點,在教學各學科知識時,要著力做好三件事:
一是“雙基自動化”,即對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掌握要達到既“準”又“熟”的程度?!半p基”是解決問題的工具?!半p基”沒有達到自動化的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肯定不會強。一個木工,他要順利制作一個家具,就必須熟練地使用鋸和刨子等工具。如果他在做家具時臨時去想每一道工序該用什么工具、每一個工具該怎么使用,他是很難做成一個家具的。學生的學習也是如此。據了解,經過訓練的學生閱讀課文每分鐘可以讀400個字,寫出一個數學公式或進行一步運算只需4到5秒的時間?!半p基”要達到自動化的程度,就必須自覺地進行訓練。
二是“知識結構化”,即將相關的知識聯系起來?!敖嬛髁x”學習理論認為,掌握任何知識最忌諱的是碎片化,只有“結構化”才能牢固地儲存,又能靈活地提取。教材中的知識結構,可以分為三類:一是教材前后知識的聯系。對這類知識結構,大多數教師都比較重視,到單元復習或期末復習的時候,都會引導學生去整理。這類結構我們可以把它稱為縱向的知識結構。但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在大多數情況下,需要掌握橫向的知識結構。橫向的知識結構又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以“問題—方法”為線索的結構。具體地說就是要掌握“解決某一類問題與方法”之間的聯系。比如小學中段怎樣寫一段話的問題,就應引導學生把“先總后分”“先分后總”、“總分總”三種方法與“問題”聯系起來;初中解方程的問題,就應引導學生把“因式分解法”“配方法”“公式法”與“問題”聯系起來。第二類是以“知識—價值(用途)”為線索的結構,具體說就是要引導學生把某一個知識與它的用途聯系起來。比如“配方法”的知識,就應引導學生把它與“有什么用處”——可以用來因式分解,可以用來解方程,可以用來解不等式,可以用來求極值等——聯系起來。只有掌握了知識的橫向結構,學生在解答具體問題的時候,才能靈活地提取所需要的知識。需要注意的是,知識的縱向結構在教材中是一條“明線”,而知識的橫向結構在教材中是一條“暗線”,大多數情況下它隱含在教材的課文或例題中。所以,對知識的橫向結構,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教材,自覺地進行建構。
三是“思維可視化”,即思維的可知化。它包括兩層意思:一是思維結果的可視化,二是思維過程的可視化,這里重點說后者。所謂知識過程可視化,就要把思維過程通過直觀的方式展示出來,展示的方式可以是“思維導圖”,也可以是語言闡述。當下的課堂教學,有一種現象相當普遍,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在講一個問題的答案的時候,只講題目是怎么解的,很少講是怎么想的,沒有做到“思維可視化”,這對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十分不利。
三、課堂教學“立體結構”中的“提問題”
冷冉先生在《談“情知教學”》一文的“立體結構”部分曾說:“不僅教師提問題,學生也提問題”。在文章的另一處,他又說:“要使學生學會善于發問?!笨梢?,“提問題”對于課堂教學“立體結構”的確立意義重大。
(一)為什么要教會學生“提問題”
在課堂教學中“提問題”,尤其是“使學生學會善于發問”是十分有意義的。
1.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思維
眾所周知,影響學生對教材知識理解深淺的主要因素是他們的思維含量和深度;思維含量越大,越有深度,對知識的理解也就會越全面、越準確。那么,怎樣激發學生的思維呢?讓學生“提問題”是一個很有效的辦法。這是因為“提問題”和思維這二者之間是具有辯證關系的。善于“提問題”,源于思考,不思考不可能提出問題。一個學生如果能“提問題”,這就意味著他已經在思考了;反之,“提問題”又能激發思考,用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話說就是:“人的思維是從疑問開始的?!弊寣W生“提問題”激發了他們的思維,他們的學習必然有長進。關于這一點,古人說得十分中肯:“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者,覺悟之基也。一番覺悟,一番長進?!泵兰A人、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也曾說:“什么叫學問?就是要學怎樣問,就是要學會思考問題。”他又說:“最重要的是要學會提出問題?!钡聡鴮W者韋特海默也說過:“看到和提出一個創造性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特定的問題更重要?!苯虝W生“提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從而使他們的學習更有效。
2.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要把這一點說清楚,就必須對創新過程進行討論。對于這一問題,國內外學者的看法是高度一致的。20世紀20年代英國心理學家沃勒斯提出的創新過程“四階段論”最具代表性。他認為:“無論哪一種創新活動,一般都經過四個階段:準備期、醞釀期、明朗期、驗證期?!?/p>
準備期:準備和提出問題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對知識和經驗進行積累,收集和整理必要的事實和資料,做好研究的準備;同時,提出自己要研究的問題,了解自己要研究問題的意義。
醞釀期:深思和提出假設的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對所收集到的資料和信息進行多角度的深入思考,反復進行組合,并提出各種假設。
明朗期:頓悟和突破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通過頓悟,發現并提出結論。
驗證期:評價和論證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通過實驗或推理論證結論的正確性。
從這一過程可以看到,創新能力是一個復合概念,它是由多種能力組成的,如收集檢索信息能力、提出問題能力、提出假設能力、驗證能力(實驗能力和推理能力)等。同時我們還看到,任何創新都是從提出問題開始的,提不出問題,就不可能有創新。對這一點,陶行知先生說得十分明確:“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钡聡茖W家愛因斯坦也說過:“只有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人,才能產生創新的沖動。”教會學生“提問題”,就是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3.適應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需要
實事求是地說,當下很多學校的創新教育是缺乏力度的,學生的創新素養,特別是“提問題”的能力,遠遠不能適應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有一年我國派5名高中學生參加世界生物奧林匹克競賽。競賽結束之后,競賽組委會組織了一次活動,讓各國參賽學生回答一個問題:“你認為在生物學領域有什么問題需要研究?”結果,我國的5名參賽學生一個問題也提不出來。筆者曾對一所小學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最弱的一項就是“提問題”的能力。筆者也對一名初升高的“學霸”進行了一次訪談,問:“你在課堂上經常提問題嗎?”答:“提,但機會很少?!笨梢?,深入研究并在課堂上自覺地教會學生“提問題”十分必要。
(二)應該教學生提什么問題
為使學生的學習更有效,不僅要讓學生知道為什么要“提問題”,而且還要讓他們知道提什么問題。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提問題”,可分為以下6類:
1.本節課要學會的知識點
在課堂教學中實施“立體結構”,不論是學生之間的交流,還是師生之間的交流,都應圍繞著問題進行。首先要交流的問題就是“本節課要學會的知識點是什么”。掌握教材知識點,是每一節課最基本的學習任務。這里要特別強調,所謂要學會的知識點,應包括三個方面:是什么——知識點的具體內容是什么;為什么——知識點成立的依據是什么;怎樣做——怎樣運用這個知識。
2.自己還沒弄明白或理解不準確的問題
學生學習的進步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原來不知道的現在知道了;其二,原來理解不準確、不全面、不深刻或有錯誤,現在理解準確了。系統科學認為,對學習的知識要及時矯正,矯正得越及時進步越快。但這是有前提的,前提是:知道自己理解得不正確。知道錯了提出來才能矯正,不斷矯正學習才能不斷進步。
3.提出有不同見解的問題
實踐表明,如果一個人對他人(包括權威)的觀點不敢懷疑,不敢提出異見,這個人是很難有創新的。所以,在課堂教學中,不論是老師的觀點,還是其他同學的觀點,乃至教材上的觀點,只要有不同的看法,都應引導學生大膽地提出來。這不僅能使學生學得更好,也可以使他們的創新精神得到培養。
以上三類問題,大多數教師在課堂上都會引導學生去提高,但下面的三類問題,往往被忽視了。
4.“怎么想出來的”問題
筆者從對小學到高中的課堂觀察中,發現有一種現象相當普遍,教師在講解如何解答一個題目時,只講這個題目是怎樣解的,很少講解答這個題目是怎樣想出來的。換句話說,當下的課堂教學,普遍沒有做到“思維可視化”。這種現狀,對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十分不利。面對一個問題,有些學生找不到解答的方法,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們不知道怎么想。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提出“怎么想出來”的問題。如果能夠經常這樣做,學生的解題能力一定會逐步提高。
5.“知識的價值”問題
學習任何知識都要用它解決問題,一個知識有什么用就是它的價值。比如在小學,學習了“通分”之后,就要引導學生提出“通分有什么用”的問題。在這個基礎上就可以讓學生知道,通分可以用來比較兩個分數的大小,可以用來進行異分母分數加減法運算等。在初中,學習了“配方法”之后,就要引導學生提出“配方法有什么用”的問題。在這個基礎上就可以讓學生知道,配方法可以用來進行因式分解,可以用來解方程,可以用來解不等式,可以用來求函數的極值(最大值或最小值)等。
6.“解決問題的方法”問題
即解決一類問題有哪些方法的問題。解決任何問題都要運用一定方法,很多時候方法還不止一種,而是多種。掌握的方法越多,解題就越靈活。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提“解答這類問題有哪些方法”的問題。如小學中段語文教學,啟發學生提出“寫一段話有哪些方法”的問題,通過討論,學生就會知道,寫一段話常用的方法有三種:先總后分、先分后總、總分總。初中數學教學,教師可啟發學生提出“解一元二次方程有哪些方法”問題,通過討論,學生就會知道,求一元二次方程常用的方法有三種:因式分解法、公式法、配方法。
引導學生提出后兩類問題尤為重要,因為圍繞著這兩類問題進行交流,更有利于學生將學過的知識“結構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被“結構化”的知識能被更牢固地記憶,又能被更靈活地提取。這就意味著,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強。
(三)使“提問題”成為一種習慣
教師不僅在教學過程中要經常引導學生“提問題”,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要經常引導他們“提問題”,使“提問題”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
要鼓勵學生對自己“提問題”。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每天四問”的主張,他曾說:“現在我提出四個問題。叫作‘每天四問:第一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第二問,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第三問,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第四問,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 只有不斷地問自己“有沒有進步”,才能發現自己的不足和錯誤,才能不斷進步。一個人是這樣,一個公司(或單位)也是這樣。“得到”公司的后臺有一個軟件叫“混沌猴”,它每天的工作就是通過“自我攻擊”查找公司系統的漏洞,然后加以完善?!鞍⒗锇桶汀惫疽灿蓄愃婆e措。他們專門組建了一支叫“藍軍”的程序員隊伍,日常工作就是通過“自我攻擊”找到公司系統中的問題,然后修復……經常向自己“提問題”,不僅是自我修復、不斷進步的方式,也是提高自信心的有效手段。
心理學中有一種心理效率叫“鄧寧—克魯格”效應,它的基本內容可用圖3表示:
從圖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人如果“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那么他就不會擺脫愚昧狀態,還是一個“巨嬰”,雖然自信心很強,但那是盲目的,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無知無畏”;只有“知道”自己不知道,才能逐漸“知道自己知道”,這像是增加智慧的過程;而要“知道自己不知道”,就必須經常對自己“提問題”。心理學上還有一種心理效應叫“稟賦效應”,它的含義是:人們常常感覺自己擁有的東西比自己沒擁有的東西更有價值。所以,要經常向自己“提問題”,必須克服“稟賦效應”。
以上闡述只是對冷冉課堂教學“立體結構”的初步研究,它不是、也不應該是最后的結論。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告訴我們,人們對真理的認識是不能窮盡的,只能逐步接近。冷冉教育思想中的“立體結構”也將隨著研究的深入而不斷完善和發展。
(責任編輯:李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