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介紹
“人生旅途崎嶇修遠,起點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見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鄉土?!惫枢l的一切在每個人身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每個人對故鄉都有一種特別的感情,赤子之心、血脈之情,凝成人們對于故鄉、祖國的特殊情結。這是一種怎樣的感情?又是如何形成的?我們對待故鄉是怎樣的一種情感和態度?讀下面的文章,我們一起來探討。
精品展示一
肖邦故園(節選)
〔波蘭〕雅—伊瓦什凱維奇
1848年,肖邦在愛丁堡給友人寫信的時候,眼前興許也浮現出了故園景色。他在信中寫道:“我懷念我的家、我的母親、我的姐妹。愿上帝保佑她們萬事如意!我的藝術何在?我的一腔心血在什么地方白白耗盡了……我如今只能依稀記得國內唱的歌?!币虼?,可以說,肖邦不僅眼前浮現出了故鄉的景色,而且,耳中又回蕩起了多半是在這兒第一次聽見過的歌。
我們恰好能在肖邦的馬祖卡曲和夜曲里找到這平原的歌聲——凡是他那些直接留下了這兒時之國畫面的作品,我們都能發現一縷鄉音。流亡生活、高度的文化修養、痛苦的心境和肖邦對自己使命的不凡見解,使這畫面復雜化了,或者說,像一層霧遮蔽了這些畫面。絢麗的大都會風光,頻繁的旅行,豐富的經歷,給他提供了另一種創作靈感。但是,既然他在自己生命的末日,在那遙遠、寒冷的愛丁堡又懷念起“我的家、我的母親、我的姐妹”,我們就有理由想象,故鄉的朦朧景色也回到了他的心中。
而今,我們也懷著激動的心情瞻仰這些大樹,這些灌木叢和這一片清凌凌的水。倘若此刻我們聽到,或者親自彈奏偉大作曲家臨終前的最后一組馬祖卡曲,我們必能從中聽到昔日國內歌聲的淡淡的旋律。由于他半世坎坷,命途多舛,也由于關山阻隔,有國難投,這一組馬祖卡曲似乎是被萬種離情、一懷愁緒所濾過而凈化了,跟鄉村的質樸相距甚遠,但它們無疑是出自故里,跟這片土地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
那時,房前屋后往往擠滿了聽眾,有年輕人,也有老人;有新來的聽眾,他們是第一次來此領略肖邦的天才所揭示的無限美好的世界;也有常來的老聽眾,對于他們,每次都是莫大的精神享受,每次都能引起甜蜜的回憶:回顧自己一生中的幸福時光,回顧這偉大的音樂激起的每一次無限深刻的內心感受。他們去聽肖邦的音樂,不只是為了證明自己祖國文化的偉大,同時也為了證明一個民族的精神生活是無法窒息的。因而這美好的音樂有時也是斗爭的武器。舒曼把它稱為藏在花叢中的大炮,不是沒有根據的。
人們有時會由于事情多,工作忙,任務完成得不盡如人愿,或由于一些打算落空而發愁;有時又會在頻繁的工作中碰到某些草率從事或令人不安的現象,因而思想上產生了疑慮,那時,只要到肖邦之家去聽一次周末音樂會,便能重新獲得對波蘭文化的信心,相信它已滲透進了民族的最深層。
賞讀感悟
肖邦(1810~1849)是波蘭最偉大的作曲家、鋼琴家。肖邦是一個具有愛國主義思想和民族精神的浪漫主義音樂家,思鄉情、亡國恨,時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來。臨終前,他囑咐親人把他的心臟運回波蘭,以安慰他那顆赤子之心。作家伊瓦什凱維奇懷著對肖邦無限的崇敬之情游訪了肖邦故園,寫下這篇文章。文章以肖邦故園為切入點,揭示了肖邦音樂與故園及祖國的關系,表達了肖邦對故園的熱愛和對祖國的眷戀之情。
精品展示二
鄉土情結(節選)
柯靈
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牽夢縈的土地。得意時想到它,失意時想到它。逢年過節,觸景生情,隨時隨地想到它。海天茫茫,風塵碌碌,酒闌燈灺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陽秋風,巴山夜雨,都會情不自禁地惦念它。離得遠了久了,使人愁腸百結:“客舍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并州是故鄉?!焙貌蝗菀啄芑丶伊耍朱话玻骸皫X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薄爱愢l人”這三個字,聽起來音色蒼涼;“他鄉遇故知”,則是人生一快。一個怯生生的船家女,偶爾在江上聽到鄉音,就不覺喜上眉梢,顧不得嬌羞,和隔船的陌生男子搭訕:“君家居何處?妾住在橫塘。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遼闊的空間,悠邈的時間,都不會使這種感情褪色:這就是鄉土情結。
人生旅途崎嶇修遠,起點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見的世界——幾乎是世界的全部,就是生我育我的鄉土。他開始感覺饑飽寒暖,發為悲啼笑樂。他從母親的懷抱、父親的眼神、親族的逗弄中開始體會愛。但懂得愛的另一面——憎和恨,卻須在稍稍接觸人事以后。鄉土的一山一水,一蟲一鳥,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時一俗,一絲一縷,一飲一啜,都溶化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輩輩都植根在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歡離合的家史,在聽祖母講故事的同時,就種在小小的心坎里。鄰里鄉親,早晚在街頭巷尾、橋上井邊、田塍籬角相見,音容笑貌,閉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橫豎呼吸著同一的空氣,濡染著同一的風習,千絲萬縷沾著邊。一個人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調定向定位,要經過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滿未知數,但童年的烙印,卻像春蠶作繭,緊緊地包著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紋,一輩子附在身上。
“金窩銀窩,不如家里的草窩?!钡耸遣话卜值膭游?,多少人仗著年少氣盛,橫一橫心,咬一咬牙,揚一揚手,向戀戀不舍的家鄉告別,萬里投荒,去尋找理想,追求榮譽,開創事業,富有浪漫氣息。人一離開鄉土,就成了失根的蘭花,逐浪的浮萍,飛舞的秋蓬,因風四散的蒲公英,但鄉土的夢,卻永遠追隨著他們。“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這根線的長度,足夠繞地球三匝,隨衛星上天。
安土重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我們祖先有個根深蒂固的觀念,以為一切有生之倫,都有返本歸元的傾向:鳥戀舊林,魚思故淵,胡馬依北風,狐死必首丘,樹高千丈,落葉歸根。有一種聊以慰情的迷信,還以為人在百年之后,陰間有個望鄉臺,好讓死者的幽靈在月明之夜,登臺望一望陽世的親人。
科學進步使天涯比鄰,東西文化的融會交流使心靈相通,地球會變得越來越小。但鄉土之戀不會因此消失。株守鄉井,到老沒見過輪船火車,或者魂喪域外,漂泊無歸的現象,早該化為陳跡。我們應該有鵬舉鴻飛的豪情,魚游濠水的自在,同時擁有溫暖安穩的家園,還有足以自豪的祖國,屹立于現代世界文明之林。
(選自《柯靈散文選》,有刪改)
賞讀感悟
《鄉土情結》是柯靈為紀念《香港文學》創刊七周年而作的散文,作品以故園之思作為線索,由“小家”到“大家”,由“離家”到“歸家”,將鄉土情結升華為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本文只節選了其中一部分。作者從歷史說到當今,從自然說到人倫,從現實世界說到神話傳說,歸結一點:安土重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最后,作者從當今世界現代化程度越來越高,文化交融越來越充分的角度對鄉土情結作了新的闡釋,人已不為家所累,但人又應該永遠擁有自己的家,既走向開放,又有心靈的歸宿,這就是新時代的鄉土情結。作品至此完成了主題的升華。
【崔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