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切題、點題明確的作文,思路清晰、切中肯綮,不會偏題、跑題。在高考作文的寫作中,如果切題是“1”,考生的寫作才華就是“0”,這些“0”只有跟在切題這個“1”后面才有意義,否則就會“‘一失萬無”。從高考閱卷情況來看,完全跑題的情況并不多見,但在寫作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跑偏”或“旁逸斜出”的情況卻時有發生。扣題,追求的是主旨緊扣題意確立,素材緊扣題意遴選,情節緊扣題意展開,人物緊扣題意刻畫,環境緊扣題意營造,細節緊扣題意捕捉。
技法點撥
一、用一句話簡明扼要地寫出主旨
古人云:“文以意為先。”所謂“意”,就是作文的主旨。高考作文所給的材料或題目,立意的角度是多種多樣的。考生面對作文題目或材料時,往往會聯想到許多相關材料。如果大腦中一團亂麻,沒有頭緒,就急于動筆寫作,作文的質量是不會高的。考生要先在草稿紙上寫出所能想到的幾種立意,然后從中篩選出符合題意、深刻新穎的一項,對其進行推敲、錘煉,最后用一句話簡明扼要地表達出來。
二、確定合適的內容,選擇恰當的表現手法
1.考生如果確定寫作議論文,接下來要做的是:(1)考慮作文分幾個層次、從哪幾個方面來論證中心論點,可以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思路進行思考,最好圍繞中心論點設置分論點,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對中心論點進行充分、有力的論證。考生可以著重在“為什么”“怎么樣”中的某一個層次上從不同角度展開論證。(2)考慮各個分論點之間的邏輯順序是否恰當,如有不當,進行調整。(3)根據中心論點或分論點選用合適的材料。論據越典型,作文越有說服力和現實性。考生還要注意各種論據的搭配,或同向強化,或正反對比。根據論證需要,靈活運用多種論證方法。
2.考生如果確定寫作記敘文,接下來要做的是:(1)根據自身情況,進一步明確寫作體裁,是一般記敘文,還是小小說、寓言故事或故事新編。(2)選取寫作對象,考慮是寫自己親身經歷的事,還是他人的故事;寫真實的事情,還是虛構的故事;是寫一個人,還是幾個人。(3)設置故事情節。如果敘寫一個人的故事,可以按照事情發生、發展、結局的順序行文;也可以采用倒敘,即先寫結局或某個最重要、最吸引人的精彩片段,然后再按事情本身的發展順序進行敘述。倒敘可以增強情節的生動性,使作文波瀾起伏,引人入勝。(4)選擇敘事角度,是用第一人稱、第二人稱,還是第三人稱。用第一人稱,可體現鮮明的主體性與濃郁的抒情性,給人以真實感;用第二人稱,直接呼告,便于抒寫強烈的情感;用第三人稱,能自由靈活地敘寫故事,不受時空限制。
三、形成寫作提綱,一路點題一路“歌”
上述內容,考生都要在草稿紙上進行記錄,最后形成寫作提綱。寫作提綱力求簡明扼要,考生在對其進行審視、修改后,就可以按照提綱作文了。形成提綱雖然耗時,但“磨刀不誤砍柴工”,正如老舍所說:“有了提綱,心里就有了底,寫起來就順理成章;先麻煩點,后來可省事。”因此,考生在平時的寫作中要養成先寫提綱的好習慣。俗話說:寫考場作文是“戴著鐐銬跳舞”。考生想展示那舒展自如的“舞姿”,切不可忘了要“戴著鐐銬”去“跳”,在題旨之中行文。考生還要在作文中不斷提到文題,點明行文和文題之間的關系,引領讀者隨自己的思路去思考。
文題呈現
這幅漫畫的內容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和想象?請寫一篇有故事情節及詳細描寫的記敘文。
要求:自選角度,自擬題目;不得抄襲,不要套作;不少于800字。
讀懂漫畫是審題的關鍵。漫畫中從下往上畫的是一條彎彎曲曲的路,形如彈簧,一個人正張開雙臂,站在彈簧的頂端。漫畫上還有一句話:“沒有走過彎路的人生,缺乏彈性。”
漫畫揭示了人生彎路與彈性之間的密切關系,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考生審題、立意須扣住“彎路”與“彈性”之間的關系來考量。“彎路”就是彎曲的路,多比喻工作、學習、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彎路”與“直道”“捷徑”相對而言。“彈性”,本指物體受外力作用時產生形變,在外力消失后又恢復原狀的性質,比喻對事物的靈活處理。走過彎路的人,即經歷過了挫折、逆境,人生將會更有彈性,能夠靈活變通,能屈能伸,能以韌性承受壓力,能以反彈達到更高的人生高度……考生宜從增加人生彈性的角度進行立意,也可以“反彈琵琶”,從有人走過彎路,變得圓滑世故的角度切入,對其進行批判。甚至可以這樣立意:人生的道路不可能總是平坦筆直,難免會走彎路,這固然也有其意義,但盡量少走彎路,從而更快地抵達目標。
題目要求寫記敘文,考生要精心構思,用引人入勝的故事來表現深刻的含意。考生可以寫自己的故事,也可以寫他人的故事;可以寫被動地走彎路而使人生更有彈性的故事,也可以寫主動地走彎路而使人生達到更高境界的故事。考生要靈活采用鮮明對比、欲揚先抑、設置懸念等表現手法,增強作文的表現力與吸引力。
佳作示范
韓信與項羽
◎柏艾辰
“你雖長得高大,喜歡佩帶刀劍,其實是個膽小鬼。”跋扈的年輕人傲慢地昂著頭斜睨著眼前的少年,見他低頭默不作聲,又當眾侮辱他說:“你要不怕死,就拿劍來刺我;如果怕死,就從我胯下爬過去。”少年韓信的手指因緊握而泛白,但他仔細地打量了面前的年輕人一番,就低下身去,趴在地上,從那年輕人的胯下爬了過去。
“人心都向楚,天下已屬劉;韓信屯垓下,要斬霸王頭。”四面的楚歌聲將韓信拉回現實,苦澀的經歷在成功關頭像天意的眷顧,他的嘴角勾勒出一抹莫測的微笑。此戰擊敗項羽,他便可完成夙愿,揚名天下。誠然,他的人生從來不是坦途。年少失去父母,饑寒交迫的他只能寄人籬下,種種曲折的經歷打磨了他的銳氣,加強了他的韌性。可如果不是這些經歷,在面對胯下奇辱時,他怎能隱忍活下去呢?又怎能在今日睥睨西楚霸王呢?
“大王,漢軍士卒思鄉厭戰,軍心瓦解。”“好!進攻!”跨上戰馬,他乘勢追擊。風從耳邊吹過,哀兵的呻吟聲聽來仿佛勝利的號角。楚軍大敗,十萬軍隊全被殲滅!項羽逃至烏江。“上這條船吧,回到江東,您還能東山再起!”可是,力能扛鼎的項羽,出身名門、一路高歌建立霸業的項羽,怎能忍受這般屈辱。沒有走過彎路的人生是沒有彈性的。寶劍出鞘,寒光乍起,一代豪杰,自刎于烏江。
終于,一個窮困潦倒的布衣和一個出身優越的貴族站到了同一高度,一個孤兒擊潰了被叔父寵愛有加的一代英豪!
又回到了熟悉的楚國,下鄉南昌亭仍在,受胯下之辱的街道未變,相逢的人已不再是跋扈的年輕人和默不作聲的少年了。“你知道我當年為什么沒有殺了你嗎?”曾經跋扈的年輕人畏畏縮縮地低著頭,曾經低頭沉默的少年驕傲地揚起了頭,“因為我知道,即使殺了你也不能揚名天下,所以我忍了下來,只有成功才能洗清我所受的恥辱。”
如果沒有這些曲折和彎路,韓信的人生就不會有韜光養晦之屈和功成名就之伸的彈性與韌性。
點評
本文有兩點值得肯定:一是采用故事新編的手法,將歷史人物韓信與項羽的故事演繹成文,借舊瓶裝新酒,表現新的主旨,既能調動讀者的閱讀興趣,又啟發讀者從新的角度思考,給人以新奇之感。二是從正反兩方面著力凸顯主旨,從正面寫韓信忍受胯下之辱而成就大業,從反面寫項羽不能包羞忍恥而自刎于烏江邊,兩個方面的內容自然融合成有機的整體。作文正反結合,主旨鮮明突出,內容凝于一點,緊扣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