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據是證明論點的基礎。考生選取論據要緊扣論點,為論點服務,做到觀點與材料相統一;同時要力求論據選得典型,充分。值得注意的是,在說理類作文中,材料的豐富性還體現在考生對論據意蘊,揭示的深刻程度上,它往往能使作文見地高妙,不落俗套。那么,考生如何對論據,尤其是事實論據進行分析呢?
技法點撥
寫作時,考生如何對論據,尤其是事實論據進行分析呢?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
1.可抓住事例的特點進行分析
對事例本身獨有的、不同于其他事例的特點展開剖析。比如“濫竽充數”這個事例,考生就要抓住“充”這個特點去分析。可以論述不懂裝懂、投機取巧的人終將碰壁;也可以論述“隨大流”時僥幸蒙混過關,單獨處理問題時便原形畢露;還可以論述人應當學會真本領,要踏實苦干。
2.對事例本身所產生的影響或作用展開分析
按照邏輯推理的思路,揭示這件事(這樣做)會產生什么影響(好的或壞的),或起到什么作用。
3.對事例進行對比分析
從正反兩方面對事例加以分析,通過對比,肯定正面觀點,從而證明作文中心論點的正確性。
4.對事例進行因果分析
對事例本身所包含的原因與結果的內在聯系進行分析。如:
曹禺23歲就寫出《雷雨》,震動了文壇,此后佳作迭出,《日出》《北京人》《原野》……39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他獲得了很高的聲譽,生活條件有了很大改善,卻沒有寫出理想的好作品、大作品。曹禺沒有超越過去的高峰,其外部原因是顯而易見的,他被寫作以外的活動占去太多的時間。然而,外因總是通過內因起作用。進入不惑之年的曹禺更加注意別人的評價,受外界的影響太大,使他在創作上愈來愈缺乏自信。這些都顯示了曹禺性格中軟弱、世俗的一面。
1951年,曹禺主動提出要寫關于知識分子思想改造的劇本,得到領導的贊許,于是他費九牛二虎之力寫出《明朗的天》,結果失敗了。原因在于,他放棄了自己的創作個性與一貫的創作方法,按照主題先行的路子,根據明確的主題思想去“深入”生活,找人談話,選擇人物,設計情節,而且每寫一步都小心翼翼。這樣寫出來的東西還要經過多次審查,反復修改。最后的結果是劇中人既沒有揭示人物靈魂的復雜性,又少有真正的激情,更找不到曹禺昔日作品中的詩意與美感。表面上看所有人物、情節都來自生活,實際上卻遠離了生活的真實。
——張天行《外重者內拙》
這是一篇優秀雜文,作者著重闡明的觀點是“一個文化工作者,即使他才華橫溢,只要喪失獨立思考,或一腦子功利目的,其創作都會偏離創作的規律,哪怕是頭頂桂冠、獎牌滿胸,也未必就真的登上了文化學術的高峰”。作者為了使所持觀點令人信服,列舉曹禺的創作經歷為例,從外因、內因兩個方面揭示緣由,而且展示了“沒有寫出理想的好作品、大作品,沒有超越過去的高峰”“表面上看所有人物、情節都來自生活,實際上卻遠離了生活的真實”的后果。這樣的因果分析鞭辟入里,發人深省。
5.對事例進行假設分析
借助假設推理——如果這樣,會怎么樣;如果不這樣,又會怎么樣——來說理。如2019年江蘇卷佳作《走出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中寫道:
唐伯虎剛開始學習畫畫便展現出驚人的天賦,尤其是在山水畫方面,因此自得于一己之長。據說有一個夏日,唐伯虎造訪老師沈周,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直到他把手放到墻上,唐伯虎才發現這扇窗竟然是老師的畫作。深感慚愧之余,他意識到自我的淺薄和狹隘,開始奮發練習各種題材的畫作,終成一代大家。
試想,如果唐伯虎不接受老師的啟發,執拗地待在山水畫的一隅里,他能達到登峰造極的境界嗎?再試想,如果唐伯虎僅僅局限在繪畫的領域里,他還會成為才華橫溢的“吳中四才子”之一嗎?
由是觀之,唯有跳出自己的舒適圈,才能將荒野中的種子帶回,在自己的土壤上開出多重芬芳。然而,跳出舒適圈,必然伴隨著艱辛努力,以及落差感和迷茫。所以,總有人將自己安置在“思想的井”中,將不理解、不喜歡的人與事貶低,貪圖安逸,滋生惰性,陷入淺薄又短暫的快樂之中。
考生在前文論證的基礎上,通過唐伯虎的例子來闡釋“跳出自己的舒適圈”的必要性,又通過假設分析,有效地增強了作文的說服力。
文題呈現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子夏問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何謂也?”孔子回答:“繪事后素”。“繪事后素”,意思是先有白色的底子,才能在上面繪畫。油畫創作中,第一層著色被稱為底色,底色會影響整幅畫的色調。
一個人應該具有或選擇怎樣的底色呢?請就此寫一篇議論文,談談自己的看法。
要求:觀點明確,論證合理,言之有物;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佳作示范
打好自己的精神底色
◎朱鐵志
構成底色的東西很多,有先天的,如稟賦和出身;有后天的,如學習和實踐。而最重要的,是后者,是讀書學習,是生活實踐,是所謂的“讀書行路”。
每個人的受教育程度和人生閱歷不同,對精神底色的理解和定位也就不同。有的人非經典不讀,有的人只滿足于所謂的“職場攻略”“入行指南”等“實用性”書籍。短時間內還看不出多大差別,甚至那些看了“攻略”的人,可能還會顯出幾分“乖巧”和“機靈”。然而長此以往,后者就難免顯出其精神底色的單薄和蒼白。所以,人們無不向往和選擇厚重的精神底色。不同的選擇,會驅動不同的精神狀態,煥發不同的精神力量。其結果,當然是人生境界的天壤之別。
什么是厚重的精神底色?就是實實在在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作品,是為各門類學科起奠基作用的作品。古往今來的各類著述汗牛充棟,以有涯之人生,怎能學盡浩如煙海之無窮知識?網絡時代的海量信息,更使人們的讀書學習變得無所適從。然則,在無窮著述和海量信息面前能夠保持一份冷靜,作出理性選擇,本身就是一種能力的體現。我們不能像希臘哲學故事中那頭愚蠢的驢子,徘徊在兩堆草料之間,最后因無法作出選擇而餓死。知識的海洋雖然浩瀚無邊,但并非無跡可尋。一般說來,一門學科的精髓,往往集中在少量經典著作中。以西方哲學為例,無論秉持怎樣的學術觀點,或是哪個流派,都繞不過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巨著,都不能不提洛克、笛卡爾、狄德羅、霍爾巴赫這些先哲,都必須閱讀康德、黑格爾、費爾巴哈的作品,都要對尼采、叔本華有所了解。
哲學學科如此,其他學科同樣如此。隨著知識的大爆炸,各門學科的著述越來越多,像古人那樣窮盡資料作研究幾乎不可能了。但真正決定一門學科的基礎知識,其實變化并不大。我們只有抓住那些存在于經典當中的“根本的東西”,才有資格讓知識成為我們精神的底色。
當然,底色不是一成不變的,不能指望一勞永逸。聰明人應該懂得“活到老,學到老”,不斷生長、更新、發展的道理。但不管怎樣,總有一些最基本的東西,取得共識的東西需要反復研習。有些人進入職場之后,特別是當了一官半職以后,就不再讀書,把書籍這樣的“敲門磚”扔得遠遠的,那他的精神生活將永遠定格在最初的水平。
先天不足后天補,“亡羊補牢,猶未遲也”。最不可取的,是自暴自棄、自甘墮落。唯有志存高遠,才能打好精神底色,度過充實而有意義的一生。
點評
整篇文章舉例與分析結合,既擺事實又講道理,完全擺脫了浮泛與膚淺。文章不僅觀點明確、文脈清晰,而且對論據的分析更是足資借鑒。文中靈活運用了對比分析和影響分析,使其理據充分,說服力強,有力地論證了中心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