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惠如
一、粵港澳大灣區融合教育的意義
從經濟、文化大融合的持續性發展戰略上考慮,只有形成共同的教育觀和價值理念,粵港澳大灣區的落成才算實現了真正的價值認同。因此,加強三地的教育交流是一種具有時代性的教育需要。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國家和地區間已經不再是獨立存在的個體,“全球一盤棋”勢必要求各地區要具備清晰的教育讓釋能力,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推動各地經濟的發展和前行。
對特殊教育而言,三地的教育融合更具備十分重大且深遠的意義。我國特殊教育體系起步較晚,因此還缺乏一些對該理念展開深入探討的研究文獻,在整體組織架構中還缺少一些戰略部署,國內不少關于推行本土特殊教育體系國際化進程的研究還比較稚嫩,只存在于簡單的介紹環節,沒有實質引入,這與世界先進的特殊教育理念的踐行程度還存在一定差距。持續推進與港澳地區的特殊教育交流工作,可以加快推行內地特殊教育的國際化進程,無論是在特殊受教育人群畢業后的就業方向上,還是在教育推行階段的價值共建上,都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
二、融合教育視域下的特殊學校
(一)轉型面臨的問題
從師資力量上來看,相比其他教育行業,我國特教的師資力量十分薄弱。師生比例嚴重失衡,在這種情況下進行教育轉型,容易加重教師的負荷。
另外,我國的特殊教育行業在職業發展規劃上普遍比較欠缺,學生畢業后很難在社會上找到與之匹配的工作,職業發展的瓶頸會限制特殊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良好地解決特殊人群的就業問題,也是當前特殊學校面臨的主要問題。
(二)特殊學校未來發展方向
為了能夠使特殊人群通過教育找到人生的價值、實現教育的初衷,特殊學校必須對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作出良好的引導和指向,因此,加強特殊人群的就職路徑開發就顯得尤為重要。目前,雖然很多特殊教育學校與企業的深化合作開展較晚,但是推行特殊教育學校的專項培訓模式,已經成為了解決特殊人群就業途徑的重要抓手。此舉可以將教育和就業緊密結合起來,讓用工方和人才供給方通過合作達成共贏局面。因此,特殊學校應該對融合教育和職業路徑展開詳盡的分析,對照我國特殊教育發展進程,力求找出一個適合特殊學校的校企合作、發展學生就業途徑的新模式。
三、轉型路徑規劃
(一)與大灣區開始就業合作,推進校企合作計劃
在大灣區建成后,特殊教育學校需要與其加強就業合作,開創“訂單班”。在這樣的模式體系下,企業可以直接和學校進行對接,把自己的用工訴求和用工方式直接傳達給校方,由校方點對點進行人才培養和輸送,為企業精準匹配專業人才的模式,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在校學生的職業素養,還可以為企業優化資源配置。
(二)與大灣區加強教學方法溝通
現實生活中,由于特殊教育人群的特殊性,部分教師無法將情感有效融入教材,部分教師容易走入傳統固化教學模式的藩籬中去,只注重對教學知識概念性的解讀和實際運用的傳授,但是對于一些抽象性很強的內在邏輯,往往無法精準傳導給特殊群體,這就要求加強與大灣區的教學方法溝通,打破固化思維模式下的“模板教育”,摒棄傳統的模板教育,開創立體性教學思維。
四、融合教育的外部機制保障
(一)管理制度保障
在特殊學生的日常教學工作中,應該為其設定一套適應其自身特點的管理保障制制度,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不能因為學生生理上的特殊性,就可以放任學生在教學行為中的行為自由,要對其有一定的約束性,才能使教育體系更加完整。
(二)師資隊伍保障
特殊學校的教育主體由教師和學生共同組成,由于受教育群體的特殊性,就對教學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無論是學識水平還是人文素質都必須過硬。在教學手法上,因為個體的差異化,也要求教師區別于普通教學模式進行思維導圖,這就要求教師具備過硬的專業素質,因此應該由社會、學校、政策等三方面進行價值引流,讓更多的優秀教師進入到特殊教育培訓體系中來。
責任編輯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