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升
以平板電腦為代表的智能終端是移動互聯網技術發展過程中最具代表性的綜合技術形態。推動互聯網與音樂課堂的教學深度融合,能更好地培養學生,促進其自主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優化教學流程,打造高效的音樂課堂。
一、建立師生互動平臺
音樂教育是通過音樂藝術的感染,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音樂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是溝通學生和音樂的橋梁?,F代教育強調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既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要成為學生的合作伙伴,教師想讓教學更加高質量,不能忽略的一點就是和學生之間的溝通互動。如在《雷鳴電閃波爾卡》的教學中,我利用互動平臺給學生發送了兩段音樂主題視頻錄像,學生可以通過自己點播,視聽結合、主動欣賞、體驗音樂情感來回答問題;聆聽兩個音樂主題有什么不同。本環節我把學生分成兩大組,學生通過對比聆聽,認真分析音樂情緒、音樂風格及典型節奏,了解與圓舞曲有什么不同。采用搶答的方式進行提問,學生們的積極性一下就被調動起來了,此時掀起課堂教學的小高潮,只要搶答對的小組屏幕上都會出現一顆愛心,我會對獲得最多愛心的組進行加分;學生們在緊張、激烈的搶答中,輕輕松松地完成了本課的學習任務,且分析得很透徹,首先聆聽節拍,學生用平板進行選擇,前者為三拍子,后者為二拍子。其次是聆聽節奏不同,前者為圓舞曲節奏,后者為波爾卡節奏。相同的是,二者均為舞曲音樂和舞曲體裁。最后師生一起隨音樂上臺使肢體舞動起來,課堂氣氛也推向了高潮。本節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這種師生互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沉浸在音樂藝術的享受和創造之中。
二、有效開展音樂課堂教學
互聯網時代為我們的課堂開辟了嶄新的天地,為傳統教學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如我在執教管弦樂《森吉德馬》一課中,首先我播放微課《速度及其音樂表現作用》這一基本樂理教學視頻,讓學生圍繞基本樂理知識進行學習,通過互動平臺進行提問,先采用對比聆聽的方式聽辨前后兩段旋律的音高、節奏,引導學生關注作曲家主要運用了哪一種手段,使音樂產生了如此豐富的變化。再根據音樂畫旋律線,學生在iPad上用線條的形式來呈現情緒的變化;邊聽音樂邊畫,學生通過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加以想象,勾畫出旋律線并表述眼前仿佛出現草原一望無垠的壯麗景色,拍照上傳進行分享。最后,在完整聆聽樂曲環節中,學生在iPad上拖動序號對樂曲進行排序,分析樂曲的結構。在聆聽的過程中,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進行創造性表演。學生們積極地分組討論,大膽上臺表演,參與興趣濃厚,課堂氣氛也推向了高潮。
三、巧用評價方式,激活音樂課堂
音樂教學評價是音樂教學工作不可缺少的一個基本環節,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一份科學、全面、完善的學業評價,有利于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態,增強其學習信心和動力。以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為指導思想,全面考察課程內容所涉及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
在“互聯網+音樂課堂”這一模式中,運用網絡對所教學生進行數據分析,注重學生的差異性、公平性和主體性,分平時考察和期末考察,按月記載學生的情感態度和知識技能,期末時累計登記入冊。知識技能考察細分成三塊:一是表現領域的課堂音樂會,考察音準、節奏、表現力和演奏能力;二是創造領域的拓展音樂會,考察創編和綜合表演;三是感受與欣賞領域的音樂小競賽,考察欣賞聽辨和識讀樂譜。另外還有音樂文化小報的特色評價內容。
還可以從基本理念、評價內容、評價標準、評價實施以及評價記錄展開教學。制定細則方案,內容包含學科常規、學具整理、課堂紀律、舉手答問和小組合作,由自己評價、同伴評價和教師評價三結合,每節課后一分鐘進行評價得星儀式,讓學生建立起良好的音樂課堂常規。關于知識與技能的實施策略,教師每學期組織2~3次練習與展示,從演唱、演奏、綜合表演三部分進行評價,另外還有課后作業以及音樂知識素養抽測、音樂會強項展示,最后統計在學生評價記錄表中。
教師們把評價當成一種教育工具,激發學生的學習愿望,建立信心,感受到音樂課的樂趣,并從中學習到如何用音樂語言表達和表現自己,亮出特色,打下音樂素養的基礎。緊緊圍繞新課標理念中“關注學生個性特長發展”這一條,教師堅定教學思想,從走進學生內心的理念出發,融課堂教學與評價活動于一體,建立評價機制,完善教學管理,激活音樂課堂。
責任編輯 黃銘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