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國家大力提倡制造企業(yè)轉型走創(chuàng)造之路,設計競賽此起彼伏,受到各級政府和各大院校的重視和追捧。曾有學者統(tǒng)計,按照主辦方的規(guī)模及級別大致可將現有的設計競賽分為五類:第一類為高校舉辦的設計競賽,參賽的對象局限于在校大學生,如臺州學院舉辦的多媒體設計比賽,此類競賽主要是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提升學生的設計能力,或促進幾所高校間的設計和學術交流;第二類為公司主辦的設計競賽,參賽的對象是高校師生、設計公司團隊、設計師以及設計愛好者,此類競賽獎金較高、征集范圍廣,受歡迎程度也相對較高;第三類為省級設計競賽,由省級政府或設計協(xié)會主辦,參賽的對象為本省,如始于2010年的浙江省大學生工業(yè)設計大賽,在省內有一定的影響力和號召力;第四類為國家級設計競賽,是由國家級協(xié)會或政府主辦,雖然向全球范圍征稿,但影響力主要還是在國內,包括設計紅星獎、紅棉獎、全國大師獎等;第五類國際類設計競賽,向全球范圍內征稿,如德國紅點獎、德國IF獎和美國IDEA獎被譽為“世界三大設計獎”,影響力極高,很多高校將此類競賽作為考察學生設計實踐能力的依據。
作為專業(yè)類媒體,設計教育也是雜志關注的重要領域。設計競賽可以視為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的平臺,在教學過程中,設計競賽的導入可以豐富和充實設計教學內容,但同時也必須意識到,在實際的操作中,不能盲目和過度參加比賽,需審視專業(yè)發(fā)展方向和人才培養(yǎng)目標,讓設計競賽服務于教學活動,形成以賽促學、以賽促練、以賽促教的發(fā)展方向,才能培養(yǎng)出具有綜合素質的設計人才,否則反而助長了學生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態(tài),對青年設計力量的成長有百害而無一利。獲得獎項尤其是國際大獎的認可,對青年的鼓勵作用是極大的,我們也無意否定,但是有些地方把大賽做成了專業(yè),就好像社會上把報獎做成了生意,世風不是單薄的人力可控,但我們還是主張學生在校期間應專注學好專業(yè)知識,掌握專業(yè)技能,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花兒一樣的年紀,在喧鬧而靜謐的校園,不妨讓理想飛一會兒,待走出校園自然能擔得起自己的社會責任,奮斗出一片天地。
設計獎項在當今的以知識為主導的創(chuàng)新型社會中承擔的創(chuàng)造力價值毋庸置疑,同時,設計獎項于今天所具備的批評價值與產業(yè)與科技的橋梁作用,以及改變社會的推動力已不可忽視。而業(yè)界對各大獎項趨之若鶩,與社會大環(huán)境也有著極大的關系,當獲獎跟職位升遷、績效考核、工資待遇、招工就業(yè)直接掛鉤,誰又能無視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呢。相形之下,不妨換個角度,從獎項本身入手,讓大獎賽的體制更完善,評審過程更合理高效,評委分工更專業(yè)細化。不必所有獎項都追求大而全,術業(yè)專攻又何妨,重要的是不錯漏真正的好設計,并且還能服務于一方經濟建設轉型升級。
拋磚引玉,也期待大家建言獻策,良性互動。
《設計》編輯部
202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