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姬


前不久,多年不見的表妹帶6歲的兒子鬧鬧來北京旅行,我們兩家人順便聚個餐。沒想到一見面表妹就打開了話匣子,抱怨鬧鬧像小猴子一樣,總是停不下來:在幼兒園里,上課時不能安靜地坐在位置上,全身扭來扭去,小動作特別多,畫畫課上總是無聊地撕紙玩,上足球課就精神頭十足;一進游樂場就不斷地跑啊跳啊,精力充沛地玩遍各種設施,這次來北京逛故宮,父母都走累了,他卻像充滿電一樣,渾身是勁,都不怎么休息……表妹擔心鬧鬧是不是有多動癥,特別是馬上就要上小學一年級了,想讓這只“孫猴子”老老實實在教室坐上45分鐘,簡直太難了!
聽了她的抱怨和擔心,我不禁笑了起來。因為,我的女兒和鬧鬧一樣,都是活動量大的孩子,也是人們常說的精力充沛、鬧騰好動的“孫猴子”。
活動量大的孩子,無論是睡著,還是醒著,他們的身體動作都會明顯多于同齡人,因為他們的內部充滿了能量。好動增加了練習機會,所以活動量大的孩子幾乎所有動作的發展都比其他孩子要更早、更快,如翻身、爬、直立行走等。這類孩子的活動和能量往往讓運動員都自嘆不如,所以,與好動孩子相處,需要養育者同樣具備旺盛的精力。如果父母也是好動的人,就能帶活力十足的孩子一起活動,彼此都會感覺滿足和愉快;但如果父母很文靜,很快就會受不了這只“小猴子”的折磨,不是舉白旗投降,就是因疲勞過度而忍不住大聲斥責孩子。
換言之,當外界環境合適時(如游樂場、動物園),這種孩子就是“活潑可愛”的;當外界環境不適合時(如教室、高級餐廳),他們就成了“調皮搗蛋”的;所以,有問題的從來不是孩子“好動”,而是孩子與外界環境的匹配。
那么,如何讓孩子與環境適應呢?
◆擬合優化養育◆ 給好動的孩子更多發泄精力的機會,并且對他的活動給予贊美,這才是符合“擬合優化養育”模式的做法。好動的孩子需要的活動量比一般的孩子大很多,可以在幼兒園放學后再帶他去公園跑幾圈兒;可以尋求其他家人的支持和協助,給自己恢復體力的機會;還可以幫孩子安排一個可以盡情宣泄能量的安全場所,如室內游樂場,父母得到短暫休息,孩子晚上也更容易入睡。父母應該盡量避免一開始就帶孩子去安靜的、有行動限制的地方,如音樂會、畫展、高級餐廳等,以免增加孩子的挫折感,給彼此帶來麻煩。等孩子的控制力有所進步,再考慮漸進的方式接觸這些環境,讓孩子有機會嘗試不同經驗,并且看到自己的成長和進步,這時,帶孩子去看兒童戲劇,是個不錯的選擇。
◆提前做好準備◆ 好動的孩子最怕無聊,他們沒事做的時候,就渾身不舒服。在一個被限制的環境下,比如餐廳等候就餐、等父母和朋友聊天,就很容易出狀況,這時候我們可以提供一些小游戲,讓好動的孩子暫時有宣泄能量的出口,又不至于造成干擾。比如,可以和孩子玩詞語接龍、撲克牌、飛行棋、猜謎語和腦筋急轉彎兒,也可以自己編謎語,從身邊的事物特征描述開始,這種游戲不僅能消磨時間,還可以訓練孩子的創造力、想象力和表達力。父母也可以預先準備一些讓孩子消耗精力的玩具,隨時關注孩子的狀況,看到他快要坐不住了,就先后拿出玩具,轉換孩子的活動,讓其活動量得到滿足。此外,說話也是一種發泄能量的渠道,好動的孩子通常很愛講話,所以,如果父母手邊實在沒有其他玩具,引導孩子說話、表演,也是一種應急的做法。
◆針對問題行為做約定◆ 若是孩子還沒有學會自我控制,但父母又必須帶他去安靜的場合,在進入場所前,要先約法三章,針對問題行為做出約定。這樣,才不至于重復批評同樣的行為。
好動的孩子渾身上下充滿了能量,隨時都要“爆發”,如果能適當引導孩子的能量,反而可以把“好動”變成一個優點。第一,幫孩子培養對運動的興趣。游泳、騎自行車、打球等體育項目,都是很適合多動孩子的選擇,既可以發泄精力,又可以強身健體,孩子還能從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和積極的自我價值感。此外,很多青少年喜歡的街舞,也是引導能量正向發展和宣泄的好方式。第二,以有趣的方式引導孩子做家務。好動的孩子因為隨時準備要行動,而且動作很快,所以,只要方法得當,他們比一般孩子要勤快得多。第三,鼓勵孩子擔任老師的小幫手。比如,申請做晨讀帶讀人,幫老師擦黑板、發作業本,放學時當個小小引導員。這些幫老師和同學做的小事,一方面可以消耗過多的能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孩子建立正向的自我概念,促進他們正向發展。第四,在動態中提高學習效果。通常在靜態情境下,好動的孩子會煩躁不安,而在動態情境下,他們比較能夠專心的思考,學習狀態比較好。家長可以在孩子幼年時,運用一些活動肢體的學習方式,來提升學習效果。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好動的孩子并不意味著“麻煩”。只要我們想辦法,讓孩子慢慢認識到自己精力充沛的特點,逐漸學會安排日常生活作息,對自己的旺盛精力適度運用和發揮,找到在靜態環境下的能量“出口”,那么,終有一天,我們的“小猴子”,一定會成為能力超強的“齊天大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