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軍

很多國際象棋培訓班的教學過程中,都需要一名教練同時面對多名學員,教學安排也大多是以教練講解開局或者名家對局棋藝理論為主,輔助安排學員分組對局實戰演練。受到訓練時間、培訓班規模以及教練員技術水平等客觀因素影響,通常對局復盤分析(俗稱拆棋)的環節只針對精英班高水平學員開設,普通提高階段水準的學員基本上沒有這個“待遇”。
為什么用“待遇”二字來形容復盤分析這個訓練環節呢?因為拆棋這一環節的訓練很可能耗時耗力還不討好,所以往往是教練給重點隊員“開小灶”時才使用的方法。
必須說,教練員在安排訓練時也有他們的苦衷。拆棋環節作為訓練安排并不是一件信手拈來的事情——一是棋手的實戰對局充滿不確定性,教練員難以提前備課,即時給出客觀準確的評判,需要教練員自身很強的技術基礎和教學現場的把控能力;其次是這樣的訓練內容對于棋力水平比較突出的孩子會有更多的回答問題機會,而實力弱一些的棋手在回答問題的準確性和時效性上客觀處于劣勢位置,可能會讓學員們感受到待遇不同;另外,小棋手往往爭強好勝心比較重,在其他伙伴面前解剖失誤原因和問題,有時會覺得很沒面子,情緒發生變化,進而影響到教學過程的氣氛……
諸多原因,令拆棋環節在很多教練的課程當中成為可有可無的一環。
回想自己棋藝訓練的成長過程,令我感觸特別深的一段經歷是少年時期在體校的時光。那時我是訓練班里年齡最小、棋力最弱的學員,所以與其他學員對局較量的過程中,輸多贏少是再平常不過的結果。不過,慶幸教練很重視對局后的復盤拆棋環節,還要求我們下完棋之后必須寫對局評注。那時候,我的棋力水平尚不能很好駕馭棋局,很多時候對局時只是憑借直覺去猛打猛拼,卻不知道自己做出決策的依據到底是什么。通過不斷的思考和總結,一些想不明白的棋局知識點漸漸變得清晰起來。
翻看過去的對局記錄本,雖說稚嫩的筆跡中留下的很多評注都漏洞百出,但是這樣訓練的方式有一個很好的效果,那就是對某個特定的局面進行深入的思考反復分析,即便得出的結論與完全正確還有些差距,但是至少比實戰當中出現的錯誤要改善了很多。并且,通過這樣的訓練方法,令我養成了事后思考總結的習慣,不僅使得國際象棋技術水平得以提高,在其他科目的學習以及職場工作中都受益匪淺。
棋手的成長過程中養成拆棋的習慣,如果沒能及時跟進把發生過的對局進行綜合分析的話,就會覺得有什么事情沒完成。結合自己多年棋手訓練和教學管理的經驗而言,復盤拆棋儼然是訓練過程中一個最重要的內容。棋手要學會用客觀的視角解讀自己的對局,拆棋環節分析不僅要關注棋局上的著法,最好還要求棋手結合自己臨戰的感受,那樣才會更加全面。
對自己的棋局進行反復分析,可以幫助棋手更了解自己的思維特點和棋藝知識結構的優缺點,同時大大加深對特定局面的理解。放眼現今世界最高水平的比賽,這些稱得上一流頂尖的棋手們,在對局之后也不會簡單揮袖而去,如果對某個環節特定局面的臨場判斷和處理存在疑惑,棋局結束之后一定會復盤拆棋進行探討。
棋局結束后別忘了提醒自己,這局棋復盤拆棋之后的收獲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