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然


鄧文迪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前老公默多克是美國人。在女兒的教育問題上她決定要中西結合的方式教育她們。兩個女兒在很小的時候,鄧文迪就開始教她們學習中文。她說:“嬰兒其實很聰明。所以她們還在搖籃里的時候,我就拿中文卡片在她們頭上邊晃邊念。”后來女兒們長大后,每年夏天鄧文迪都帶她們參加中國夏令營并學習武術,還要求她們定期前往歐洲學習畫畫,同時也學習音樂和舞蹈等,培養她們的多種才藝。
大女兒格蕾絲長大后,原打算要去紐約一家私立學校上學,但鄧文迪打聽到那所學校的大多數學生都是“富二代”,她怕女兒會受到不良風氣的影響,于是決定送她去紐約最好的女子私立學校之一——布里爾利學校。這所學校校風非常嚴謹,被譽為“美國最富有挑戰性的女子學校”。而為了讓女兒成功入學,鄧文迪甚至聯系了該學校的董事——美國前總統肯尼迪的女兒卡羅琳·肯尼迪,讓她出面給兩個女兒寫推薦信。
女兒們進入小學后,她不僅要求女兒們的全部科目必須拿到第一,還讓她們積極參加學校活動,每周必須拿出固定的時間培養才藝,還對她們看電視和玩游戲的時間做出了明確的規定。但兩個女兒畢竟當時年齡還小,有時難免會管不住自己。一次鄧文迪外出,兩個女兒悄悄看了電視,鄧文迪回家發現后非常生氣,狠狠地批評了兩個女兒,同時還嚴厲地懲罰了她們。
有人說鄧文迪是“虎媽”,對女兒的教育過于嚴厲。但鄧文迪卻不這么認為:“我對她們嚴厲的同時,也會給她們鼓勵和自由。”在她的教育下,兩個女兒學習非常優秀。如今18歲的大女兒格蕾絲即將踏入常青藤高校繼續深造。
作為鄧文迪和默多克的女兒,兩個女孩從出生起就衣食無憂,但她們卻沒有鋪張浪費的毛病,鄧文迪在教育上從小培養她們樸素。生活中,她對女兒很摳門,每個月只給一次零花錢,幾歲就給幾美元。鄧文迪這樣做是不希望女兒養成浪費和攀比的壞習慣。她說:“我一直希望自己不要成為溺愛孩子的那種媽媽,我不希望她們被寵壞。”
有一次大女兒格蕾絲想要一個貴點的東西,鄧文迪直接拒絕了,格蕾絲很難過,鄧文迪看出了女兒的不高興,她蹲下來對格蕾絲說:“如果你真的想要這樣東西,那么你必須付出努力,你可以攢錢買,但是我不會為你的欲望付賬。”其實也不是完全沒有通融的辦法,只要女兒們在學業上取得優異的成績或者多做家務,比如澆花、整理房間、做飯刷碗等等,這樣往往可以獲得額外獎勵。因為她的培養,格蕾絲和妹妹從小就樹立了健康的消費觀,她們從不和別人攀比,并且學會了節儉。
鄧文迪的工作平時很忙碌,但是她不忘陪伴女兒。她帶女兒去看球賽,坐私家游艇去度假,一起參加化裝舞會……兩個女兒的所有活動,幾乎都有鄧文迪的陪同,她不僅是女兒的母親,同時也是她們看世界和認識世界的渠道。
鄧文迪不僅要求女兒學習好,同時還要有好品格和高尚的情商。她要求女兒們必須學習情緒管理,待人禮貌,不準隨意發火。尤其是對待服務員,不能居高臨下,命令這個命令那個。她還要求女兒們必須時刻保持優雅,無論對任何人都要保持微笑。她甚至帶女兒們去一些貧困的地方做慈善,讓她們了解不同人的生活。她說:“我不嬌慣她們,不會當她們是小公主。不讓她們總接觸大明星或者大人物,那樣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鄧文迪和默多克離婚后,2016年默多克又娶了別的女人。剛開始鄧文迪的兩個女兒情緒上有些低落。鄧文迪看出了女兒們的心思,于是對她們說:“我和爸爸雖然離婚了,但他永遠都是你們的爸爸。而且你們一定要對繼母友善,因為她畢竟是爸爸的妻子。你們的爸爸年紀大了,多了一個人愛他不好嗎?”正是鄧文迪這種良好的心態影響了女兒,她們對繼母不僅沒有怨恨,還接受了繼母的女兒,大家相處得很好,完全看不出來有嫌隙。
兩個女兒過生日時,都去爸爸家里慶生。她們和爸爸、繼母在一起慶祝生日,全家人開心地祝福她們,場面非常溫馨。
在鄧文迪的教育下,兩個女兒的行為體面又大方,情商非常高。當老爸默多克過生日時,兩個女兒又是送蛋糕,又是買禮物。但這些還不夠,小女兒直接卡點在社交平臺上發出爸爸過去和自己在一起玩樂的照片,感動得默多克淚水漣漣。
鄧文迪的兩個女兒之所以優秀,是因為她實施了“富養教育”,既培養了她們的智慧,又幫助她們養成了良好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