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勇鋼

1.管理總有缺欠,唯有經營哲學才能完美無缺
企業的經營哲學,就是企業的最高“憲法”,是企業在經營活動中,對發生的一系列關系的態度總和,是一種價值觀體系。這個價值觀系統影響企業組織和員工的行為準則,是判斷事物的是非準則。企業的戰略、管理、機制和制度,甚至典禮儀式,無不受到它的影響。經營哲學貫徹得好,能夠成為各級管理人員的行為綱領,成為指導各項經營管理工作的基本準則,成為統領其他管理制度、政策、規范、對策的基礎法則,能夠指引企業發展。它能將企業領導人的思維轉化為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從而提高企業各級員工對企業集團的認同感、成就感,自發工作,使得企業的管理變得簡單。
企業經營規模越大、人員越多,員工思想就越多元化,在面對涉及企業利益、個人利益的問題誘惑時,往往容易發生不體面的事件或者丑聞。這時,企業需要用一種思想來約束其行為,這種規范思想就是一種面對利益誘惑時的價值觀,這就是經營哲學。在企業內確立這樣的規范,成為人們的共識,就能防患于未然。
管理的深處是哲學,執行的背后是文化。無論是否已經認識到、自覺或不自覺,客觀上每個企業都存在著自己的經營哲學。很多企業在以前可能經營得很好,向著“百年企業、基業長青”的美好愿景努力奮斗,然而幾年、十幾年下來,差別卻非常大,有的倒閉了,有的原地踏步,有的則成為行業領袖。究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正是企業的經營哲學是否正確、完整地得到貫徹落地。
企業無論實行什么樣的經營模式,首先要先有與其適合、體系完整的經營哲學。在此基礎上,持續而堅決地推動實施,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最終讓該經營模式取得成功。沒有經營哲學,制度就沒有靈魂;而沒有制度,責任心就沒有根基。沒有責任心,企業管理就沒有效率。因此,經營哲學就是企業最大、最核心的制度。
不管是管理制度還是工具,都要以貫徹企業的經營哲學、理念為前提。只有將正確的理念貫徹到人心,才能真正彌補制度的漏洞,讓管理工具成為企業發展的助推器。
2.經營哲學需要解決五個問題
企業集團發展到一定階段,尤其是在多元化發展時,會發現僅僅依靠制度與流程很難進行有效的全面管理。此時,企業就需要用自己的經營哲學理清管理思路,達成共識。我們認為,通常情況下,完整的經營哲學體系需要解決以下五個問題:
(1)文化價值觀:集團核心理念(使命、愿景、核心價值觀、利益相關者等)、文化品格(文化象征、文化基調、企業精神、企業作風、企業口號、員工意識等)。
(2)戰略、產業布局:明確戰略組合、產業調整、社會資源配置。
(3)頂層設計:明確企業集團領導體制、子公司法人治理功能、各層級組織定位及各自角色、核心機構的作用與職能。
(4)重要規則:明確基本運行準則,建立經營目標管理體系、基本經濟政策(針對各市場主體)、重大決策程序、基本激勵約束政策(針對各市場主體及負責人)。
(5)激勵機制:明確人才策略、新老員工價值、員工職業化要求、內部競爭機制、價值分配原則、員工發展機制等。
3.打造命運共同體是經營哲學的目標
企業的生存不僅關系到企業的命運,而且也關系到員工的命運,企業和員工應該成為命運共同體。說到底,使員工參與到企業經營之中,實現經營單元的自主經營,目的都是要促進企業的發展,但關鍵在于如何能讓員工朝著與公司一致的目標和理想努力。
彼得·德魯克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說明管理者和知識員工所應承擔的任務,即整個公司就像一個樂隊,“上級不能做本該由下屬去做的工作,就像樂隊的指揮不能自己去演奏大提琴一樣。”樂隊中的每一個人各有所長,不可替代,在一張樂譜下,演奏出恢宏的樂章。而經營哲學正是讓組織中分工不同的群體能夠按照統一的方向努力的保障,就像是樂隊的指揮。進一步來說,在發展過程中,企業需要通過機制建設將員工與企業關系,從利益共同體提升為事業共同體,最終打造成命運共同體。下面我們來具體看看三個“共同體”的內涵:
第一,利益共同體是指將員工的利益與企業的利益緊緊結合起來,而不是盡可能壓榨勞動力。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人的需求分為生理、安全、情感和歸屬、尊重,以及自我實現的需求。為了激勵員工追求更高層次的目標,就要先滿足其最基本的生理與安全需求,即給予足夠的報酬。
第二,事業共同體是指員工是企業的組成部分,要將員工的事業與企業的事業連成一體。企業應該保證員工能夠得到學習與培訓的機會,使員工不斷地充實自己,最終實現自我。對于一家企業來說,只有員工與企業的事業均有所成就,才能算真正的成功。
第三,命運共同體是指員工與企業價值觀相同,員工不再是被動地接受任務,以勞動換取報酬,而是將自己的命運與企業的命運連在一起,主動積極地承擔責任,為企業創新貢獻思想。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業發展應該將員工與企業的關系,逐漸從利益共同體、事業共同體轉化到命運共同體。接下來,企業要思考的是,如何將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滲透到經營團隊與員工身上,即如何提煉經營哲學,又如何將其落地。
1.正向經營哲學的6個導向
員工的外在行為是內心真實想法的表達。因此,只有員工內心對企業有信任感和認同感,才能真正在行動上幫助企業發展前進,走向成功。
當員工價值觀和企業價值觀相同時,員工的工作熱情才會高漲,團隊才會具備強大的凝聚力,組織之間溝通成本得以降低,運行效率得以提升,組織目標也就更易于達成。因此,僅是企業經營者具有經營哲學與價值觀還不行,普通員工也要有一套共同的經營哲學和價值觀。這即是“哲學共有”。
企業經營的核心是經營人才,而經營人才的核心是經營人心。人力資源是企業最核心的資源,企業要生存并得到發展,就要合理有效地整合與使用人力資源,使其最大限度地創造價值。因此,如何關注人性、凝聚人心,如何打造一支“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能征善戰的團隊是企業管理的核心課題。
無數事實證明,只有積極正向的、能夠激發人性光輝的經營哲學,才能有效地凝聚人心、被員工甘心接受。正如稻盛和夫先生經營的世界級企業——京瓷,它的經營哲學核心為“做人何為正確”,強調在“敬天愛人”的理念下從事各項經營活動、處理企業內外部各項業務。這種經營哲學非常符合人類社會長期以來所形成的倫理觀、道德觀和社會規范,而不是為企業自身這個小組織利益呼喊口號。
一般來說,正向的經營哲學具有以下6個導向:
(1)客戶、市場需求導向。企業的生存價值是為客戶創造價值,提供良好的產品與服務。客戶是企業生存的根本,企業要具備深刻了解市場需求的能力,超越客戶期望,創造性地滿足客戶需求。
(2)競爭、差異導向。避免同質化競爭,在市場上打造獨樹一幟、不可復制的差異性,是一家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3)責任、倫理導向。經營哲學明確體現社會責任意識,為社會創造價值并且回報社會,讓企業與社會和諧發展。經營哲學要符合主流社會的價值觀、文化傳統、道德觀,體現真、善、美。
(4)牽引人心導向。當企業目標與個人目標之間發生矛盾時,尤其是企業在變革過程中,涉及各方切身利益而產生阻礙與抵制時,經營哲學能夠引導企業員工的行為與企業目標保持一致。
(5)約束行為導向。在企業發展過程中,當制度落后于企業發展、制度失效發生時,經營哲學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企業員工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約束、規范員工的行為,引導員工做出企業希望的行為。
(6)共贏、共發展導向。經營哲學的最終目的是要實現企業與員工之間、企業與社會之間、企業與股東之間共贏、多贏,共同發展。
正向的經營哲學在易于員工接受的同時,對員工的行為進行不斷的約束、引導,再而反過來潛移默化影響員工的價值觀,在使員工與企業的價值觀趨向同步的過程中,逐步凝聚員工的人心,形成上下同心的團隊,發揮精神的強大牽引作用。
2.提煉經營哲學的4個步驟
第一步,環境分析、戰略分析。企業的內外部環境SWOT分析,得出公司的優勢、劣勢、機會、威脅,然后在這個基礎上得出公司使命、愿景、經營目標。
第二步,初步提煉經營哲學。企業使命詮釋組織存在的目的和意義,并滲透整個組織。企業愿景是組織發展的藍圖,體現了企業的長期愿望及未來狀況。
經營目標則是各個階段要實現的目標。在此基礎上,根據正向經營哲學的6個導向初步提煉企業的經營哲學,形成企業的價值觀體系。
第三步,驗證經營哲學。通過單獨溝通、小范圍座談、頭腦風暴討論等形式,將經營哲學初稿的核心部分在企業高層中達成共識,形成明確的主張與共鳴;再通過會議和研討等形式,群策群力地反復討論,不斷地引導中、基層員工與高層想法一致,逐步達成共識。
第四步,確定企業經營哲學。確定的企業經營哲學,一定是以文本形式明確表達企業的經營哲學。企業有了經營哲學,僅僅是這項工作的開始,必須將經營哲學落地,滲透到企業的方方面面,真正發揮經營哲學的約束與引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