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璐 喬薪臻
關鍵詞:符號互動理論;幼兒園; 環境空間設計
符號互動理論屬于社會心理學的范疇。米德在實用主義的基礎上闡述人在社會中通過行為機制并借助語言符號成為真正的人[1]。通過扮演、合作來泛化他人形成一個整體去適應周圍的環境。主張有機體與環境、個體與社會事物的相互作用,在日常空間環境中研究人類群體的生活,正是這種互動的關系,才能讓幼兒在環境互動作用下心智得到充分發展。而符號在幼兒園環境空間中可以充當設計語言,空間是設計語言的集體編碼組合所呈現的形態,各種符號即是幼兒園環境空間的設計語言。
1 符號互動理論概述
符號互動理論在19—20 世紀20 年代奠定思想基礎,創始人米德在美國實用主義的基礎上對語言和符號進行深入的研究,保持持續參與觀察—檢驗的方法解釋互動與社會環境之間的關系。著重研究人們情景定義和選擇行動路線的過程[2],從而借助符號的語言在群體中相互有意識的合作,強調心靈與反應及環境的關系,以“行為主義”為核心理論價值體系。對于幼兒園環境空間設計具有重要的價值,同時借助象征性的符號來感知環境從而達到幼兒交往與互動的目的。
2 不同階段的兒童特征分析
2.1 3—4 歲兒童特征分析
此階段的兒童的身體活動基本比較自如,大腦可控制肢體語言,語言上基本可表達需求和思想。在認知的事物上基本靠肢體去感受環境,屬于“編制的完成期”。此外,他們對周圍的事物會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心理的情緒產生具有無意識性,記憶力相對短暫,是情緒化的開始。
2.2 4—5 歲兒童特征分析
此階段的兒童對組織游戲充滿好奇心,他們會聽從安排并遵守秩序規則,是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對戶外運動產生向往。同時,此階段是幼兒童的敏感時期,對某一項環境產生興趣后會拒絕其他的新鮮事物,需要通過屬于自己的領域性來獲得安全感,尋找具有相同興趣的伙伴來獲得人際交往的全過程。此外,4—5歲兒童的行為主要會受到情緒支配,喜歡模仿周圍人的語言和肢體動作,模仿性比較強,但獨立性較差。
2.3 5—6 歲兒童特征分析
5—6 歲是兒童智力提升的時期,具有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經常會發現問題并尋找解決的途徑。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幼兒開始能夠有意識地控制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現,自理能力和勞動能力有所增強。此外,5—6 歲兒童動手能力比較強,喜歡動手折紙、剪紙。在戶外活動中具有平衡感,熱衷于戶外的運動與合作游戲。在行動上會主動的完成任務,具備集體活動的能力。
3 幼兒對空間環境的認知分析
環境是幼兒教育的重要資源,幼兒在環境中得到自主的發展。幼兒通過空間中的色彩、材質、形狀、光線明暗等要素感知物理環境。兒童對空間的認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3—4 歲):屬于觀察空間的理論階段。幼兒對空間的認知具有觀察力,根據參照物體的水平與垂直方向,從里到外的觀察周圍所處的環境事物;
第二階段(4—5 歲):屬于感知階段。幼兒在空間中會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對空間構成要素信息進行收集,通過移動、觸摸、推倒、鉆進狹小空間等行為來感知環境;
第三階段(5—6 歲):屬于自主的操作階段。幼兒發揮思維的創造力,根據幼兒的獨處與交流的心理特征,會改變自身的領域空間賦予新的功能。
4 基于符號互動理論的幼兒園環境空間設計思路
4.1 復合交往空間設計
符號互動理論通過“合作”與“交往”的人際互動模式來感知環境[2]。幼兒通過有意義的互動模式認知周圍的環境,在互動的情境下把個體與他人密切聯系起來,在合作活動中采用以“抽象化的元素”來表達造型本身的形式美感,形成教師與幼兒、幼兒與幼兒互動交往的復合空間[3],擺脫過于形象的動植物圖案。
在符號互動論中,個體之間在環境的作用下需要通過基本的交換過程獲得對空間的認知[2],而今幼兒園分班制導致兒童之間交流較少,缺乏溝通,缺少交往空間的設計。可以打破空間相對分離的狀態,采用可移動的墻面和隔斷實現多空間布局形式。同時,兒童可以通過小型家具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空間的配置,促進兒童之間的交往,打造復合交往空間。
4.2 親子活動空間設計
符號互動認為家庭的關系是個體成員互動交換的群體[2]。而在幼兒園的環境空間設計中融入情感粘滯點可以形成記憶符號。例如,位于上海浦東新興國際商務中心的水晶池,具有創造性的親子公共空間,以灑滿“水滴”為元素形成的“水坑”用做兒童與家長共同社交互動的空間。
親子的互動主要是通過肢體接觸產生的,因此,在幼兒園環境空間中設計親子活動空間,可以增強親子感情[6]。
4.3 社區情景空間設計
在幼兒園的社區情景設計中采用的空間設計符號語言應該是能主動參與并由此展開互動行為的符號語言。幼兒園設計的過程可以看作幼兒在加入社會游戲的途徑,把“社會”轉化為“小型社區”的活動單元,幼兒通過自身的行為感知“小型社區”環境產生互動,滿足幼兒對室外空間的想象力和好奇心。
例如,可以打造模擬廚廚樂、郵局、醫院、公安局、超市、冰激凌店等社區情景空間,讓幼兒在其中獲得真實的體驗感。還可以從城市社區空間的角度重新理解定義幼兒園環境設計。包括城市中的交通道路、指示牌、站臺等,將社區的元素重構形成新的情景空間紐帶。、
5 基于符號互動理論的幼兒園環境空間設計原則
5.1 情感化原則
幼兒園空間環境離不開情感的溫度。符號互動理論指出社會環境的存在需要借助個體“心靈”喚起。不僅包括幼兒與教師之間、幼兒與幼兒之間、幼兒與家長之間的情感互動,也包括幼兒心靈個體認識空間環境的情感變化。例如,艾頓公學是一所純英式的幼兒園,以建筑環境與情感融為設計理念,在自然界獲取靈感,增添幼兒園環境的生命力,表達出設計與自然、數據科技、情感融為一體。
5.2 主題性原則
以“主題性”元素為符號運用到幼兒園的環境設計當中,可以有效的傳達出特定的主題意義[5]。實現幼兒與環境之間通過元素符號進行互動,通過“敘事故事”的方式確定幼兒園環境空間的主題。每個空間可以根據功能的要求來確定不同的主題空間,并將每個空間進行串聯形成完整的故事。例如,北京亦莊半島幼兒園以“村莊”為主題空間,以坡屋頂打造單獨的房屋,運用樓梯設計成河流形成動感的流線,公共空間中生長的大樹讓孩子仿佛生活在一座城市當中。
5.3 隱喻性原則
符號互動不僅表現在日常生活中的交往,更包括精神和思想層面等深層次的互動[6]。以社會環境的角度考慮人文精神,這種精神上的意象會依賴于個體所處的空間環境。將文化地域元素融入幼兒園的環境設計中形成微型的社區,使文化環境作為知識的載體注入到兒童的思維當中,使空間具有隱喻性精神的傳達,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形成對傳統文化的認知。例如馬巖松設計的北京四合院幼兒園,就是將現代元素與古老的四合院庭院式建筑相融合,承載著歷史的記憶和深厚的經典文化,傳遞著文化傳承的記憶符號讓幼兒解讀到其中所暗含的文化精神,達到教育和認知的目的(如圖1)。
6 結語
基于符號互動論的幼兒園環境空間設計可以促進幼兒與幼兒、教師與幼兒、幼兒與家長的互動關系。在環境下個體與他人的互動中,通過個體行為對環境產生認知并主動的參與環境建設。以合作、交往、自省、主動參與的方式讓客觀空間中的符號元素與兒童的心理活動產生聯系,從而產生情感上的互動,促進兒童在幼兒園中獲得沉浸式的“空間體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