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愛麗
摘 要:管理溝通作為企業的生命線,不僅能夠確保企業有序運行、提高經營效率,還能夠增強員工滿意度與責任感,促進良好企業文化的形成。本文通過國內外文獻的研究,總結分析了影響企業管理溝通的組織結構、溝通渠道、管理者等因素,并針對性地提出了提高管理溝通效果的對策和做法。
關鍵詞:管理溝通;企業管理;因素;對策
中圖分類號:F27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0)12(b)--02
松下幸之助曾說過:“企業管理過去是溝通,現在是溝通,未來還是溝通”。有效溝通是企業管理活動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著名管理學大師彼得 ·德魯克明確將有效溝通作為管理的一項基本職能。企業管理的實踐表明,管理者往往將70%的時間用于溝通,而管理中70%的問題往往是由于溝通障礙引起的。由此可見,企業的興衰與良好的管理溝通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
1 影響企業管理溝通的因素分析
目前,國內外文獻資料對管理溝通影響因素的分析主要為兩個方面:一是過程分析,即分析管理溝通過程存在的障礙,包括信息來源、信息傳送、溝通渠道的障礙等;二是因素分析,分析可能影響溝通效果各種要素,包括組織、文化、心理、語言、人際、技術、環境因素等。總結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筆者將影響企業管理溝通的主要因素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
1.1 組織結構因素
管理級別的差異、管理層次的多少、企業規模的大小是影響管理溝通的重要因素。不同的管理層級會造成員工之間職位、地位的心理隔閡,這種“位差效應”往往會導致信息傳遞的曲解。日本管理學家在實踐中證實:信息每經過一個層次,失真率約為10%~15%,組織機構越龐大,管理層次越多,信息傳遞失真率越高,溝通的及時性和效率性越低。
1.2 溝通渠道因素
溝通渠道一般可分為正式與非正式溝通渠道、上行與下行溝通渠道、橫向與縱向溝通渠道等。現代企業提倡多元化的溝通渠道,但企業管理中仍存在溝通渠道單一、方式簡單的問題。例如,停留于傳統溝通方式,缺乏現代溝通的思維與方法;正式溝通渠道多,非正式溝通渠道少;重視下行溝通,忽視上行溝通,缺少平行溝通,跨部門溝通渠道不暢,部門間關系不協調、團隊合作意識差。
1.3 管理者因素
企業內部溝通不暢的主要根源在于管理者的觀念與行為不當。管理者作為企業管理的組織者與執行者,在溝通中占據主導地位,常常出現的溝通問題表現如下:第一,存在溝通心理障礙,在傳統等級思想與權威觀念的影響下,管理者往往為維護自己的領導者形象與權威,不理解、關心員工,與員工保持距離,很少主動與員工進行交流;第二,思想認識偏差,重視與客戶、供應商、經銷商、新聞媒體等外部溝通,忽視內部溝通;第三,溝通方式單一,往往采用單向、下行溝通,以命令、執行為主,不能做到平等、雙向溝通;第四,缺乏溝通技巧,管理者往往重視工作業績,忽視以人為本的溝通,溝通中缺乏傾聽、語言與非語言溝通技巧等。
1.4 員工因素
充分調動員工積極溝通的意識,有助于形成開放的企業溝通文化。影響員工溝通的因素主要表現為:第一,“上尊下卑”觀念影響溝通的態度,員工因地位、職務不同存在一定心理障礙,懼怕領導權威,缺乏自信,面對上司不敢講真話,致使信息扭曲失真;第二,員工的性格、氣質影響溝通方式,外向、熱情的員工通常溝通意識強,愿意主動溝通,而內向、淡泊的員工溝通意識不強,在溝通中處于被動地位;第三,員工的認知影響溝通實效性,員工往往會根據自身興趣、愛好與利益影響等加工處理信息,傾向于按照自己的目的、經驗、認知等傳遞信息,導致信息與客觀事實不符。
2 改善企業管理溝通的策略
2.1 完善組織架構,創設良好的溝通環境
組織機構的科學性、先進性、合理性能夠使管理者、員工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融洽,能夠創設更好的企業內部溝通環境。組織機構設置應當注意以下三方面內容。
2.1.1 減少管理層級,建立扁平化的組織結構
組織結構的扁平化破除自上而下垂直高聳的結構,簡化的管理組織加快了信息傳遞的速度,降低了信息的失真度,使得管理層級之間溝通與協調成本降低,對外界的反應速度加快,從而降低管理工作的復雜程度。
2.1.2 完善溝通體系,成立專門的管理溝通部門
企業可設立專職部門、專職人員管理內外溝通工作,從一定程度上可以改變溝通職責不明確、信息傳遞脫節、溝通事務不落實、溝通效率低下等不良現象。溝通部門負責企業內外全局性的溝通工作,牽頭制定企業溝通戰略、政策與制度,整合溝通渠道,健全溝通途徑,對管理溝通活動全過程進行計劃、組織、實施和控制,對溝通效果進行評估和反饋,對溝通戰略策略提出改進與完善等。
2.1.3 規范溝通規則,建立有效的溝通制度
溝通制度為溝通行為提供行動準則,協調管理者與員工的溝通行為,提高溝通效率與效果。企業的溝通制度主要包括:第一,內部匯報制度,根據企業性質建立日、周、月、季匯報與專項工作等匯報制度,規定匯報的時間、內容、形式、要求等;第二,內部會議制度,確定例會時間與會議頻率,規定會議主題、會議目標、出席對象等;第三,建議質詢制度,規定逐級溝通、越級溝通的權限,建立可行性建議專項獎勵等;第四,員工調查制度,通過座談、訪談、電子郵件等方式開展員工調查,了解員工真實想法;第五,評估考核制度,制定評價考核方案,對有效處理客戶投拆、化解有效公關危機等溝通效果好的部門與員工給予物質和精神獎勵。
2.2 改善溝通渠道,建立開放的企業溝通文化
溝通渠道對溝通效率的提高具有決定意義,企業不僅要建立高效的下行溝通,還要建立暢通的上行溝通渠道,同時加強各部門、各層級之間的橫向交流合作。
2.2.1 積極推動上行溝通
管理者通過自下而上的方式,聽取員工的信息、意見、建議、愿望等,激發員工的參與意識和責任感,建立上下級之間的信賴關系,營造民主管理的文化。因此,管理者必須重視上行溝通,多種措施并舉,以保證上行溝通的暢通。具體方法:第一,實行Opendoor政策,采取門戶開放式的溝通,歡迎員工與上司平等交流;第二,拓寬員工意見征集渠道,通過意見箱、電子郵件、留言區等方式征求員工意見,并及時受理反饋;第三,開設“總經理熱線”,明確“總經理接待日”,近距離傾聽員工心聲,及時澄清誤解、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第四,制定“員工參與計劃”,讓員工參與部門、企業計劃和目標的制定。
2.2.2 提高下行溝通實效
單向、由上而下命令式的下行溝通易形成 “權力氛圍”,信息沿著等級鏈下傳逐漸被誤解、扭曲或擱置。管理者應創設輕松和諧的氣氛,傾聽下屬的意見和心聲,增強下屬的參與感,提高下行溝通的效果。管理者可以采取“走動式管理”,經常抽空到員工辦公室走動,創造機會與下屬接觸,如親自將備忘錄或文件交給下屬,定期與員工就餐,與員工進行聊天式談話等方式了解下屬的情況、興趣和要求。
2.2.3 倡導跨部門溝通
有效的跨部門溝通可以彌補上行溝通與下行溝通的不足,增進各部門之間的了解,解決沖突,達成協作,從而提高協調程度和工作效率。具體方法:第一,建立崗位輪換制,利用崗位輪換來消除部門間的隔閡,降低部門間的摩擦,使部門間的辦事透明化,進而提高效率;第二,疏通溝通渠道,如定期召開部門例會,傳達工作、集思廣益、加強協調、解決疑難;第三,增加溝通途徑,如采取茶話會、內部聯誼會、培訓會等多種方式,通過不斷變換討論主題和環境,增進溝通。
2.2.4 營造開放、有活力的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是全體員工所認同并遵守的具有自身特點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價值觀、經營理念等。而溝通的本質是思想與感情的傳遞和反饋,最終達成思想一致與情感通暢。因此,企業文化的本質也是溝通。管理者通過企業文化的滲透,影響員工的思維方式與價值傾向,進而影響員工的行為。構建企業文化應考慮以下方面:第一,企業文化的構建應滿足企業、員工的共同需求,設立共同愿景,給予員工正確的價值定位;第二,強化團隊協作意識,創造溝通機會,鼓勵員工之間相互交流、協作;第三,尊重差異,相互理解,營造民主氛圍。
2.3 轉變溝通意識,提升管理者與員工的溝通技巧
無論是上下級間的溝通,還是個體之間的工作溝通、跨部門的平行溝通,溝通的主體始終是個人。管理者與員工的溝通意識與技巧直接影響溝通工作的順利開展。
2.3.1 轉變管理者溝通觀念,改善溝通風格
管理者應樹立雙向溝通、換位思考的意識,運用各種溝通要素使對方愉快接受,并想方設法地得到他們的反饋。第一,管理者須解決溝通的三個問題:溝通對象需要什么?我能給對方什么?怎樣將“溝通對象需要的”與“我能提供的”有機結合起來?第二,管理者要平衡員工的心理差異,使其認識到溝通雙方是平等的,使下屬能夠表達真實想法;第三,管理者應增加容忍度,允許溝通中出現不同的意見、觀點;第四,管理者應學會傾聽,專注、耐心、同理心地傾聽發言者所表達的信息,體會對方的情緒與情感,做到不輕易打斷、多聽少說。
2.3.2 幫助員工克服溝通障礙,提高溝通技巧
管理者應努力營造和諧的溝通氛圍,與下屬建立良好的溝通關系,消除上下級之間的心理隔閡,提高全員的參與意識。為提高員工的溝通技巧,企業需針對不同職位,定期開展溝通能力培訓。對于中層和基層管理者的培訓著重于提高溝通意識、有效收集信息的能力、溝通技巧與應用、溝通危機的應變對策、溝通管理的方法和理念等;對于一般員工的培訓著重于主動溝通意識、語言與非語言溝通技巧、有效反饋技巧、現代化的溝通工具等。
參考文獻
魏江,嚴進.管理溝通——成功管理的基石[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0.
陳康敏,李斌.我國企業內部管理溝通問題及對策研究[J].學術論壇,2009(07):119-122.
王海俠.淺析企業管理中有效溝通的影響因素及對策[J].中外企業家,2010(07):53-54.
陳穎.企業管理溝通問題分析[J].管理世界,2012(06):113-114.
張麗.飯店管理溝通影響因素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09(17):57-58.
康青.管理溝通[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