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蘭蘭 李子聰



摘? 要:屋頂在中國傳統建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不同區域建筑特點的有力體現。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對資源、能源、環境問題的重新審視,傳統建筑的屋頂已經被賦予了新的功能、形式。現代建筑坡屋頂的設計應遵循其發展規律,既要繼承和弘揚傳統建筑文化,又要與時俱進,把新形式、新技術、新風格融入坡屋頂建筑設計之中。
關鍵詞:中國傳統建筑;斜坡屋頂;現代建筑;頂部設計;應用
一、傳統建筑屋頂構架
(一)傳統坡屋頂形態概述
“屋頂”一般指房屋建筑頂部的薄板或板巖。屋頂具備遮陽、排雨等功能,作為傳統建筑屋頂的分類,坡屋頂的應用最為普遍,世界上很多公共建筑和民用住宅都是用斜坡屋頂建造的。坡屋頂在中國傳統建筑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當屋頂作為建筑的首要表達方式時,就不只是一種表現形式了,更是一種展示藝術與文化的平臺。到目前為止,中國傳統建筑都強調建筑的生動靈活以及與周圍環境風格的協調。在傳統的屋頂建設中,宮殿寺廟等建筑會使人產生莊嚴、敬佩之情,住宅等民用建筑會讓人感覺自然親切。不同風格的屋頂,不同的組合形式,不同的高度以及豐富多彩的色彩變化,都成為傳統屋頂建筑設計的重要組成因素。
(二)傳統屋頂建筑的特點
中國傳統屋頂建筑有很多種類型,主要是四面坡屋頂和人字形兩坡屋頂,或者是兩者加以組合。中國傳統的建筑坡屋頂主要有5種形式。古時候,屋頂的不同等級代表著建筑的等級,屋頂按等級從低到高分別是硬山、懸山、攢尖、歇山和廡殿。從整體形式上看,傳統屋頂建筑具備以下三個特點。
1.屋頂延伸至墻面以外,突出的這部分叫做屋檐。各個地區的屋檐風格不同,屋檐伸出的長短和坡度也不同。屋檐越大,建筑本身的體積就看起來越大,使建筑具有華麗的美感。
2.中國建筑的屋檐表面有很多裝飾性的元素,所有這些裝飾都有著吉祥和高貴的含義。另外,多彩的顏色和裝飾構件對豐富屋頂檐部構造非常重要。
3.中國傳統建筑的屋頂可以采用彎曲的形狀,古詩詞中描寫到屋頂的曲線:“有亭翼然臨于泉上。醉翁亭也。”“翼然”描寫的就是醉翁亭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高踞于泉水之上,生動地描繪了傳統屋頂建筑優美的曲線姿態[1]。
二、傳統坡屋頂基本類型
中國傳統的建筑坡屋頂主要有5種形式。
(一)廡殿式(如圖1)
廡殿頂,即廡殿式屋頂,廡殿式就是四面都有檐,中間為平脊的四面坡頂,主要用于殿堂所采用的屋面形式,形制較高。因此稱為廡殿頂。據《周禮·考工記》載,“商人四阿重屋”,即早在商朝,已有四阿屋頂,但只是四坡水的茅草房而已。由于屋頂有四面斜坡,又略微向內凹陷形成弧度,是中國、日本、韓國等中華文化圈古代建筑的一種屋頂樣式。
(二)歇山式(如圖2)
歇山式屋頂相當于給廡殿頂上套一個懸山屋頂,上層的雙坡頂的屋山止歇于下層的四坡屋頂之上。一共有九條屋脊,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和四條戧脊。常在屋頂最上層的山墻面進行裝飾。覆蓋范圍較大,形制最高,適合宮殿建筑和祭祀建筑的正殿使用。
(三)攢尖式(如圖3)
攢尖式屋頂最大的特點就是屋頂只有一個頂點,一般屋頂平面是兩軸對稱的幾何圖形,如方形、圓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屋面交匯于一個頂點,這個點就是頂。這時屋面就成為一個椎體,這些椎體式的屋頂就成為攢尖頂。攢尖的頂點叫“寶頂”,多半設計成一個圓座的球體,像是皇冠頂上的寶石,多用于亭或塔。
(四)懸山式(如圖4)
懸山式與硬山式同屬于雙坡屋頂的一種,與硬山式不同的是,懸山式的山墻面不是凸出于屋面的,而是縮于屋蓋之下,屋面蓋著山墻,懸臂伸出山墻之外。伸出的這部分由檁條支撐,相對硬山式屋頂裝飾較多,較為華麗。
(五)硬山式(如圖5)
硬山式屋頂屬于雙坡屋頂的一種,其側面人字形的那一面稱為山墻面,當山墻面高于屋面或屋面停收于山墻面之內的叫“硬山”。這種形式的屋頂簡單樸素,建造簡單,是屋頂等級中最低的形式,一般用于平民居所,很少用于達官貴族居所,皇家建筑和大型祭祀建筑不采用此種形式。這種形式主要出現在宋代之后,明清時期被廣泛應用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建筑屋頂有三個特點:一是坡屋頂具有物質功能,注重功能、結構和藝術的統一,它可以有很大的屋檐,保護墻體和地基不受雨水侵蝕;二是屋頂設計符合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的觀念,體現不同地區的人文精神;三是屋頂采用傳統建筑的主要結構——木構架結構。
三、傳統建筑屋頂構架在現代建筑中的應用
坡屋頂形式代表著中國傳統建筑,具有中國傳統建筑的顯著特征,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生存智慧和文化創造力,并生動地傳達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因此,在設計坡屋頂建筑時,應注重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并且要汲取傳統坡屋頂的精華。
(一)將新建筑賦予傳統屋頂建筑符號
設計師只有對傳統屋頂建筑符號有了深刻的理解,才能汲取傳統建筑屋頂符號的精髓,將其應用于當代建筑。如新杭州火車站(如圖6),整體建筑沿襲現代建筑風格,樓體中間采用鏤空形式,配以中國傳統坡屋頂。板式大樓和傳統的坡屋頂組合,與周圍現代建筑風格形成強烈的對比,成功創造了一個具有傳統魅力的江南現代城市形象。又如上海金茂大廈(如圖7),頂部采用古寺廟的塔元素,以中國傳統古廟建筑為基礎,發展中國傳統建筑和現代建筑相結合的形式。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設計也來源于中國的坡屋頂結構,采用構件重組的形式,將傳統的屋頂構件打散后進行重新組裝,遵循功能、結構和藝術相統一的原則,采用木結構加以夸大處理,突出了“東方之冠”的中國傳統建筑的特點。
(二)傳統坡屋頂的抽象、簡化形式
將復雜的坡屋頂結構處理為簡單的幾何圖形組合。這種方法簡化了傳統建筑的沉重裝飾構件,并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干凈、簡單和明亮的現代建筑外觀。例如西安的大唐西市博物館,利用簡單的幾何形狀組合裝飾屋頂(如圖8),這樣的設計既不失傳統,又符合現代建筑簡單的特點。博物館的公共大廳通過構造元素的重復和變化,將古建筑與明暗相結合,光影相映,增加空間魅力,獲得韻律感[2]。
(三)傳統坡屋頂的疊加和變形
建筑設計通常使用疊加和變形技術,疊加可以增加建筑的結構感。例如,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如圖9),在空間類型上采用了合院和園林屋頂結構,對傳統的運用并不拘泥,設計中體現著詩情畫意的色彩,每棟建筑都自然“擺動”,與中國書法形似,體現出建筑對象山的蜿蜒起伏的敏感反應。造型上是一些蜿蜒起伏的大屋頂,采用斜坡屋頂疊加設計,是對傳統屋頂的呼應。浙江美術館則運用了疊加結合變形的手法,使用向不同方向傾斜的屋頂組合成型(如圖10)。新的圖像變形改變了傳統屋頂,這樣的變形有許多類型,包括簡化、抽象、拓撲等形式,疊加和變形后仍然可以看到中國傳統建筑屋頂的影子。
四、傳統屋頂建筑構架的傳承和發展思考
(一)對傳統屋頂建筑的繼承與應用
1.對文化價值的繼承與應用
建筑裝飾能夠折射出民族和地域文化以及當地人民的生活習俗,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傳統屋頂正在從現代生活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屋頂形態。地方文化通過傳統建筑傳播,是文化、科學、政治、經濟的集中體現,對傳統建筑的研究可以為國家建筑藝術發展方向提供理論依據,有利于發展旅游資源,發展地方經濟,同時,也能夠積極促進民間建筑藝術的發展。
2. 對歷史價值的繼承與應用
傳統屋頂建筑作為傳統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不可小覷的歷史價值。獨特的建筑形式使中國傳統建筑形成了自身的存在價值和特征。目前,建筑技術正在迅速發展,各國之間的技術交流和融合不斷加強。建筑的共性在增加,個性在下降,但這并不意味著沒有差異。由于種族不同,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生產方式和民俗風情,形成了獨特的區域文化現象。湘西傳統建筑作為一種地域文化,歷史資源特別豐富,仍然完整地保留著一批明清時期建造的、非常獨特的地方建筑,如龍山縣周家院,永順縣謝家峪堂等[3]。這些簡潔精致的建筑造型和精美的雕刻裝飾、復雜而獨特的藝術形式蘊含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追求,繼續健康地發展著。傳統屋頂建筑不僅是古代乃至近代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載體,也是古代建筑技術的結晶,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充分反映了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特征。
3. 對建筑創作的繼承與應用
傳統的屋頂創建方法包括功能、技術、經濟措施以及環境空間處理等方面,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這些方法變得更加成熟,出現了許多歷史性的例子。在傳統的屋頂建筑上,還有許多方面值得研究和學習,例如,適應氣候變化、利用地形和環境、組織好空間處理、標準化多樣化的結構、合理利用當地材料等。
(二)傳承與創新發展的對策
傳統屋頂建筑具有歷史價值,因為它是一個時代的產物,記錄著一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情況。以西安為例,作為我國文化古城之一,它存有很多歷史遺跡,不僅有大雁塔、鐘樓、鼓樓這樣的名勝古跡,還有張錦秋設計的“三唐工程”——陜西歷史博物館、大明宮丹鳳門遺址博物館、西安博物院。政府非常重視對遺跡的保護,在尊重歷史文化和現代文明的前提下,通過藝術與技術的不斷創新,使坡屋頂在城市空間的構造中發揮重大的作用。我們應該總結和推廣這種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方法,將坡屋頂與歷史文化相融合[4]。
和城市建設一樣,傳統屋頂建筑的傳承是相當復雜的。如何將其融入現代住宅發展,或是直接用于其他文化建設,是我們需要面對的問題。我們應當將傳統屋頂元素和現代建筑相結合,與時代環境相結合,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建筑。
五、結語
建筑是一個時代精神和物質的產物,文化最主要的特征是融合、吸收和創新,建筑文化的發展需要不斷學習、吸收和創新,完全拋棄時代特征對于文化遺產的發展是不利的。坡屋頂在現代建筑中的設計應遵循其發展規律,既要繼承和弘揚傳統建筑文化,又要與時俱進,把新形式、新技術、新風格融入坡屋頂建筑設計之中。
參考文獻:
[1]夏毅.中國傳統建筑的屋頂文化[J].湖南城市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3):27-29.
[2]金歡.西安市屋頂綠化設計及應用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7.
[3]周敏.湘西傳統建筑屋頂形式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4.
[4]張宏宇.西安現代建筑創作中傳統形式的表達與評析[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2.
作者簡介:高蘭蘭,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
李子聰,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