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革命老區是中國共產黨發軔和新中國誕生的搖籃,老區人民為新中國成立做出重大貢獻。實現革命老區全面脫貧,既是全國人民的殷切盼望,也是共產黨人履行歷史使命的必由之路。對我國具有代表性的三個革命老區的脫貧措施與經驗進行總結后發現:東部西柏坡革命老區以旅游資源整合和大學生返鄉扶貧為主;中部贛南革命老區以“互聯網+產業”為主;西部延安革命老區以紅色資源開發、電商扶貧為主。我國革命老區精準脫貧的主要經驗包括堅持黨的領導、深化民族凝聚力和堅持因地制宜脫貧等。
[關鍵詞]革命老區;精準脫貧;措施與經驗
[作者簡介]季俊杰(1977—),男,江西財經大學副研究員,管理學博士,研究方向為公共管理。(江西南昌 330033)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面上項目“革命老區貧困家庭大學生就業質量測度與精準脫貧研究”(17BGL17)
革命老區主要是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所建立的革命根據地。我國革命老區分布范圍廣泛,涵蓋28個省1389個縣(市、區)。革命老區為新中國成立做出了重大貢獻,新時代實現革命老區全面精準脫貧,既是全國人民的殷切盼望,也是共產黨人履行歷史使命的必由之路。2020年是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之年,也是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包括革命老區在內的絕大部分貧困地區已經實現脫貧,在這一背景下,對我國革命老區精準脫貧的理論、措施與經驗進行探究,對于總結、宣傳和推廣中國脫貧經驗,推動我國欠發達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擺脫相對貧困狀況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一、革命老區精準脫貧相關理論闡述
(一)地域型貧困理論
地域型貧困理論,是20世紀50年代空間經濟學家Harris和Murdard通過研究貧困現象的空間分布狀況和地理環境影響后提出的。兩位學者認為,地區經濟發展與地理位置有直接關系,自然環境所具有的天然優渥性會在早期經濟發展過程中起決定作用。地理空間致貧的原因主要由以下三方面構成:一是自然環境影響區域發展;二是資源條件影響區域發展;三是區域經濟發展落后反作用下致使產業結構不均衡問題突出。Gallup(1999)提出,自然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主要投射在三個方面,分別是農業產業力水平、疾病和交通。首先,當農業經濟在區域經濟中處于主導地位時,地理條件就成為影響經濟發展的根本因素,在早期農耕文明背景下這一決定作用尤為突出;其次,疾病的產生也與自然環境有重要關聯,自然菌群的產生在其合適的溫度、濕度狀態下繁殖速度更快;最后,交通條件是依附于自然環境而存在的,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已經成為區域市場競爭的關鍵因素之一。Johnston(2004)指出社會、科技的發展以自然環境為依托,其影響具有長期性,難以從根本上消弭。關于資源條件對區域發展的影響研究,最具代表性的兩派理論分別是“資源詛咒”理論和“資源促進”理論。“資源詛咒”理論的支持者認為,相對于資源貧困的國家地區,自然資源愈豐富的地區,其相對經濟水平增長愈緩慢;支持“資源促進”理論的學者,如Brunnsch weiler和Bulte(2008)指出,地區對資源的依賴不會影響其經濟增長,且豐富的資源對經濟增長具有積極影響。關于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對產業結構不均衡性研究,Krugman(1997)通過對工業和農業結構分析得出,相對于工業經濟活動,農業活動經濟效益遞增并不明顯,且經濟活動與社會財富空間分布并不均衡,相對落后地區其產業結構依然以農牧業為主,相對于第二、三產業,第一產業抗自然風險能力差。
(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貧困理論
馬克思關于貧困理論的闡述主要體現在其著作《關于林木盜竊法的辯論》中。馬克思認為,貧困源于土地資源被資本主義占有,農民只能得到最低的溫飽,最終淪落為統治者所奴役的工具。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資本主義在其經濟關系構建下,最終會導致多方面異化乃至成為貧困根源。馬克思將其總結為“四個異化規定”,分別是:對象的異化、勞動自身的異化、人的類本質的異化、人同人的異化。其中,對象的異化,即勞動者生產的產品與其自身的對立現象。勞動產品本屬于勞動者生產物,但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形態下,勞動產品擺脫勞動者自身控制,工人的勞動成品成為商品,進而通過市場行為晉升為資本,這一過程導致工人愈發依賴資本家手中的生產資料,最終導致“人”的身份工具化;勞動自身的異化,即勞動是人類社會生產和發展的基礎,同時也是人維持自我生產和發展的唯一手段,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勞動成果從屬于非勞動者,人的主體性遭到削弱,淪為動物性;人的類本質的異化,即人的工具化屬性成為主要屬性,人淪為手段而非目的;在前三種異化的作用下,人只能從工人視角出發來觀察他人,形成人同人之間的異化。
通過研究資本主義經濟,馬克思進一步指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相剝離,工人只能依靠出賣勞動力而獲取基本生活資料,導致工資水平與其實際勞動付出差距愈發擴大,這不但引起物質貧困,還導致了精神貧困問題。[1]基于上述觀點,馬克思認為,貧困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剝削和壓榨。因此,只有推翻資本主義制度,并將生產資料收歸國家所有,人們才能擺脫貧困,實現人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調研時,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理念。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是對中國反貧困理論和實踐成果的繼承與發展,這一思想蘊含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原則立場和核心觀點,具有深刻哲學內涵。[2]從其歷史淵源來看,它根植于中華傳統文化“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觀,實踐基礎源于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反貧困道路探索。從其哲學維度來看,精準扶貧思想要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繼承與創新相統一、歷史與現實相耦合,以發展的眼光重新審視我國扶貧實踐路徑,形成符合中國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內生性扶貧邏輯和“三位一體”的扶貧戰略思維。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重要論述涉及扶貧開發的四個方面:一是將公共服務事業全覆蓋作為總體目標,協調好扶貧開發和社會統籌發展事業;二是統籌協調扶貧開發工作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實現生態宜居和扶貧開發成效雙促進;三是扶貧開發是系統工程,協調統籌工作的落實點是以城鄉一體、協調發展為基本統籌;四是優化資源配置,提升城鎮化水平,加快新型城鎮化轉變步伐。[3]
二、革命老區精準脫貧的主要措施與模式
從我國革命老區區域劃分看,分為東部革命老區,如西柏坡革命老區、海陸豐和東江革命根據地等;中部革命老區,如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中央革命根據地、湘鄂西革命根據地、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等;西部革命老區,如川陜革命老區、延安革命老區、陜甘寧革命老區等。本文分別選擇東、中、西三地區三個最具代表性的革命老區,即西部的延安革命老區、中部的贛南革命老區、東部的西柏坡革命老區作為典型案例,對其精準扶貧的措施與模式進行總結。
(一)西部:延安革命老區精準脫貧的主要措施與模式
1.充分發揮革命老區政策幫扶優勢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和國務院先后出臺《陜甘寧革命老區振興計劃》《川陜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關于加大脫貧攻堅力度支持革命老區發展建設的指導意見》等政策幫扶文件,為延安革命老區脫貧發展注入制度優勢和政治優勢。[4]延安革命老區政府在國家有關部委項目和資金支持下,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采取了一系列脫貧措施。主要包括:建立了延安革命老區資源整合制度,加強中央和地方對延安革命老區的技術支持,在發展本區域經濟社會的內生性資源的同時,實現資源的優化合理配置;建立了創新扶貧的動態制度評估體系,建立切實可行的精準扶貧績效考核方法和特色產業合作發展體制機制,實現扶貧全過程參與;樹立了科學脫貧新思想,“因地制宜、科學發展、因勢利導”是制度優勢轉化為扶貧關鍵的前提,是找對路子、推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發展的要旨。
2.開發利用紅色資源推進革命老區“雙脫貧”
(1)思想脫貧
在新時代,紅色教育所具有的革命性、教育性和價值精神能充分滿足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和脫貧攻堅工作的核心價值要求。紅色精神是延安革命老區最鮮艷的底色,它既包含了先進的文化理念,又充分體現共產黨的優良品德以及在中國革命進程中彰顯的革命性和先進性。基于此,延安革命老區通過對紅色精神資源的開發、整合、利用,將脫貧致富納入人民群眾的主體意識中,更好地激發人民群眾的內生脫貧動力。同時,作為一種先進的教育理念,紅色教育的大力開展也促進了延安革命老區人民群眾的意識形態塑造和精神境界提升,從而為脫貧攻堅工作的順利推進奠定了堅實的社會心理基礎。因此,紅色教育成為延安革命老區脫貧發展的重要措施。
(2)物質脫貧
延安革命老區政府利用本地獨特文化資源優勢,發掘紅色文化內涵,加大對革命舊址的保護,加強對紅色博物館資金支持力度,建立5A級紅色系列景區,開發豐富多彩的紅色革命資源,如紅色革命文物、革命紀念館、革命者故里、烈士陵園、紅色歌舞表演等,從而將承載中國傳統文化的紅色資源與黃土高原、秦嶺山川為代表的自然資源相結合,不但教育了人民,也通過旅游業發展促進了地區脫貧。[5]
3.發展非公有制經濟
延安革命老區在堅持發展和壯大革命老區公有制經濟的同時,不斷增強非公有制經濟的內在動力,以提升非公有制經濟對GDP的貢獻率。其相關措施包括:建立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領導小組,加強對延安革命老區非公有制經濟體制機制的頂層設計;落實減稅降費等一系列有利于金融市場、勞動力市場等要素市場健全發展的切實制度。據延安新聞網報道,“延安稅務局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降稅減費政策,落實‘六稅兩費優惠政策,2019年1月1日起到5月申報期結束,減免稅額5954.65萬元。增值稅改革政策下,將16%的稅率降至13%,最大幅度實現對中小企業資金支持”。
4.農村電商扶貧
2015年12月,在“互聯網+革命老區”中國電商發展峰會上,阿里巴巴集團與延安市政府簽訂合作協議,京東集團與洛川縣政府簽訂了電子商務進農村戰略合作協議,蘇寧集團在洛川縣建立運營中心,這一系列協議簽訂為延安市政府和中國電商集團在農村電子商務領域開展密切合作,推動周邊地區基礎建設的發展打下基礎。陜西延安下屬9個縣,洛川縣、宜川縣、延川縣、延長縣、子長縣、富縣、黃陵縣、安塞縣、寶塔區全部成為電子商務綜合示范縣區,成為陜西省電子商務發展進程的排頭兵。延安農村電商扶貧合作的開展為當地農民脫貧和周邊縣區發展帶來了重大變化:一是農民增收獲得感明顯。2017年通過電商平臺購買農業生產必需品,節約農民資金達2.5億元。延安蘋果進行線上銷售,每公斤增收0.8元,果農增收近26億元,電子商務在延安市脫貧減貧中發揮了切實的積極作用;二是加快了延安基礎設施建設進程。2019年,第十七次陜北高段能源化工基地建設座談會開工的76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597.9億元,完成老城區改造24.3億元,在建示范鎮、文化旅游名鎮項目65個,完成總投資29.4億元。[6]
(二)中部:贛南革命老區精準脫貧的主要措施與模式
1.“互聯網+農業”提升農業發展水平
從自然環境來看,贛南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常年降水量充沛,適合種植臍橙、茶葉等農產品。通過資金投入和人才輸入雙管齊下,贛南革命老區著力彌補信息產業短板,打造“互聯網+農業”產業模式。老區人民利用互聯網平臺、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一系列高新技術,開展農業市場需求調查和預測,形成數據信息庫,再利用電商平臺優勢推銷農副產品,節省中間環節費用,最大限度降低革命老區農副產品滯銷率,提高線上線下產品供應效率,從而將信息技術應用滲透到農產品的生產管理、加工運輸、銷售配送以及后續的售后反饋等各個環節。[7]2014年舉辦的贛南臍橙博覽會,通過電商平臺打通線上線下一體化銷售渠道,提高銷量的同時大大提高了其知名度,使贛南臍橙成為世界三大臍橙果王之一。2017年,贛南臍橙總產量123.57萬噸,排世界第三。
2.“互聯網+工業”加快產業結構升級
傳統工業依然是目前革命老區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在短期內雖能解決就業問題,但從長期看,工業污染帶來的生態環境惡化可能導致革命老區經濟水平和自然生態環境惡化。因此,工業產業結構調整是革命老區傳統工業轉型亟需解決的問題之一。
2015年9月23日,江西省發改委召開加快“互聯網+”行動發布會,會上發布《關于加快推進“互聯網+”行動的實施方案》,會議圍繞“一條主線、三個著力、三大目標”的總思路,提出加快江西產業升級,加快人才戰略引進步伐,解決革命老區人才緊缺問題。同時加大對老區傳統工業轉型的力度支持,既通過招商引資解決老區改革發展的資金不足問題,也從企業準入源頭嚴控污染型企業的進入和擴張,并對污染地區進行生態治理,對未污染地區加強監管,預防生態惡化致貧、返貧。[8]隨著2018年江西省人民政府出臺《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實施意見》,贛南市政府緊抓工業互聯網發展機遇,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制造業深度融合,建立行業應用標桿,在有色金屬、航空制造業等特色產業中選擇有行業代表的大型制造業企業,通過互聯網等網絡信息平臺積聚各類信息資源,實現研發、設計、生產、銷售一體化平臺建設,聯合高校實現人才儲備與聚合,打造“互聯網+工業”全新模式。
3.紅色旅游打造經濟、生態雙贏局面
生態環境和紅色文化是江西革命老區最大的發展優勢,雖然贛南由于地理和歷史等眾多因素的限制,導致其經濟發展水平較全省其他地區相對落后,但贛南作為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和客家人聚居地,不僅紅色旅游資源豐富,還有濃厚的客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潛力巨大。2019年,贛州全市接待游客1.34億人次,同比增24.13%,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408.5億元,同比增長25.73%,旅游業發展已形成基本規模,且成效已在社會、經濟、生態等領域表現出極強的扶貧帶動效益。贛南旅游業與其他產業已經形成了“聚合效能”,旅游新業態與特色農業、鄉村旅游、休閑養生緊密聯系,促使多元化旅游項目體系更加完善。總體來看,贛南革命老區通過紅色旅游推進精準扶貧,其資源開發利用得以合理優化,基礎設施日漸完善,服務水平明顯提升,老區居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9]
(三)東部:西柏坡革命老區精準脫貧的主要措施與模式
西柏坡革命根據地的核心圈位于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紅色革命精神已經成為代代相傳的精神力量,歷代領導人在此留下的革命足跡,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西柏坡陳列館等紅色資源所具有的歷史價值,為西柏坡脫貧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1.旅游資源優化組合下發揮資源集群效應
西柏坡旅游資源種類眾多,涵蓋范圍廣泛。既有“紅色+”革命根據地,也有天然生態景區“天桂山國際旅游度假區”,還有現代農業旅游資源如農家樂、農業科技觀光園、農耕體驗、果蔬采摘等多種類型旅游資源。西柏坡革命老區旅游資源具有多圈層、高聚合的特點,以西柏坡5A級旅游景區為龍頭,把資源有機整合作為優化的主要方向,采取優化環境、完善服務功能區、品牌開發與推廣并行、開創旅游新業態等一系列資源整合措施,共同描繪“大西柏坡”總體發展新藍圖,構建“紅色資源匯集、交通資源優化、環境生態整治、產業業態升級、城鄉融合加快”為發展目標的新西柏坡。西柏坡政府著力構建多核心旅游區域,以中心帶動四周,內部促進外部為旅游開發要旨,將周邊地域優勢互補,提升區域資源多層次高效流通。
2.組建大學生返鄉扶貧隊伍,拓寬就業渠道的同時助力革命老區脫貧攻堅
革命老區脫貧攻堅能否高質量完成,關鍵在于扶貧隊伍的建設。西柏坡革命老區首先不斷夯實基層力量,提升扶貧干部的能力水平,打造了一支真抓實干的扶貧基層隊伍,成為帶動革命老區脫貧的核心力量。其次,西柏坡革命老區在扶貧隊伍建設過程中,始終緊抓大學生返鄉扶貧隊伍建設。從革命老區走出來的高校大學生,對家鄉具有深厚感情,助力家鄉脫貧是眾多大學生的心愿。為提高扶貧成效,西柏坡老區政府積極實施“大學生返鄉助力老區脫貧”計劃,為大學生返鄉提供就業和扶貧崗位,引導了一大批大學生扎根家鄉,服務家鄉,既解決了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又培育了一大批忠于國家、熱愛家鄉的扶貧生力軍,為基層扶貧隊伍注入新鮮血液。而且,防止返貧是一項長久任務,扎根農村的大學生扶貧隊伍對家鄉貧困狀況及成因更為了解,“駐村扶貧、駐崗扶貧”為防止“二次貧困”建立了長效機制。
三、革命老區精準脫貧的重要經驗
(一)加強黨的領導是全面實現精準脫貧的組織保障
“脫貧抓黨建,黨建促脫貧”“農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關鍵靠支部”,這些老區人民耳熟能詳的話語表明,老區脫貧致富離不開黨的堅強領導。首先,“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中國共產黨歷史使命”。歷史實踐告訴我們,規模和決心如此之大的脫貧攻堅行動,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才具有歷史可能性,也只有中國共產黨,才會將最廣大困難群體的根本利益當成自己的根本利益。因此,加強黨的領導本身就是全面實現精準脫貧的組織前提。在革命老區的脫貧攻堅工作中,黨中央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作用,各級黨委、黨支部充分發揮脫貧攻堅帶頭人和政治方向引領者的強大職能。在黨建引領下,革命老區建立了各司其職的責任體系,既保障人力和財力的精準落實和多渠道監督制度的推行,同時通過產業脫貧、特色優勢產業幫扶等激發貧困地區的自主脫貧動力,為脫貧攻堅提供了堅實保障。[10]因此,堅持黨的領導是建立行業扶貧、社會扶貧、專項扶貧等大扶貧格局的重要前提。
(二)增強民族凝聚力為全面實現精準脫貧注入精神動力
社會主義國家的顯著優勢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要發揮這一優勢,就必須以民族凝聚力為精神內核,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自覺意識,從而將各方力量匯集到脫貧攻堅工作中。例如,新冠疫情爆發之際,中共中央緊急召開脫貧攻堅會議,強調“農村貧困人口全脫貧,是我黨對全國人民的鄭重承諾,全國人民應保持民族凝聚力,團結力量,確保脫貧任務的順利完成,這是時代答卷,是彰顯中華民族凝聚共生的關鍵時刻。”在黨中央的號召下,社會各界團結一致,萬眾一心,克服種種困難,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經濟發展和精準扶貧,確保了脫貧任務如期完成。中國式脫貧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既充分證明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也彰顯了危難面前中華兒女強大的民族凝聚力。
(三)因地制宜是發揮革命老區特色優勢的根本思路
產業脫貧,貴在精準。中國幅員遼闊,各地扶貧面臨的難題和優勢不盡相同,因此產業扶貧工作必須堅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同樣,縱觀我國各地革命老區的脫貧措施與模式設計,大多與其優勢資源和特色要素有關。例如,我國革命老區大多選擇與扶貧關聯度高、扶貧對象能夠廣泛參與的生態農業、農產品加工業、紅色旅游業作為脫貧特色產業,就與革命老區農業基礎較好、紅色資源豐富的資源稟賦特點有關。因此,革命老區產業脫貧的關鍵在于將產業政策制定與貧困老區實際狀況相結合,與貧困地區周邊特色要素資源相協調,找準當地優勢,堅持“一地一策”、因地制宜的產業發展路徑。這也是我國革命老區實現全面脫貧的一條基本經驗。
[參考文獻]
[1]陳永芝.基于馬克思《資本論》貧困理論的陜西精準脫貧攻堅問題研究[J].《資本論》研究,2020,(16).
[2]于德.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19.
[3]張華.習近平精準扶貧思想及其實踐困境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
[4]劉建平.川陜革命老區紅色文化資源概況與價值分析——基于巴中、達州、廣元的調研[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9,(6).
[5]陳格.川陜革命老區旅游扶貧創新發展路徑研究——以廣元為例[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4).
[6]曹寶.延安市農村電商扶貧中政府作用研究[D].延安:延安大學,2018.
[7]李德健.網絡扶貧“三要”[J].致富天地,2019,(8).
[8]劉彥.互聯網企業扶貧創新的四個啟示[N]. 經濟參考報,2020-11-11(008).
[9]姚倩.國內“互聯網+”教育精準扶貧的研究熱點初探[J].教育科學論壇,2020,(27).
[10]周建偉.黨的領導制度體系:內涵、定位、意義與內在邏輯[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
[責任編輯:上官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