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陶淵明《歸園田居》明確傳達了陶淵明的處世之道,以莊玄思想為引,并以自然主義為線,表露陶淵明遠離喧囂、縱身山林、回歸自然的狀態。陶詩純粹無修飾,把握當下,將所見自然、人文風光娓娓道來,使詩人所思所感直撲讀者,乍現渾然無雕琢的直觀之美與純粹自然之美。另外在詩句的堆砌營造之間,也可見出陶淵明本人融情山水、曉暢天地的人生態度,體現出陶淵明的酣暢之感,亦表現陶淵明田園詩歌中飄逸灑脫的人性之美。
關鍵詞:陶淵明;歸園田居;直觀;自然;人性
詳細分析與解讀《歸園田居》組詩中各詩句,有對自然的直接描寫,也有對作者融自然于心境的展現,可以看出陶淵明借詩作傳達直觀之美與純粹自然之美,以只言片語將人與自然的關系化歸為一,具有飄飄乎遺世獨立之美。《歸園田居》體現了直觀之美、純粹自然之美以及飄逸灑脫的人性之美,此組詩只是陶淵明眾多作品中的一小部分,但其營造出來的詩歌氛圍,卻能代表陶淵明詩歌的一貫風格與審美追求。
一、《歸園田居》塑造的樸素仙境
陶淵明作為田園詩的代表人物,對于自然田園風光的精湛描寫自不必言說,但其最可貴之處在于將莊玄思想運用于無形,在描寫他物時進入物我兩忘的狀態,完全投身于無分界之中,于詩句間表現最直接的感受,把直觀的他物表達出來,呈現出直觀之美,給人以坦蕩赤誠之感。朱光潛先生評價說:“淵明則全是自然本色,天衣無縫,到藝術極境而使人忘其為藝術。”[1]212
《歸園田居》其一是于樸素中見仙境的典范:“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2]40方宅有十余畝地,茅草屋有八九間。榆樹、柳樹連成片遮蔽了后屋檐,桃樹、李樹羅列于屋前。遠處的村舍清晰可見,屋頂上飄蕩著縷縷炊煙。深巷之中傳出幾聲狗吠,桑樹頂上有雞啼叫。整個田園村舍的人文景觀與自然之景以人的視覺感受直觀傳達,遠、近的調節符合觀景的視角,陶淵明都將其完整地描繪于詩句中。
《歸園田居》其三、其四、其五是對樸素仙境中具體景象之拓展。《歸園田居》其三:“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2]42這里寫道路狹窄,草木密布叢生,所以行走間衣服被夜間的露水打濕了。此句直接表現了作者所視之景象以及在此自然環境下自身的真實情況。類似的直觀表現還有《歸園田居》其四:“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2]42屋舍的水井和灶臺還存有遺跡,桑竹還留有枯桿殘枝,這里展現了破敗的屋舍景觀,給人以殘破落寞的畫面感。另有《歸園田居》其五:“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2]43太陽下山之后房屋變得昏暗,點燃荊薪替代明燭。昏暗的屋頭搖曳幾縷火光,呈現了一幅鄉夜人家圖。
以上諸句,不論是對自然景觀還是人文景觀的表現,都直接坦誠地展露出回歸山野后陶淵明的所見所聞,從回歸自然、隱居山林的行為可窺見陶淵明本人對于自然田園風光的喜愛。陶淵明不加修飾地將這些外物記錄下來,以強烈的畫面感直撲讀者,給人以天然無修飾之感。由此可見,作為田園詩代表作品的《歸園田居》,詩句表現的內容有一種純粹之美,詩作本身對他物的描繪也體現出了直觀之美。
二、《歸園田居》中自然散發的獨特魅力
在陶淵明眼中,自然是不斷變化的,變化的自然以其獨特的魅力讓人向往,所以他拋卻功名利祿、人生榮華投入不斷變化的自然懷抱,在其中遨游自在、暢享人生。張節末先生以“時序感”①來解讀陶淵明與自然,“把‘時序感種植到田園之中,超脫了政治、歷史。他與自然為鄰……既無須在詩中汲汲于抒情,也不必刻意表現自我,他與自然全然為一”[3]123。《歸園田居》作為陶淵明田園詩的代表作,典型地體現了自然的流動變化以及陶淵明因此形成的敏銳感官,更展露出他眼中變化的自然及借“時序感”看到的自然之魅力。
《歸園田居》其二、其三于四時流轉、氣候變化中呈現大自然的多變及時人的生活。《歸園田居》其二:“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2]41田中的桑麻日復一日地長高,詩人所耕種的土地面積也在愈漸增加。常常擔心霜雪突然降臨,把田中作物打得零落。此處,陶淵明通過逐漸長高的桑麻和不斷增加的土地面積,表現自然變化下農作物和耕種土地的改變,同時借自然災害的突降顯示大自然的變化莫測,可見自然的無情與無規律,從側面突出把握當下的珍貴。《歸園田居》其三:“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2]42清晨起來下地除雜草,夜色來臨披著月光扛著鋤頭歸家,展現了在自然流變中陶淵明順從變化,并進入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田園生活模式中。
陶淵明借《歸園田居》其四嘆“時序感”影響下自然所展現的魅力:“徘徊丘壟間,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借問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沒無復余。一世異朝市,此語真不虛。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2]42我在荒野墓地之間徘徊,隱約認出了以前的舊舍。屋舍的水井和灶臺還存有遺跡,桑竹還留有枯桿殘枝。向在這里砍柴的人打聽:這里以前的居民都去了哪里呢?砍柴的人對我說到:全部都去世了并且沒有后人。三十年就有如此巨大的變化,這句話真是一點也不假。人生好像虛幻變化,到頭來都是一場空。這里借重返故地的詩作內容展現了自然變化、時光流逝下的滄桑巨變與人的隨波逐流,但在這樣巨大的自然力之下,陶淵明仍甘愿回歸山林,滿足當下的生活,這便是自然之美。
“時序感”的加入,令《歸園田居》其五成為反思自然變化,彰顯當下可貴的代表:“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2]43從詩句中能看出陶淵明因為歡樂的短暫而抱怨夜晚太短,在不知不覺中已到天明。這是自然時光流逝帶給他的痛苦,正是在這樣的痛苦中更讓其體會到了生命的彌足珍貴,這也是自然的魅力之處。
《歸園田居》中,自然永恒變化,俯仰之間就有不同,它會給人以生命流逝的痛苦,亦或洞穿一切的高明,但正是在這樣的不加掩飾、直白表露中,毫無遮掩地展現出純粹之美,這也是自然最有魅力、最能征服人心之處,這是變化中外物賦予它的,同時也是它與眾不同的地方。而陶淵明借“時序感”看透了自然的強大魅力,并被其吸引,放下人世的一切投身其中,成為自然消長長河中的一粟,用自己的文字展現波瀾壯闊又平靜無波的自然,并以詩作之名透露自己眼中的自然之美。張節末先生對此也有精彩點評:“延續著古詩十九首作者群的邊緣化感受,而將游戲當下、目前調整為將‘時序感植入田園以獲取當下、目前的滿足感和穩定感,于是,陶氏在體認到自然之異己而外,更體認到自然之可親。”[3]111-112
三、與自然歸一的人性之美
《歸園田居》作為陶淵明田園詩的代表作,毋庸置疑他對自然田園的著墨之重,出彩之處在于陶淵明把自己投身于自然之中,物與己,難舍難分,甚至將“時序感”種植到田園中,為了更好地擺脫政治、歷史的煩憂,與自然為鄰,成為更純粹的自然人,加之《歸園田居》中詩句的真情流露,更可看出他超脫俗世、擁抱自然、回歸本真的人性之美。
《歸園田居》其一是陶淵明掙脫束縛、回歸自然的典型: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2]40
年輕的時候就沒有適應世俗社會的性格,天生就喜歡自然景物。錯誤地進入俗世塵網中,一去就是很多年。籠子里的鳥想念從前在樹林里的生活,池子里的魚懷念原來生活過的深潭。陶淵明認為俗世的一切都是羈絆,限制了他的自由,而大自然才是他本性中向往的地方,是真正能帶給他自由的歸處。正如張節末先生評價此詩:“他把仕途視為‘俗韻、‘塵網和‘樊籠,貶斥之,這一關乎個體生存前景的仕途又是整個世俗社會的縮影,而‘自然是與世俗社會相對的另一個世界。”[4]
《歸園田居》其二、其三、其四、其五描繪了陶淵明回歸田野后的農作生活,從中能看出陶淵明將自己看作田野中的一份子,親近自然事物,喜愛自然生活。
《歸園田居》其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時復墟里人,披草共來往。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2]41
《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2]42
《歸園田居》其四:
久去山澤游,浪莽林野娛。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徘徊丘壟間,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借問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沒無復余。一世異朝市,此語真不虛。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2]42
《歸園田居》其五:
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2]43
《歸園田居》其二寫陶淵明少了社交的煩惱、不與他人往來的生活更加寧靜,同農人的交談也只是單純的農事上的交流,煩憂的只是作物收成的問題。《歸園田居》其三寫陶淵明投身勞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真正的農夫生活。其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寫出了陶淵明對于目前歸隱山野的農耕生活非常滿足,這里真實地展現了自然人的魅力。《歸園田居》其四描繪的是時間流逝下自然的變化,同時也寫出了身處自然變化之下,陶淵明的無能為力,展現了實實在在的自然世界,以及在這樣的環境中陶淵明發出了“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的感嘆,真實表現了陶淵明面對滄桑變化的強大心理與思想魅力。《歸園田居》其五寫出了閑適的自然生活,勞作之后在山澗中洗去疲憊,喝著自家釀造的小酒,與鄰里分享雞肉。
以上詩句從不同角度展現了陶淵明愜意的田園生活,朱光潛先生對此評價道:“和淵明往來最密,相契最深的倒是鄉鄰中一些田夫野老……所以寧肯回到鄉間和這班比較天真的人們‘把酒話桑麻。”[1]200陶淵明不愿受俗世的枷鎖囚禁,厭惡官場的一切,對平淡的鄉野生活心向往之,于《歸園田居》組詩中表現了自己拋棄世俗生活,扎根自然后的真實寫照,完整地將自己回歸自然以及生活于田野中的心境表達了出來,更真實地反映了其本人對官場、名利的厭棄,對自然的喜愛,在無形中將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自然人形象塑造得愈加豐滿,展露出真實自然的人格魅力、飄逸灑脫的人性之美。
四、結語
直觀的美感、自然變化的美感、人性的美感是陶淵明田園詩代表作《歸園田居》所展現出來的,三者之間有穿插、有交互影響,如對自然變化的觀察如果沒有直觀純粹的表達,就很難讓人體會自然永恒變化之感的真實;如沒有直觀表現回歸田園的生活,那么平淡生活的美便很難體會;如沒有自然變化表現出來的自然魅力,就不會有受此吸引而愿意回歸自然的人,也就不會有飄逸灑脫的人性之美。因此,可以認為《歸園田居》組詩在結構和內容上表現出來的直觀、自然以及人性既在相互影響間進一步展現了陶淵明本人的人生態度以及卓越風姿,也更好地詮釋出此組詩作為田園詩的獨特魅力,并對后世許多田園詩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注釋:
①時序感是指中國古代詩歌體現的時間意識,詩人們通過對自然界四時變遷的最直接感受,來反觀自身生命的生長和消逝,是一種對時間推移的敏銳意識。
參考文獻:
[1]朱光潛.詩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
[2]陶淵明.陶淵明集[M].逯欽立,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
[3]張節末,李鵬飛.中古詩學史:境化與律化交織的詩歌運動[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4]張節末.禪宗美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177.
作者簡介:胡小雙,昆明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美學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