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舜妍 鄭浩 梁綺華


摘要:目的 探析在兒科細菌性感染診斷中,運用血常規聯合全血C反應蛋白檢驗效果。方法 隨機抽取本院2018年9月~2019年9月期間,兒科感染性疾病患兒及非感染性疾病患兒各31例作為研究對象,建立對照組與研究組,均采用血常規聯合全血C反應蛋白(CRP)實施檢驗,比較兩組患兒WBC與CRP指標、檢測陽性率。結果 在WBC與CRP指標比較中,研究組檢驗數據顯著高于對照組;在檢測陽性率比較中,研究組在細菌性感染檢測陽性率上明顯高于對照組,比較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取血常規聯合CRP實施患兒細菌性感染檢驗,可為疾病的診斷提供全面依據,有助于合理用藥并提升治療效果。
關鍵詞:兒科;血常規;全血C反應蛋白;細菌性感染診斷
【中圖分類號】R720.5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9026(2020)11-026-01
引言
受兒童自身免疫系統發育影響,成為細菌性感染類疾病的易感人群,細菌性感染作為兒科常見病。有研究顯示,采用血常規聯合CRP檢驗,可有效提升診斷精確度,為治療提供充實的依據[1]。鑒于此,本研究選取62例患兒為樣本,探討在兒科細菌性感染診斷中,運用血常規聯合CRP檢驗的效果,以提升細菌性感染疾病診斷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隨機抽取本院2018年9月~2019年9月期間,兒科感染性疾病患兒及非感染性疾病患兒各31例作為研究對象,建立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31例患兒。對照組患兒中男18例,女13例,年齡1~6歲,平均(3.3±1.8)歲,研究組患兒中男16例,女15例,年齡1~6歲,平均(3.4±1.7)歲。所有患兒增符合臨床診斷標準,排除患有其他先天疾病、傳染性疾病患兒樣本。
1.2 方法
患兒入院收治后,采取血常規+CRP聯合檢驗,患兒禁食12h后抽取血液樣本,取靜脈血2ml,使用抗凝管并加入EDTA進行均勻混合,并依據血液檢驗流程加以檢驗。檢驗中采用Sysmex800i、Sysmex2000全自動血球分析儀進行檢驗,重復檢驗兩次取平均值。
1.3 觀察指標
收集兩組患兒檢驗數據,觀察比較WBC及CRP數據指標;同時比較兩組檢測陽性率,其判定標準為CRP水平>3mg/L,WBC計數>12.0×109/L。
1.4 統計學方法
研究數據以SPSS 22.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 )表示,計數資料以率表示,分別行軼和檢驗與卡方檢驗。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WBC計數及CRP水平比較
經血常規及CRP聯合檢驗,研究組患兒檢驗結果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2.2 兩組患兒陽性檢出率比較
經檢驗,比較兩組患兒CRP檢測陽性率及WBC水平陽性率,其中,研究組在BRP陽性率檢測中為16.1%(5/31),血常規白細胞陽性率為61.2%(19/31);參照組在BRP陽性率檢測中為67.7%(21/31),血常規白細胞陽性率為83.8%(26/31)。研究組檢測陽性率高于對照組,P<0.05,具有可比性。
3 討論
細菌性感染性疾病屬于小兒常見病,其致病機理復雜且易發多發,如不加以精確診斷,勢必影響患兒的身心健康。為提升診斷的精度及避免抗菌類藥物的濫用,在臨床中應采取更為有效的檢驗方法,及時掌握患兒的感染情況。
CRP檢驗方法的應用,能夠依托其敏感指標判斷出患兒感染情況,同時通過與血常規檢驗方法的聯合使用,將為有效診斷提供有效參考依據,提升診斷的準確性[2]。本研究中通過對CRP患兒炎癥標志的判定,以及血常規的細胞計數的變化,有效掌握患兒的病理情況,通過細菌性感染與非細菌性感染間的差異性,實現對病情的精確診斷。在兩組患兒的WBC計數及CRP水平比較中,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5。而檢測陽性率比較中,同樣以研究組占優。因此兩種檢驗方法的聯合使用顯示出良好效果。
綜上所述,在兒科細菌性感染疾病的診斷中,應用CRP與血常規聯合檢驗方法,可有效提升診斷準確性,為提升醫療效果提供參考和保障,具有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李春芳.全血C-反應蛋白與血常規聯合檢測對兒童細菌感染性疾病的診斷價值[J].實用檢驗醫師雜志,2018,10(3):152-154.
[2]宋曉晶.血常規與全血C反應蛋白聯合檢驗在小兒細菌性感染性疾病診斷中的臨床價值[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24):135-136.
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 ?5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