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康 張建文



摘要:目的:分析2012-2017年東莞市手足口病流行趨勢、EV71病毒感染后患者臨床特征、疾病表現形式、逐年演變過程以及患者血清IL-6變化趨勢。方法:(1)回顧性整理2012-2017年我院收治的EV71病毒陽性患者,對流行病學、病毒分類、臨床特征等進行分類總結,列舉出主要臨床特征并以2年為一個時段進行統計。(2)每個時段隨機抽取80例EV71陽性患者,采集外周靜脈血血清,檢測IL-6平均濃度的變化。結果:(1)2012至2013年我院手足口病累計住院635人;2014至2015年460人;2016至2017年225人,患病人數呈現逐年減少趨勢。12-13年EV71和COXa16病毒檢出率分別為32.3%、13.5%;14-15年兩種病毒檢出率分別為27.8%、12.6%;16-17年兩種病毒檢出率分別為20.0%、13.3%,EV71病毒感染仍占手足口病患者的大多數,但檢出率呈現逐年下降趨勢。(2)手足口病有明顯的季節性,每年的4、5月份以及8、9、10月份均出現兩個流行高峰。兩個高峰期住院人數占全年住院人數的3/4。(3)EV71感染患兒以發熱、皮疹為主要臨床特點;EV71感染患兒發熱的天數逐漸縮短,發熱患兒人數逐漸下降。驚跳、出冷汗、嘔吐、高血糖等特征與重癥患兒密切相關,隨著年份推移,上述癥狀的發生率逐年下降。使用呼吸機人數、腦炎患病人數也逐年下降。(4)該病毒感染所致手足口病發生率逐年下降,皰疹性咽峽炎以及單一發熱、上感、肺炎等疾病的發生率逐年升高,病毒感染后疾病表現形式逐漸多樣化。(5)EV71感染患兒血清IL-6濃度逐年降低。每兩個時間段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2012-2017年,東莞市手足口病發病率呈現逐年下降趨勢;并且EV71病毒感染率也有下降;重癥、危重癥患兒、腦炎患兒、嚴重肺部損害患兒的人數逐年減少,但病毒感染后疾病表現形式更加多樣化。因廣東省自身氣候特點,每年手足口病仍呈現季節分布。
關鍵詞:手足口病,EV71病毒;臨床特征;IL-6
【中圖分類號】R181.3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9026(2020)11-206-03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一種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傳染病,因其在2008年后在全國范圍內爆發流行,成為近些年我國兒童傳染性疾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重型或危重型多由EV71、COXa16感染引起[1],其中EV71病毒感染占大多數。EV71病毒是人腸道病毒的一種,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腦炎等,病死率高[2]。我國每年手足口病流行有一定的季節性及區域聚集特點。廣東省因其氣候原因成為手足口病高發省份,東莞市因人口密集性大、流動性大等原因,每年手足口病的發病率居全國地級市前列。為了解東莞市手足口病的病原學及流行特征,本研究對東莞市人們醫院手足口住院專區2012 年至2017年收治的手足口病患者的臨床數據進行了分析。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我院為東莞市重點收治該病的指定醫院并設立了手足口專區,收集我院手足口病專區2012年至2017年收治的手足口病病例,以每2年劃分為一個時間段劃分為3個時間段,對流行季節、患病人數、病原學方面、EV71感染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對EV71病毒陽性患者,各組性別、年齡、身高、體重比較無顯著性差別(P > 0.05)。
診斷、治愈標準參照2010年版《手足口病診療指南》[3],病原學檢測根據大便EV71病毒/柯薩奇病毒DNA檢測陽性確診;腦炎診斷標準參照《兒科學第八版》或者腦脊液分離出EV71病毒即可確診;高血壓標準參照《中國青少年血壓參照標準》:大于3次測量收縮壓或舒張壓大于同性別、年齡和身高的兒童青少年血壓的第95百分位數。排除飲食等致血糖升高因素,我們選取血糖>8.3mmol/L為血糖升高。
1.2 方法
血壓、血糖監測至少為患病期3次以上不同時間的數值;病原學檢測標本為患病期患兒肛試子的病毒DNA檢測。血清學檢測:抽采患者外周靜脈血2-3ml,置于EDTA抗凝管中,離心后取上清液置-70℃冰箱保存,檢測IL-6采用雙抗體夾心ELISA法,進口試劑盒由德國RayBio公司提供。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20.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分組資料中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為0.05。
2 結果
2.1 發病概況及病毒檢出情況 ?2012至2013年我院手足口病累計住院635人;2014至2015年累計住院460人;2016至2017年累計住院225人,住院人數呈現逐年減少趨勢。12-13年EV71、COXa16、兩種病毒合并感染檢出率分別為32.3%、13.5%、3.6%;14-15年EV71及COXa16病毒檢出率分別為27.8%、12.6%、3.5%;16-17年EV71病毒及COXa16病毒檢出率分別為20.0%、13.3%、5.3%,EV71病毒感染者仍占住院患者的大多數,但檢出率呈現逐年下降趨勢(表1)。
2.2 流行病學特征 ?手足口病有明顯的季節性,每年的4、5月份以及8、9、10月份均出現兩個流行高峰。以12-13年為例,4、5月份住院患兒188余人,8、9、10月住院患者260,兩個高峰期住院人數占全年住院人數的3/4,其余年份占比大體相同(圖1)。
2.3 EV71病毒陽性手足口病臨床特征變化 ?選取每一時期EV71病毒陽性的手足口病患者,對其主要體征進行分析:EV71感染患兒仍以發熱、皮疹為主要臨床特點:3個年度分組皮疹出現人數(發生率)分別為91.7%、95.3%、86.7%,皮疹發生率隨年度改變無顯著變化;發熱>3天人數(發生率)分別為80.5%、53.1%、33.3%,顯示隨著年度增加,EV71感染患兒發熱的時間逐漸縮短,發熱患兒人數逐漸下降。驚跳、出冷汗、嘔吐、高血糖每年發生率雖然不高,上述癥狀的發生率也呈現逐年下降變化趨勢。其中與危重癥相關的使用呼吸機人數、腦炎患病人數也呈現逐年下降(表2)。
2.4 EV71病毒陽性相關疾病,12至13年,EV71病毒陽性相關疾病發生率最高的分別為手足口病(67.7%)、皰疹性咽峽炎(19.1%)、單一發熱>3天(7.3);14至15年,EV71病毒陽性相關疾病發生率最高的分別為手足口病(51.2%)、皰疹性咽峽炎(22.7%)、單一發熱>3天(9.3);16至17年,EV71病毒陽性相關疾病發生率最高的分別為皰疹性咽峽炎(37.0%)、手足口病(30.8%)、單一發熱>3天(11.5%),隨著年份推移,該病毒感染所致手足口病發生率逐年下降,皰疹性咽峽炎以及單一發熱、上感、肺炎等疾病的發生率逐年升高,病毒感染后疾病表現形式逐漸多樣化(表3)。
2.5 血清IL-6變化 ?12-13年80例EV71陽性患兒血清IL-6平均濃度為;14-15年80例EV71陽性患兒血清IL-6平均濃度為;16-17年80例EV71陽性患兒血清IL-6平均濃度為。總體上患兒血清濃度逐年降低。每兩個時間段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表4)。
3 討論
東莞市是廣東省外來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外來人口約占總人口的三分之二,人口密度大、流行性強,外來兒童周圍環境衛生狀況欠佳,使得東莞市自2008年手足口病流行以來,每年發病人數在全國范圍處于前列。鑒于每年流行期間住院患者人數較多,東莞市在多年前已劃定了全市收治該病的定點醫院,我院為主要的定點醫院之一,并設立手足口病專區。通過對近些年來數據分析顯示,手足口病成為每年患病人數最多的小兒傳染病,每年流行有明顯的季節性分布。從全國范圍來看,春夏季為高發季節[4-5],4-6月為發病高峰。而東莞市每年有兩個流行高峰期,4、5月份為第一個流行高峰期,與全國情況大致相同,8-10月份為第二個流行高峰期。我們分析致手足口的病毒喜好濕熱環境,而廣東省每年春秋季節為陰雨季,導致病毒容易繁殖傳播。研究發現多種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而腸道病毒EV71感染是引起重癥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體。由EV71引起的傳染病,簡稱為EV71,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皰疹,個別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并發癥。其中以手足口癥及泡疹性咽峽炎最為常見。自2008年疫情在我國多個省市爆發以來,之后每年均有散發或流行。本資料顯示:12-13年EV71病毒檢出率分別為32.3%;14-15年EV71病毒檢出率分別為27.8%;16-17年EV71病毒檢出率20.0%,EV71病毒感染仍占住院患者的大多數,但檢出率逐年下降。尤其目前針對該病毒的疫苗已問世[6],未來其對嬰幼兒的影響將越來越小。
在世界各地EV71流行感染中,EV71感染引起的主要臨床表現、重癥病人各種并發癥的發生率、 死亡率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既往文獻描述EV71感染的重癥患兒往往都經歷了≥3天的發熱,體溫>38.5℃的反復高熱,具有嗜睡和肌陣攣的癥狀,出現以嗜中性粒細胞為主的白細胞增多和高血糖,肢體抖動,易驚,呼吸、心率、血壓等改變。發熱和皮疹是手足口病最主要的兩大癥狀。 通過我們多年來總結,EV71感染的主要臨床特征為發熱與皮疹,與其他文獻描述一致,與病情嚴重性有關的主要特征包括高熱>3天、高血壓、高血糖、驚跳、出冷汗、嘔吐等。最嚴重的并發癥為顱內感染與神經源性肺水腫、肺出血,該類患兒需要呼吸機支持治療。本資料顯示,EV71病毒感染皮疹出現率近年來無明顯改變,約三分之二以上患兒出現皮疹,包括口腔皰疹、手足皮疹,可單一或共同出現,成為診斷該病的最主要臨床特征。自2012年以來,EV71病毒感染后發熱天數逐漸減少,高血壓、高血糖的患兒比例下降,出現驚跳、出冷汗、嘔吐、腦炎的患兒比例下降,均提示該病毒引起重癥患兒數量逐漸減少,病毒致病力下降。EV71病毒陽性相關疾病,12至13年,EV71病毒陽性相關疾病發生率最高的分別為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單一發熱>3天;16至17年,EV71病毒陽性相關疾病發生率最高的分別為皰疹性咽峽炎、手足口病、單一發熱>3天,由此可見,手足口病已不是EV71感染后最常見疾病,該病毒感染所致皰疹性咽峽炎、單純發熱該患者越來越多,而最近兩年病毒感染后各約有10%患者以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為主要表現形式,提示病毒感染后疾病表現形式逐漸多樣化。
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7-8]在EV71病毒導致的機體損害是由多種細胞因子共同參與的結果。IL-6是一種多效性的細胞因子,具有調節機體免疫應答、急性期反應及機體造血等多種功能,并在機體的抗感染免疫反應中起重要作用。通常情況下正常人血清中含有微量IL-6,在炎癥、感染和某些腫瘤等情況下血清中IL-6的含量會有不同程度上升。在病理情況下,IL-6可使炎癥反應放大和持續,對機體產生損傷,造成組織損害及加重病情發展,我們既往的研究顯示[9],EV71病毒感染患兒血清多種細胞因子水平升高,并且與疾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本資料顯示近些年EV71陽性患兒血清IL-6濃度逐漸降低,也可認為是病毒致病能力逐漸下降。
EV71病毒的致病性雖然逐年減輕,但不可否認,該病毒在未來仍存在一定的影響,病毒的傳染性仍很強,目前仍是兒童常見傳染病之一。因此該病的防控仍不能放松,患兒一旦出現上述臨床疾病,應當將及早行EV71病毒檢測,可為臨床診斷以及制定預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 Chatproedprai S,Theanb00nlers A,Korkong S,et a1. Clincal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 ?hand-foot-and-mouth disease in Thailand,2008—2009[J].Jpn Jin infect Dis,20l0,63(4):229-233
[2] Chou AH,liu CC,Chang JY,et al. Formalin-Inactivated EV71 Vaccine Candidate Induced Cross-Neutralizing Antibody against Subgenotypes B1,B4,B5 and C4A in Adult Volunteers[J]. Plosone,2013,8(11):e79783.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J].國際呼吸雜志,2010,30(24):1473-1475.
[4] Yang F,Ren L,Xiong Z,Enterovirus 71 Outbreak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2008 [J].J clin Microbiol,2009,47(7):2351-2352.
[5] Tan x,Huang x,zhu S,et al.The persistent circulation of enterovirus 71 in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causing emerging nationwide epidemics since 2008[J]. PLos One,2011,6(9): e25662.
[6] Chen Y,Li C,He D,ET AL.Antigenic analysis of divergent genotypes human enterovirus 71 viruses by a panel of neutralizing monoclonal antibodies:Current genotyping of EV71 does not reflect their antigenicity[J]. Vaccine,2013,31(2):425-430
[7] Vorre MM,Abdulla J.Diagnostic accuracy and radiation dose of CT coronary angiography in atrial fibrill ation: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Radiology,2013,267(2):376-386.,
[8] Epidemiology,pathogenesis,and control of enterovirus 71[J].Lancet Infecl Dis,2010,10(11):778-790.
[9] 柴鳴榮,邸曉華,袁海超,等.腸道病毒71型感染重癥患兒血漿內皮素-1及TNF-α水平的研究,新醫學雜志,2014,45(12):828-831.
基金項目:東莞市科技計劃重點項目,編號2011105102009
作者簡介:郭德康 男 大學本科,副主任醫師,畢業于廣東醫科大學,從事兒科工作20年,熟悉兒科常見病的診治,對兒科急危重病的搶救有豐富的經驗,擅長兒科消化道及呼吸道疾病的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