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雨露
“新發展格局下的金融發展可著眼于四個層次:一是通過金融科技引領,推動金融體系集成創新。二是立足新發展理念和新發展格局的循環路徑和戰略基點,著力提升金融服務能力。三是深化金融業高水平開放,同時注意防控系統性風險。四是結合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優化金融改革開放布局。”
——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在2020年第19—20期《中國金融》雜志刊發的《“雙循環”新發展格局與金融改革發展》的文章中表示,要把國際金融資源有效地用于推動國內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為新發展格局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提供高水平的金融支持。

陸磊
“對標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金融市場發展仍面臨一些挑戰。對此,一要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積極融入和擁抱世界金融體系;二要建設以人民幣金融資產為核心資產的國際金融中心,促進中國和全球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三要穩步審慎推進利率和匯率的市場化改革,完善貨幣調控政策體系;四要建立與更高水平開放相適應的金融監管體系。”
——9月26日,外匯局副局長陸磊在全球財富管理論壇上海峰會上表示,面向全球的高水平金融市場開放是統籌推進改革和防風險的關鍵,只有通過金融市場開放,制度變革和機構能力提升才能成為可能。

朱民
“當前國際經濟金融環境存在較大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對此,我們要做好風險防控準備。一方面,要采取合理的宏觀審慎監管政策,在現有宏觀審慎政策框架下逐步完善資本流動監管規則,提升跨境資本流動管理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要加強微觀市場監管,防止跨境資本異常流動,特別是投機性資本流動可能給中國金融市場帶來的沖擊。”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在近期接受人民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全球資本跨境流動的規模和速度都超過以往,這不僅會帶來主要貨幣匯率的持續波動,也會加劇全球金融市場的波動。

李揚
“要推動我國經濟順利實現結構轉型,不斷邁向高質量發展,必須堅定不移地深化金融業改革開放。一方面,要深化金融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機構、市場和產品三個層面發力,持續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另一方面,要繼續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在近期接受人民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金融在資源配置過程中具有關鍵引領作用。加快金融業市場化改革、提升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正是在促進發展格局的轉型和優化。

易綱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就要求貨幣政策與高質量發展相適應,完善跨周期設計和調節,更加注重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量和效益,促進經濟金融良性循環,提升經濟的全要素生產率。與此同時,我們需要根據經濟金融形勢變化,科學把握貨幣政策力度,既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促進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又堅決不搞‘大水漫灌’,將經濟保持在潛在產出附近,減少經濟波動。”
——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2020年第19—20期《中國金融》雜志刊發的《金融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文章中指出,貨幣政策與每一個家庭、每一家企業息息相關,關乎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貨幣政策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做到這一點,最重要的就是守護好老百姓手里的錢袋子,不讓老百姓手中的票子“毛”了,不值錢了;要讓廣大人民群眾都能分享國家經濟發展的好處,收入穩步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