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蘊嶺

張蘊嶺
2020年,我的“新時代相處之道”專文,以中美關系作為開篇。文中,我引用了兩個人的名句,一是基辛格說的,中美關系再也回不到過去了,二是鄧小平說的,中美關系好也好不到哪兒去,壞也壞不到哪兒去。我在分析兩國關系中的諸多問題后提出,中美關系還是需要回到對話、協商、交流的軌道上來。朋友說我,在此情況下,引用鄧先生的話不妥,因為中美關系不是好不到哪里去的問題,根本就是好不了,而且會壞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我說,“風物長宜放眼量”,對中美關系還是要有些耐心。
2020年是多事之年,中美關系一路走來非常艱難,險象叢生,令人揪心。年初,圍繞貿易爭端,雙方還可以談,后來不談了,特朗普政府對中國的制裁、限制、封堵不斷加碼,還挑起意識形態之戰;不僅自己干,還到處拉別的國家站隊,力圖組成圍堵中國、敵視中國的新聯盟。特別是,特朗普政府甚至觸動兩國關系最為敏感、最具風險的臺灣問題,幾乎沖破底線。還有,疫情在美國蔓延,本來是自身治理缺失,卻嫁禍于中國,如此等等。特朗普作為總統,我行我素,完全不顧外交關系的基本準則,導致中美關系陷入自建交以來的最低谷。在此情況下,有關中美陷入“新冷戰”“中美必有一戰”的言論充斥媒體。
美國折騰一年,確實使中國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但美國也并沒有撈到好處。目前,美國大選基本塵埃落定,特朗普輸了,拜登贏了。習近平主席在11月25日給拜登的賀電中說:“中美關系健康穩定發展,不僅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是國際社會的共同期待,希望雙方秉持不沖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精神,聚焦合作,管控分歧。” 我們有理由相信,中美關系不會再沿著大滑坡繼續跌落下去。
中美的戰略競爭是一個現實,拜登政府或許會把與中國的競爭看得更重,但可能會采取接觸、協商、談判的方式,而不是單邊主義的蠻干,在地區事務、國際事務上,可能會愿意尋求共同合作的機會。只要可以談,只要有合作的意愿,就可以讓中美關系“壞也壞不到哪兒去”。中美關系偏離軌道有些遠了,把中美關系拉回到正軌,應該如何做呢?這當然需要雙方的努力,但由于諸多問題都是美方采取單邊主義政策引起的,因此,美國新政府應該更主動采取行動,糾正特朗普政府的一些錯誤做法。
中美關系進入了一個戰略競爭期,戰略競爭具有綜合性、長期性,不僅是雙邊,也涉及地區和全球。它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一是力量與權勢競爭,具有戰略對手和對抗性的特征。二是科技領銜競爭,主要是競爭高科技的領先性和規則制定權。鑒于中國具備了在一些領域超越美國的潛力和能力,美國利用現實的優勢,會極力阻止中國超越。三是政治競爭,亦可稱為制度之爭,或者意識形態之爭。
在今后一個時期,不管美國誰當政,把中國作為戰略競爭對手的定位不會變,盡管在操作方式上可能會有不同。但也應看到,中美利益交織,在當今世界的重要事務上,完全排除中國對美國不利,也難以做成。因此,無論是在雙邊,還是在地區和全球范圍,在諸多重大問題上,中美都存在溝通、對話、協商與合作的需要和空間。特朗普政府單邊和任性的行為已經證明,對中國搞貿易懲罰、高技術封堵,同樣會傷及美國的利益。美國公司,特別是大公司,不愿意與中國脫鉤。其他國家,愿意跟著美國與中國對抗的,也為數不多。因此,構建中美對話與合作關系并非一廂情愿,有著雙邊、地區和世界的支持基礎。
另外,雖然美國把中國作為戰略競爭對手看似是兩黨的基本共識,但拜登當政后,美國政府的做法還是可能與特朗普政府不同。新人、新政府轉個彎,也在情理之中,且做起來并不太難,因為,美國國內支持對話、協商與合作的力量也不弱。有人說,美國新政府的當務之急是內政,可能短時間內顧不上處理與中國的關系,但中美利益交織甚深,與諸多國內問題黏連,很難擱置起來。
中美把握大局,創造性應對分歧,維護競爭與合作的平衡,避免大沖突,特別是避免生戰,是歷史的責任,也是歷史的機會。做好了,不僅有助于應對大變局的挑戰,而且有助于共創一個更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