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晨陽
前幾年《世界知識》雜志社曾經向作者和讀者征文,寫寫自己與《世界知識》的點點滴滴,當時我想自己與《世界知識》的緣分還長著呢,不著急寫,等以后再說。不過今年11月因為方方面面的原因,確實動了封筆的念頭。雖然最近決定再寫下去,但還是想借此機會對自己跟《世界知識》的合作進行一下盤點,為明年繼續撰寫專欄文章提供動力。
這幾天我通過中國知網進行了檢索,發現自己在《世界知識》發表的第一篇文章是2005年12月1日,題目是《緬甸“遷都”揭秘》,已經記不清是投稿還是約稿(是約稿——編者注)。從那時起到現在的整整15年間,我總共在《世界知識》發表了104篇文章(其中有兩篇是我用筆名發表的),絕大多數是我個人獨著,只有極少部分是與同事或學生合作完成的。從數量來看,這些文章占到了我公開發表文章的將近一半。從內容來看,討論最多的是緬甸,其次是東南亞的其他國家和東盟,再次是中國如何經略與周邊的關系,最后是關于國別與區域研究理論、方法的思考。現在回過來翻看這些文章,絕大多數還是有價值的,并未過時。正因為如此,我準備把涉及緬甸的文章編入我即將出版的一本書,書名暫定為《轉型中的緬甸:一個中國學者的觀察》;其他方面的文章將收入另外一本書,書名叫《探究真實的東南亞》。
我在《世界知識》發表文章的15年可以分為兩個時期,第一階段是從2005年到2013年,大約八年;第二階段是從2014年初到現在,正好七年。第一階段的文章大部分是約稿,只有個別文章是有感而發,因而數量不多,只有22篇。從2014年初開始,我開始撰寫專欄文章。做這個專欄的最初設想是為我自己以及云南大學的其他同事打造一個發表國際時事評論文章的平臺,但是運行一段時間后,絕大部分文章還是由我自己完成。因為專欄文章字數有限,而且要求觀點鮮明,盡管很多同事愿意配合,但拿出來的文章往往不符合專欄的要求。最近兩年其他工作日漸增多,看書的時間減少,明顯感到撰寫專欄文章的壓力增大,最主要的是覺得腦子里可寫的內容不多了,由此可見學習的重要性。除了專欄文章,其間還應《世界知識》邀請,做過兩期封面話題,此外,我也參與過其他封面話題文章的撰寫。
回顧這15年的寫稿生涯,酸甜苦辣都有,但對我和我的同事而言,收獲很大。首先是讓更多的人了解到云南大學的緬甸研究和東南亞研究正在逐步發展。很多人都是通過閱讀我們在《世界知識》發表的文章,才知道云南大學有東南亞研究所和緬甸研究院這樣的研究機構。其次,讓正確的信息和觀點得以在知識界傳播。東南亞尤其是其中的緬甸雖然離我們很近,但是國人其實并不真正了解我們的鄰國,甚至存在很多偏見和謬誤。《世界知識》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傳播正見的機會,尤其是《世界知識》的文章短小,可讀性強,可能更容易被讀者所接受。也許不能指望幾篇文章就可以改變大眾的看法,但日積月累,正面的影響一定會逐漸擴大。第三,提高了我自己的分析和寫作的能力。在過去的七年里,我對緬甸、東南亞其他國家以及東盟研究中的一些重要問題進行了初步的梳理,提出了自己有一定獨創性的見解。另外,對于多數學者而言,寫長文章不難,但要寫好短文章卻不易,所以常年堅持撰寫《世界知識》專欄文章對我的鍛煉是很大的。為了讓編輯易于修改,我一般提供2000字左右的初稿,個別文章會更長一點,那是為自己留存的,便于日后編入文集出版。
雖然我自己常年為《世界知識》寫稿,但是我不太提倡博士研究生參與進來。一是學生們的文風還不穩固,擔心學生們以后的行文缺乏學術性;二是學術評價的制約問題。雖然目前中央要求“破五唯”,構建科學的評價體系,但是真正完全得到貫徹落實,還需要一個過程。
總結了過去,未來還要繼續。在接下來的一年里,我將圍繞緬甸問題、東盟研究以及中國與周邊關系撰寫評論文章。但愿自己拖稿的現象少一點,提交的文章質量有保障,讀者能有更多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