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心瑤
書法之所以成為中華民族的國粹,被世界認同,原因之一是它在“育人”的性質上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書法的載體雖然簡單、平常,一支筆、一泓墨、一張紙,可它承載的歷史文化內涵卻是十分沉重、豐富的。在傳統文化中,書法不光是寫字,它還要求人“寫心”“寫志”,正如古人所謂“字如其志,如其學,如其人”。
書法教育對端正學生的行為習慣,培養思想道德具有重要意義。《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要求“學生應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正確的寫字姿勢,并有一定的書寫速度,把字寫正確、整潔、有美感”。這就要求教師培養學生認真的做事習慣,規規矩矩寫字,“立字立人,正學正行”。學生練一手好字,能養成細心的好習慣,能培養耐心和堅韌不拔的毅力,也能促進學生養成優良的品質。
書法教學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書法課不像美術課那樣有著豐富的色彩和圖案吸引學生,也沒有音樂課那樣優美的旋律和激昂的樂曲陶冶學生。書法具有抽象、枯燥等特點,較難引起學生的興趣。加上有一部分低年級學生沒有接觸過毛筆,故而在使用毛筆以及掌握運筆方法上存在著較大的難度。教師要想在書法課中取得滿意的教學成果,讓學生做到“我要學,我愛學”,并非易事。
集字臨帖原本是一個很好的方法,能讓學生邊學習邊創作。但若教師總是讓學生臨摹相同的幾個字,學生會感到單調乏味,產生抵觸情緒,且他們一出手便是這幅“嫻熟老練”的作品,其他的字寫得并不好,這會對學生的學書成長不利。
有的教師在書法教學中取得一些成績之后,就躺在功勞簿上,不再深入鉆研,對于一些成功的經驗,不注意及時總結;對于一些失敗的地方,不能及時分析原因,吸取教訓,及時改正。若書法教師的教學手段陳舊,不愿接受前沿的理論和觀念,陶醉于良好的自我感覺之中,“只見大樹,不見森林”,這樣必然會導致一些已經取得一定成績的學生,因受這些教師的影響,故步自封,難于進取。
教師在導入新課時,應創設使學生情緒愉悅、精神振奮的快樂氛圍,激發其對認識對象的渴求心態。另外,在導入新課時,教師還要注意自身的語言,要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不僅要善于說理,還要有意趣。這要求教師不但要有淵博的專業知識,還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體化,以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在教學中導入的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據不同的課文內容,采用各種形式的手段來誘發學生的興趣。如講文字發展史中的傳說“倉頡造字”時,教師出示倉頡長著四只眼睛的圖像,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很容易就會記住這個怪模怪樣的老人和文字產生的美麗傳說;講到結繩記事,教師用實物來演示人類祖先的行為,并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加深記憶;講到甲骨文時教師出示圖片,學生看到圖上的龜甲、獸骨和有趣的象形文字時,好奇心會大增,教師此時應加以誘導,提升學生對文字產生的興趣,從而為后續書法教育奠定基礎。
用兒歌的方式,增強學生記憶效果也很好。以顏體字的“橫、豎、撇”為例,即“寫橫畫,落筆輕,行筆暢,收筆回;寫豎畫,起筆重,行筆暢,收筆回;寫撇畫,起筆重,行筆暢,收筆提”。新鮮有趣,讓學生邊背誦邊練習,能較好地掌握書寫節奏和動感。
有時學生在上課時因枯燥的線條練習而失去興趣,注意力分散,出現打瞌睡、說話、做小動作等情況,教師可利用講故事來使學生得到休息,再集中精力學習。如給他們講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的蘊藉古雅;講顏真卿創一派書體,壯烈殉身的故事;講岳飛為收復失地,寫“還我河山”的大義凜然和“精忠報國”的赤子之心……通過講故事,既提高了學生書法學習的興趣,又讓他們受到了思想的熏陶。
好奇是兒童的心理特點之一,恰當利用兒童的心理特點活躍課堂氣氛,是誘發學生產生興趣的基礎。書法教學應避免空頭說教,多從直觀教學入手,充分利用和創設各種條件,引導學生通過對實物、插圖、模型等直觀教具的觀察,掌握字形結構的基本特征,變單純的說教為具體演示,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筆者在教學顏體“捺畫”的運筆技巧時,可首先在多媒體上出示水蛇的圖形(見下頁圖1),問學生像什么筆畫,同學會爭先恐后地回答像捺畫。學生的興趣很快就被激發出來。筆者再借助圖形告訴學生“捺”的概念、“一波三折”的含義等知識,即:逆鋒入筆輕,行筆由輕漸重至捺腳處頓筆蓄勢后折鋒再向右出鋒。并為他們講解比較平捺和一般捺的不同。
書法教學中,對于首次出現的和本身具有一定難度的生字,教師應注意方法,詳細講解,做好示范,筆畫的起承轉合,部件的相互牽連等都應有所涉及,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教師和教材的示范作用,讓學生有意識地按照要求認真寫,用心寫,提高每一次書寫練習的效率。
由于低年級學生認字不多,所以在理解字形和間架結構上有一定難度,在教學中不應該就字論字,可采用“拆字分解”的方法,針對基本部首、筆畫加以講解,讓學生學會用藝術的眼光來欣賞書法,把握書法作品中的美感和平衡感。并在教學中采用“講授技法—毛筆板書—示范學生練習—當堂點評—批改作業”的方式,讓學生盡可能多的掌握間架結構的分析方法。如教學“暗”字,筆者先在4 張卡片上分別寫上瘦長的“日”和“立”,扁矮的“日”和“立”,讓學生觀察寫“暗”字怎樣搭配才好看。學生經過兩三次不同的搭配,對比發現,左邊用瘦長的“日”,右邊用扁矮的“立”和“日”,結合起來的字形最美。教學“州”字,筆者把撇、豎、豎鉤和點寫在卡片上,讓學生自行搭配組合,最終得出左撇右豎的字應該撇短豎長的結論。通過這種拆解筆畫字形,講解規律的方法,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了獨體字作為偏旁的漢字,根據位置關系,或大或小,或長或短,靈活變化的組合字形結構。相反,教學方法如果死板單一,就字論字,課堂上是死氣沉沉的氛圍,就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宜少不宜多指的是學生在每節課上(包括每天)練字的數量。學生在練字過程中都希望自己快速地把字寫好,把字帖上所有的字全部學到手。在教學中,筆者經常發現部分學生在上書法課時,不是用心地練寫每一個字,而是從頭到尾把字帖上的范字抄一遍,結果不是在練書法,而是在抄字。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求成心切與缺乏耐心,最終必然是學無所成。俗話說“貪多務得”,求成的熱情可以鼓勵,但成功的后面往往是艱苦的練習、認真的觀察和細致的分析。練書法也應該做到眼到、心到、手到。眼到即認真閱讀、觀察,從結構上把握字形特征;心到即認真思考,注意同類字的結構處理。古人云:“初作字,不必多費楮墨。取古拓善本細玩而熟觀之,既復,背帖而索之。學而思,思而學……再學再思,再思再校,始得其二三,既得其四五,自此縱書,以擴其量。”(引自宋曹《書法約言》)古人強調在認真閱讀記憶、比較分析的基礎上反復臨摹字帖;手到的關鍵不在于每天習字量多少,而應注意練字時,力求筆意與原帖相近,通過理解,加深記憶,發現錯誤,然后改正,從而達到掌握書寫技巧的目的。
古人云:“習古人書,必先專精一家,至于信手觸筆,無所不似。”學習書法應踏踏實實,下苦功夫學好一種書體,做到筆筆有由來。宋朝有一位叫唐詢的書法家,其習書經歷也告訴我們“泛濫百書,不若專精一體”的道理。唐詢自小喜歡書法,他家人好不容易給他尋到了唐代歐陽詢的幾行真跡,于是他日夜苦練,不分寒暑,幾年后把那幾行字寫得惟妙惟肖,幾可亂真,被時人喻為“本朝的歐陽詢”,但他并不以此滿足,繼續精思苦練,不僅掌握了歐體字的形體結構,而且把握了歐體字的筆勢、筆意,終于由只能寫幾行歐字而成為一名歐體書家。學習書法,專精一體,才能入其門徑。若要在書法上取得成就,則應千錘百煉,幾十年如一日,不懈努力。
書法教學應逐步從“量”的練習轉移到“質”的強化上,有的教師在指導書法訓練中求大務廣,過分強調“量”的積累,練寫一個字少則十遍,多則幾十遍,甚至將遍數的增加當作杜絕錯別字的手段。學生為了完成作業而求快,哪里還顧得上姿勢端正,書寫認真呢?所以書法教學應逐步從“量”的訓練中解放出來,次數不在多,而在乎“寫”的規矩,“寫”的法度,“字”的正確美觀。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在求“質”的強化中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筆者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利用每天中午40 分鐘書法寫字課時間,盡量讓學生多多練習。筆者先用5~10 分鐘時間講解、示范、指導和學生自己讀帖,給學生30 分鐘練習書寫比較時間,逐步深入,積少成多。
書法是在苦練與領悟的相互作用下,才能取得長足進步的。傳說,晉代王羲之的夫人在教孩子王獻之習字的時候曾發出過這樣的感慨:“我兒用盡三缸水,唯有一點像羲之。”這道出了幾千年來學書的艱辛。只有勤學苦練,才能“功到自然成”。當然,一味苦練,不講究方法,事倍功半,而在好的學習方法的指導下,則事半功倍。因此,教師既要指導學生勤學苦練,打下扎實的基礎,又要讓其掌握書寫規律,結字技巧,布勢原則等基本方法。
在書法教學中,教師要嚴格地把評價作為激發學生書法興趣的一個有效措施。學生練習中有什么優點或不足,可以通過“評價”來分析,鞏固優點,改正不足。評價可由教師來評,也可由學生來評,或師生共同評價。可分析單字的筆畫結構,也可分析成篇的章法布局等。評價時要多表揚少批評,以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當學生聽到教師、同學對自己的贊揚時,個個都會神采奕奕,自信大增。除了語言上的鼓勵,在課堂上,教師還可以采用上臺展示、投影出示、互相推薦等方式展示學生作品,在教室內外,不定期的學生作品展,專題書法作品征集比賽等方式也是大家喜聞樂見的,有時還可以采用發毛筆、贈印章等激勵手段。久而久之,學生不斷地獲得書法的成功經驗,樹立了寫好書法的自信心。
習近平總書記說:“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眾所周知,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書法的目的是什么?很多人會說,是教學生如何把字寫好,創造出有藝術價值的作品,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恰當地傳播傳統書法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和豐富的人文精神,恢復社會整體在各種觀念沖擊下,民族精神與文化自信的缺失,引導學生的認真細心,提高素質,從而達到人格升華,這才是我們每位教育工作者的社會責任和時代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