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鵬飛


摘要: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國際軍工市場結構演變出較為清晰的發展趨勢。首先是供給主體的有限性,國際軍工市場上只有少數強國能夠提供各類軍工產品。其次,軍工市場壟斷現象突出。主要表現在技術和資本的壟斷。最后,軍工產品銷售受政治因素的影響使得軍工產品銷售具有定向選擇性。在這樣的國際市場結構下,中國軍工產品要想更深層次融入國際軍工市場,需要深入研究軍工市場特殊供給規律,搶占先機,并不斷通過技術突破提升中國綜合防務能力。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international military industry market structure has evolved a clearer development trend. The first is the limitation of the supply body. Only a few powerful countries in the international military industry market can provide various types of military products. Second, the monopoly phenomenon in the military industry is prominent.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monopoly of technology and capital. Finally, the sales of military products are affected by political factors, which makes the sales of military products directional and selective. Under such an international market structure, if China's military products are to be more deeply integrated into the international military industry market, it is necessary to thoroughly study the special supply laws of the military market, seize the opportunities,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 China's comprehensive defense capabilities through technological breakthroughs.
關鍵詞:軍工市場;國際政治;產業結構;防務安全
Key words: military market;international politics;industrial structure;defense security
中圖分類號:F416.48?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20)02-0009-03
0? 引言
當今國際社會,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期。既有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奉行霸權主義,頻繁干涉他國內政,破壞地區穩定。也有以“伊斯蘭國”為代表的極端組織活躍在世界各地,威脅國際安全。軍事力量作為維護國家和地區穩定的關鍵角色,成為世界各國重點發展的對象。國際軍工市場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應勢而起,軍工產品銷售額連年增長。當代軍工產品因其用途的特殊性和技術復雜性,注定只能為少數世界大國所掌握,國際軍工市場相應也主要由世界大國構成。但由于地緣政治、資源爭奪等因素影響,國際軍工市場結構也會呈現出一些新的變化。
1? 當今國際軍工市場結構分析
1.1 國際軍工市場的國家結構
國際軍工市場由世界各國共同構成,受綜合實力的制約,不同國家在國際軍工市場中所占的份額差異較大。依據各國對外軍售額的多少,當前國際軍工市場呈現以下特征。
獨占鰲頭的美國。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大軍事強國,擁有強大的技術基礎和武器裝備,且其在國際上盟友眾多,在2018年,美國的軍火銷售總收入達到了2278億美元,占到了全球總銷售額的57%。其中,對外軍售額為556.6億美元,較2017財年增長33%。2019財年,美國國務院批準的對外軍售額更是達到679億美元,銷量大幅增長并繼續穩坐第一。美國軍事工業的強大,體現在其不僅擁有如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雷神公司等世界頂級軍工企業,同時還擁有以波音公司為代表的大型民企,常年作為美國國防部承包商,依靠雄厚的技術優勢,在軍工業務上也能位列世界十強(表1)。
稍遜一籌的俄羅斯。2018年底,俄羅斯公布的其軍售訂單總額超過了500億美元,已簽署的武器出口合同總額則為190億美元,僅次于美國。截止到2019年6月底,俄羅斯已經向外國客戶交付了價值57億美元的產品,其軍事裝備對外出口保持穩定。俄羅斯軍工產業自前蘇聯解體后,雖然因人才流失嚴重,財力支持困難等原因發展緩慢,但因保留著前蘇聯完整的軍工體系,因此在航空器、防空導彈、潛艇等軍工領域依舊保持一定的技術領先,是俄羅斯屢獲對外軍售訂單的保障。俄羅斯軍工企業規模小于美國,其對外軍售訂單主要集中在聯合航空制造集團公司、俄羅斯直升機公司、金剛石-安泰公司等幾家核心軍工企業。
英法德,與俄旗鼓相當。英法德是歐洲地區三大軍事強國。英國較法、德兩國稍有優勢,其BAE系統公司是歐洲最大的軍工企業,該公司2018年全年的銷售總額達到224.8億美元。英國2018年全年對外軍售額達到了180億美元,在總額上直追俄羅斯。法國對外軍售在戰斗機、艦艇等優勢領域頻繁收獲大訂單。其“陣風”戰斗機接連拿下印度、卡塔爾的訂單;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出口埃及。德國的軍工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憑借良好的口碑,銷量穩定。但由于歷史原因,德國的對外軍售基本不出口大規模傷害的攻擊性武器,不向交戰雙方出售軍火等。在軍售市場上以銷售豹2家族主戰坦克、裝甲戰車、輕武器等陸軍武器為主。
崛起的中國。中國過去雖有軍工產品出口經驗,但裝備技術水平較低,且在國際市場上分量很輕。近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發展,其軍工產品也在技術水平上逐漸追趕上世界先進水平。且中國軍工產品普遍性價比高。以中國和巴基斯坦聯合研制的“梟龍”戰斗機為例,其技術水準達到了第三代戰斗機的要求,升級空間較大,單機售價卻僅為2-3千萬美元,而國際市場上同類水平產品動輒4-5千萬美元。中國的“彩虹”、“翼龍”系列武裝無人機也依靠性能和價格雙重優勢,大量出口到了中東地區。此外,在潛艇、護衛艦、主戰坦克等武器裝備中國也不斷贏得訂單,使得中國躋身世界軍售大國行列。
其他國家各有建樹。國際軍工市場的其他部分為一些地區大國組成,他們在軍工領域限于其綜合國力的不足,無法實現中、美、俄、英、法的全面發展,但在某一軍工領域具有較為領先的技術水平,從而在世界軍工市場占據一席之地。如意大利的各型艦炮、韓國在教練機、中小型護衛艦、以色列先進的雷達系統、西班牙的兩棲攻擊艦、驅逐艦等在國際軍工市場訂單不斷。但都僅限于某一型武器的突出,規模較小,故在國際軍工市場占比較低。
1.2 國際軍工市場的產品結構
1.2.1 高科技武器最受歡迎
縱觀當今國際軍工市場,軍售大單幾乎都集中在高科技武器上。以洛克希德·馬丁空間系統公司生產的第五代隱身戰斗機F-35為例,該型戰機單機售價達近億美元,但國際仍采購熱情十分高漲。截止到2018年底,在全球市場上,由其研發參與國確定的購買數量已經達到3200架(表2)。2019年,又有新加坡、波蘭確定購買F-35隱身戰斗機。在防空市場,俄羅斯S-400防空導彈系統、美國“愛國者”防空導彈系統也憑借強大的防空能力,盡管價格高昂,在國際市場也是供不應求。究其原因,在科技發達的當代,軍工產品更新換代迅速,武器之間的性能差距越來越明顯。伊拉克戰爭、敘利亞戰爭等現代局部戰爭讓世界各國更深刻認識到高科技武器的強大,從而刺激不具備開發高科技武器的國家將目光轉向國際市場,不惜耗費重金尋求引進先進武器,彌補自身不足,從而加強其國防建設。
1.2.2 流行技術合作
如今許多國家外購裝備時,熱衷于尋求通過聯合研制、技術轉讓等方式深層參與軍事裝備的開發制造。巴基斯坦引進中國的“梟龍”戰斗機,第一批次在中國生產交付,其余批次則在巴基斯坦國內建立的生產線制造;日本、英國等國購自美國的部分F-35戰斗機也在本土生產,且這些國家在F-35戰斗機研發初期也有資金支持;澳大利亞購自西班牙的三艘霍巴特級驅逐艦70%的船段承造工作也都在澳大利亞本土完成。這些國家費盡周折,一定要深度參與到軍事裝備研發和制造過程,一方面是為了通過技術合作的方式推動其國內軍工、國防實力的發展,同時培養頂尖軍工科技人才,另一方面,在本國建造相關武器裝備也能夠為其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促進制造業發展。
1.2.3 軍工產品成體系出售
現代戰爭強調協同、體系作戰,因而在國際軍工市場上,軍事裝備成體系出售逐漸成為主流。以印度從俄羅斯引進的維克拉瑪蒂亞號航空母艦為例。在高達23.4億美元的全部費用中,就有5.3億美元用于米格-29K艦載機的購置。其次,航母戰斗群還需要潛艇、防空驅護艦、補給艦等多型海軍裝備的共同輔助。因此印度海軍在其航母戰斗群構建中,租賃核潛艇、購買補給艦、驅護艦等裝備也耗費了巨額的軍費。此外,在防空體系構建、戰斗機采購中同樣如此。防空導彈、戰斗機、雷達設備、預警機、作戰數據鏈等軟硬件裝備缺一不可。這既是現代戰爭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客戶采購的武器裝備快速形成戰斗力的最佳方式。雖成本會升高,但帶來的是國防安全。
1.3 國際軍工產品的主要流向
1.3.1 美式武器主要流向其利益相關國
美國制造的武器裝備圍繞其全球戰略布局主要流向三個方向。首先是北約國家。為了遏制俄羅斯,保護自身在歐洲的利益,美國的先進武器會優先出口到其北約盟國;其次是其中東地區盟國。美國向中東地區的以色列、卡塔爾、沙特阿拉伯等國出口大量武器裝備,在維護其中東地區石油利益同時,也助其通過盟國,實現遏制其敵對國伊朗的目的;最后是亞太地區。美國向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都出口了大量的先進武器裝備,幫助其做到牽制、監視中國軍隊動向,阻撓中國和平崛起的戰略目標。
1.3.2 歐洲武器內部流通為主,新辟中東、印度市場
近些年,歐洲軍事大國的武器出口主要在以下三個方向。首先是在歐盟、北約等國際機構的主導下,各型尖端武器裝備在歐洲國家間的流動。其次是中東地區。中東地區的常年政局不穩,且該地區多數國家國防預算充足,是歐洲軍工大國武器銷售的重要客戶。近些年來,英國、法國對外軍售巨額訂單,都集中在中東地區。以卡塔爾為例,該國先是耗費70億美元采購24架法國“陣風”戰斗機,又花費67億美元,采購24架英國“臺風”歐洲戰斗機。最后銷往印度。印度限于本國軍事裝備研發能力不足,通過尋求海外購買彌補其缺陷。且印度購買力驚人,在2016年其宣布先期采購36架陣風戰斗機,合約總價約88億歐元,一躍成為歐洲武器最大的單一買家。
1.3.3 俄羅斯軍工產品主要銷往發展中國家
俄羅斯軍工產品客戶眾多,主要集中在發展中國家。在新世紀初期,中國曾是俄制軍工產品的進口大國,但近些年,隨著中國自身軍工產業的發展進步,其對俄制武器的需求不斷降低,現很少出現訂購大單。雖然中國的大訂單持續減少,但軍工產品性價比高的特性讓俄羅斯在國際市場上擁有以發展中國家為主的大批用戶,如印度、馬來西亞、越南、委內瑞拉、埃及等國。俄制武器另外的一個去向是東歐國家。這些國家因曾經是前蘇聯的組成部分,軍事裝備有使用蘇式裝備的傳統,故在蘇聯解體后,繼承衣缽的俄羅斯,自然地成為東歐國家訂購武器的首選。
1.3.4 中國軍工產品多流向周邊國家,且不斷拓展新市場
現階段周邊國家巴基斯坦、緬甸、孟加拉國、泰國等國仍是中國武器的主要銷往方向。但中國軍工企業也憑借著逐漸提高的技術水平和實惠的價格開拓了其他市場。近些年的彩虹系列無人機、翼龍無人機在中東地區大賣,并獲得良好口碑,中巴聯合研制的“梟龍”戰斗機在出口巴基斯坦后,又收獲緬甸的訂單。中國軍工產品的市場也變得越來越廣,進步明顯。但同時也要看到,在國際市場上,中國軍工產品出售也面臨著裝備技術水平不夠突出以及同俄羅斯、日本、韓國等國的激烈競爭。
2? 結論與應對
2.1 結論
2.1.1 國際軍工市場的整體結構
總體來看,現今國際軍工市場的空間布局清晰,形成了以美國、歐洲發達國家為主導,俄羅斯、中國等國為次要的市場結構。歐美發達國家對于國際軍工市場的統治地位體現高占有率和技術壟斷兩個方面。俄羅斯軍工雖然發展緩慢,但依靠性價比的優勢在發展中國家極具號召力。中國近些年在國際軍工市場上也以“物美價廉”打開銷路。但目前主要集中在同歐美、俄等軍工產品競爭較小的領域,在高端軍事裝備領域競爭力明顯低于歐美俄,且中國軍工產品高性價比的定位也與俄羅斯軍工產品有重合。國際軍工市場結構其余由韓國、西班牙、以色列等在某一軍事領域具有突出優勢的國家構成,但因武器類型單一,因而無法使他們成為軍售大國。
2.1.2 國際軍工市場的規律
政治性因素導致國際軍工產品銷售具有選擇性。軍事強國,會根據其政治利益的需求,進行選擇性軍工產品出口。以美國為典型,為了達到其美元和石油結算掛鉤,控制中東地區石油資源,遏制伊朗的目的,向其在中東地區的盟國大量出口先進的武器裝備;為了威懾朝鮮,監控中國,在韓國部署“薩德”導彈系統。
國際軍工產品供給趨于壟斷。壟斷表現在供給主體壟斷和技術壟斷兩個層面。現代軍工產品的高科技、高研發成本的特性,使其只能為少數世界大國開發。供給主體有限、市場需求廣闊,在利益的驅使下,壟斷成為必然。供給主體壟斷的實質則是技術的壟斷。國際軍工企業為了獲得壟斷利潤,一般只向客戶出售成品,對于武器制造的核心技術進行封鎖。同時,技術壟斷會與其所在國的政治立場同步。
潛在銷售對象不斷增多。世界局勢風云變幻,越來越多的國家愈發認識到建設自身軍事力量的重要性,并逐漸成為國際武器采購的中堅力量。尤其在地緣政治復雜,局勢動蕩的國家和地區,其武器購買意愿更加強烈。
2.2 中國的應對
2.2.1 軍工企業要不斷提高產品技術水平,準確把握國際軍工市場規律國際軍工市場既是中國優秀的軍工企業提供了寬闊的銷售舞臺,也是競爭激烈的角斗場。軍工產品的絕對性能是其競爭力高低的關鍵。因此對于中國軍工企業而言,產品的科技含量一定是發展的重點。市場規律充分證明,只要產品的性能突出,即使購買成本高也不會缺乏用戶。其次,準確把握各國實際國防需求,采取靈活的銷售策略。不同經濟水平、不同地理環境、不同國際地位的國家,有著不同的國防建設需求。因此,在進行軍工產品推銷時,充分做好對銷售對象的需求分析工作,才能取得突破。
2.2.2 國家要時刻保持警惕,不斷加強國防建設
國際軍工產品的銷售規律表明,西方國家遏制我國發展首先集中在軍事領域。在印度,進口的新型武器裝備優先部署于中印邊境地區;在日本、韓國、菲律賓等國,先進的美式裝備是中國南海、東海等區域不斷制造爭議的主角;在中國臺灣,屢禁不止的對臺軍售是美國干涉中國內政屢試不爽的手段。面對如此嚴峻的國防建設形勢,我們一定要不斷深化軍改,加強體系作戰能力,不斷推進各軍區的武器裝備水平、士兵作戰能力的提高。只有人民軍隊足夠強大,才會毫不畏懼任何挑戰,才能為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注釋:
①2019年全球軍工企業100強排行榜[R].防務新聞.美國.
②數據來源:洛克希德·馬丁空間系統公司。
③土耳其因購買俄羅斯S-400防空導彈系統,目前已被美國暫停交付F-35戰斗機。
參考文獻:
[1]黃麗文.全球軍工企業市場集中度及國家地區結構分布[J].國防科技工業,2018,9.
[2]譚立忠.全球軍貿市場發展特點及趨勢[J/OL].飛航導彈,2017(09):5-8.
[3]郝波,王海濤,宋振亞.國際軍貿市場發展的新特征及應對策略[J/OL].飛航導彈.
[4]任海平.世界軍工產業形勢分析與展望[J].國際經濟分析與展望(2016-2017):333-347.
[5]鄭杰光.2017年世界國防工業發展態勢一覽(二)[J].國防科技工業,2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