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宇 唐擁軍 禹懷亮



摘要:地域性是建筑的特殊屬性。在民族文化、鄉情民俗、建筑語言的規范和約束下,不同的民族都有其獨特的建筑文化傳承,鄉土建筑從某種方面來講就是建筑地域文化的一種表達。喀什地區的高臺民居是實踐選擇的結果,具有濃烈的地域性。從空間形態、建筑造型、建構與材料三個方面對其所蘊含的地域性進行剖析,反思建筑地域性在當代建筑設計中的意義。
Abstract: Regionalism is an essential attribute of architecture. Under the norms and constraints of ethnic culture, folk custom and architectural language,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all have their unique architectural culture inheritance.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is an expression of regional culture of architecture in a certain way. The high-profile residence in Kashgar area is the result of practice selection and has stronger regionalis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gionalism contained from three aspects of spatial form, architectural modeling, construction and material, shows us the significance of regionalism researches.
關鍵詞:鄉土建筑;地域性;高臺民居;建筑文化
Key words: vernacular architecture;regionalism;high-profile residence;architectural culture
中圖分類號:TU241.5;[J59]?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20)02-0195-03
0? 引言
經濟與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對生活的要求與對建筑的使用體驗逐步加強。“技術和生產方式的全球化帶來人與傳統的地域空間分離,地域文化的多樣性和特色逐漸衰微、消失;城市和建筑物的標準化和商品化致使建筑特色逐漸隱退。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出現趨同和特色危機。”[1]從“自發性建造”轉向“建筑師設計-施工隊建造-開發商管理-業主使用”的流程后,建筑中所蘊含的地域性就會不可避免的丟失或削弱。當下亟需關注的是能在建筑創造過程中有意義的、反思性的、現代的地域觀念。[2]千篇一律的城市,千村一面的鄉村,使得我們不得不思考傳統文化何以在當今社會得到延續與發展,建筑本身所蘊含的地域文化與民族屬性又該如何彰顯。
本文選取新疆喀什地區的高臺民居作為研究對象。喀什地區具有日照強烈、干旱少雨、晝夜溫差大風沙大等氣候特點。結合當地地理環境、氣候環境以及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生活生產方式等的獨特性,研究這類民居由內而外所表達的地域性和其中所蘊含的營建智慧。
1? 高臺民居空間形態上的地域性特征
1.1 低層、高密度、緊湊的建筑聚落
1.1.1 建筑群體空間布局
高臺民居聚落形態的呈現是由民族文化、當地的生活生產方式以及當地的建筑材料所共創的,具有強烈的地域表征。它沒有特定的營建要求及規劃,順應自然、自由延伸發展成了高低錯落的不規則布局。整個建筑群呈現出很強烈的生長性,同時具有居高性、密聚性、封閉性的特點[3]。(見圖1)
居高性,在名稱上就可體現出的一個特點,落坐落在一片高崖上。地勢較高且高低不平,使得建筑高低錯落,形成層層疊疊的立體格局。高崖的土層中有一種叫“色格孜”的土質,質地細膩,粘性強牢,是制作土陶器的絕好材料。一部分從事土陶制作的手工藝者,將作坊和家建在了便于取材的高崖上。這是生產方式選擇的結果。
密聚性,高臺民居的產生,不是某一戶居民在某種場合下的特定形式,而是整個群落在長期歷史積淀中,對理想環境進行不懈追求而產生的,是維吾爾居民集體意識的結晶[3]。有限的地塊內,人口和新房不斷增加,建筑在水平方向增加到極致,選擇向垂直空間進行延展。過街樓、半街樓、懸空樓應運而生。
封閉性,高臺民居在營建的過程中,為適應氣候形成了厚墻小窗的單體立面形態。建筑群的出入口很少,且整體的邊界清晰,加之選址地勢很高,給人較為封閉的直觀感受。這種封閉的建筑格局,增加了建筑群的防御性,也對防風固沙起到很好的作用。
1.1.2 街巷特色
隨著地勢的變化,街巷形成臺階或坡道狀,形成整個建筑群的脈絡網。過街樓犬牙交錯,跳躍的院落空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空間形態,營造出具有識別性和歸屬感的場所意向[4]。
建筑群內部的道路交通主要有三級。第一級主要街道,連接主要的出入口,較為寬闊。以街道作為主要的交通軸,向建筑群內部延伸的巷道為第二級,作為次要交通,主要以丁字式和盡端式為主,尺度宜人。連接巷道到達每戶民居的更為短窄的交通空間則為第三級。整個建筑群的交通系統層次分明,便于識別。密集的土墻,曲折的巷道,豐富的空間體驗,增強了民居的敦厚、質樸的品質和地域特征。(見圖2)
1.2 以院落為核心的單體布局
1.2.1 功能分配
大部分采用的是新疆傳統民居“阿以旺”的平面布局形式。以院落為核心聯系組織其他各個空間。平面功能結合地形、家庭規模靈活布置,考慮到常年西北風的影響,多將庭院設置在東向,西北方向做高墻圍合成院。
維吾爾族人習慣在一個房間聊天、吃飯,所以有些房間沒有絕對的功能界限。首層通常會布置客廳、臥室、廚房、餐室等主要功能。二層房間由挑出的檐廊進行連接,多數為子女居住使用。同時,一些民居對內部臨近院落的空間進行了特殊的處理,分別設置有冬室和夏室。冬室空間低矮,對外開窗少,密閉性好,有利于冬季保暖。夏室位于北側,避免陽光的強輻射,空間高大,利于通風納涼。
1.2.2 空間序列的合理組織
高輻射、強日照的氣候條件,使得喀什民居更注重室內外的過渡空間——灰空間。從空間序列上來看,在公共的巷道進入到院落再到房間內,這是一個私密性逐漸加強的過程,也是一個空間上逐漸親切的過程。檐廊、院落都會人為的形成灰空間,正是因為灰空間的合理利用,加強了空間序列的節奏過渡。用環境行為學中認為,人們在活動在開放和公共的活動空間中保持著禮儀和距離,通過一定的空間序列組織,從公共空間到私密空間,一種輕松而親切的感受有序的出現。這便是由街巷到院落再到室內的空間序列。
1.2.3 院落空間的生態體驗
院落是高臺民居的核心功能單元,沒有固定的形式。庭院大多結合主任的生活習慣進行布置,通常劃分成四個功能分區:門頭區(院門前的一個小空間,有時停放農用車)、宅前廊下區(室外起居生活的主要場所)、種植區(宅前廊下區的前方或側方,通常栽種植物)、私密區(主要包括雜物堆放、廁所、牲畜卷)。
在維吾爾族的文化中,對植物的熱愛可以追溯到古代。類似“挖渠種白楊樹,蓋磨房種柳樹,房屋前面做庭院,房后植樹成果園”的諺語及習俗在民間流傳。常見的植物有桑樹、石榴、杏樹、葡萄、夾竹桃等。有些面積較大的庭院,會在里面搭起葡萄架,種上葡萄藤。既可以起到夏季乘涼的作用,又可在秋收季節品嘗葡萄。院落綠意盎然,給人一種綠影扶疏、井然有序的空間體驗。(見圖3)
2? 高臺民居造型上的地域性特征
2.1 因地制宜的立面處理
2.1.1 高墻窄窗
喀什地區是西域古城,東西部的交往要塞。高臺民居立面建造上,體現了很強的封閉性和防御性。高高的外墻上開窗不多,與街巷的狹窄形成對比。街巷高低錯落,曲折蜿蜒。這樣的處理能夠避免穿堂風的出現,對防風固沙有很好的作用。
高高的外墻上開窗具有一致的默契,建筑的西南面幾乎不開窗,東北方面很小的高側窗。這是由當地常年的主導風向所決定的,防止風沙帶來的危害,同時最大程度的減少熱傳遞和熱輻射。而面對內院的建筑立面則與之相反,會開大窗,利于空氣流通。房屋頂棚開天窗,這種做法是“阿以旺”部分的核心特征,解決相對封閉室內的采光問題。根據當地的建造經驗,高側窗和天窗都采用雙層設計,內層為玻璃,外層為木板。可以根據家庭的需要人為的開啟和關閉。
2.1.2 檐廊
檐廊在喀什民居中使用廣泛。房屋與庭院之間常見增設或出挑寬大、深遠的披檐,形成1.5-2.5m的檐廊。它與外部空間連接,即可遮陰又避免陽光直射入室內。在光亮度的視覺感受上便形成了以室內為按扣件,廊下為灰空間,庭院為白空間的情況。由一排排間距相等的立柱支撐,共同組成柱廊空間,廊下多設有炕臺,維吾爾語稱為“蘇帕”[5]。檐廊的懸挑形成陰影區,也增加了院落的層次感。(見圖4)除了冬季,維吾爾族人都喜歡在檐廊聊天、吃飯、休憩等,是一個使用頻次很高的公共區域。
2.1.3 平屋頂與不露天的露臺
喀什干旱少雨,所以民居大部分采用平頂、草泥鋪蓋。平屋頂也為居民提供了一個開展家務活動的場所,諸如晾曬衣物、糧食、飼養家禽等。居民就喜歡在屋頂搭建涼棚來減少屋面的直接日曬,降低溫度,拓展空間的同時增加了活動的舒適度。涼棚的出現改變了屋頂原有的面貌,建筑形象隨著人為灰空間的建造而豐富起來。這種不露天的露臺,是維吾爾族民居所共有的一大特征。
2.1.4 過街樓、半空樓、懸空樓
過街樓、半空樓、懸空樓的出現是人口驟增的體現,用來緩解家庭用房的局促,也是喀什民居的專屬特色。它們都是空間的水平生長,區別是:過街樓是將自家功能用房延伸至巷道對面墻體上;半空樓是出挑部分與對面人家墻體分開,互不影響。懸空樓則是將建筑空間向建筑外側懸挑。這些空間給巷道增加了層次感,也起到了遮陽的作用。
2.1.5 高架棚
高架棚是一種施工簡易,材料易取的建筑構造方式。由于氣候影響和當地居民習慣室外活動的習俗而在室外創造出的遮陰空間,將室內空間外延化。有些高臺民居會在棚架下栽種植物,形成一個小的生態空間,抵擋太陽的輻射的同時調節民居內的小氣候。
2.2 裝飾語言
建筑的裝飾文化與他們的民族文化、宗教文化息息相關。高臺民居帶有濃厚的伊斯蘭風情,其中的裝飾細節、裝飾紋樣已經融合成建筑本身的一種特制語言,無法從其中剝離開來。在高臺民居中大量使用幾何紋、植物紋等,將其進行復制組合,形成紋樣(見圖5)。主要的裝飾手法有木雕、石膏、彩繪、面磚拼貼等。不同的建筑構件,所呈現出來的裝飾特色也略有差別。
2.2.1 門窗
院門一般有兩種形制。第一種是在墻上直接開洞成門,這類門相對較為簡潔,進門后直達庭院。為了防止兩扇門相互前后移動,通常會設置門檔。門檔的出現既起到實際的功能作用,也是一種裝飾的存在。另一種是帶門斗的鑲板門。深門斗加兩側的門墩、門柱給人更大氣、高貴的直觀感受。民居院門多數采用實木門,裝飾非常講究。門頭、門框、門楣、門扇大多采用木刻裝飾,也有使用石膏、拼花磚進行裝飾的。窗分為兩種,外立面上的高窗,一般尺寸較小;與內院相對的大窗,能夠滿足室內的日照通風要求。對于窗的裝飾有兩種:一種是用木材拼接處不同的裝飾造型,再安置到窗戶上;另一種是浮雕出的花窗,將雕好的裝飾紋樣進行拼接。
2.2.2 檐廊
檐廊空間作為室內外的連接樞紐和家庭生活的重要空間,逐漸也形成了自己的空間文化,也是整個建筑裝飾較為精致復雜的一部分。大體分為三個部分:廊上頂棚裝飾、頂棚與墻體交界處的檐下裝飾和檐口裝飾。
頂棚喜歡采用密檁滿椽式造型,維吾爾語叫“瓦斯屈勒普”,是指小截面的(直徑為5厘米左右)樹干一剖為二,平面朝上、圓弧面朝下,連續鋪滿密梁之上。[6]現今大部分民居放棄復雜的木雕,采用比較簡潔的瓷磚或者拼花磚材料,用簡單幾何紋樣裝飾。頂棚與墻體交界處材料選擇較多,主要為木質、瓷磚、石膏。裝飾題材主要是石膏角隅紋樣、條帶裝飾紋樣、山水風景和當地的瓜果裝飾。檐口造型主要有卷草形、圓拱形和尖桃拱形,主要采用木雕裝飾或彩繪;裝飾題材裝飾題材主要以花卉和山水風景為主,從中可以感受到當地文化和中原文化的融合。
2.2.3 墻面裝飾
墻面主要使用石膏和面磚拼貼來進行裝飾。石膏的可塑性非常強,通常將其灌入磨具,成型后進行雕刻,再將其裝飾于墻面上。常見的就是應用在窗間墻上的花瓶造型,花瓶以透明形線為造型,以平面瓶為中心向四周延伸。面磚拼貼也是一種很具代表性的裝飾手法,通常在建筑外墻面上拼貼出簡潔的圖案。有些是并列或者交替的方式拼出連續的構圖,形成豐富的立體感和陰影效果。
3? 高臺民居建造與材料選取上的地域特征
高臺民居的營建模式是自然發展與民族智慧沉淀下來的精華,這種來自民間的營建技術、匠人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的。它的建筑構法與材料選用往往受當地的氣候環境、地理地貌、生產技術等關鍵因素的制約。喀什地區常年干旱,黃土資源豐富。高臺民居就地取材使用了生土作為主要的建筑材料,結合適度的木材進行建造。從某種程度來說,由地域特性所決定的營建形式和材料選取,可以使民居達到最大化的自我調節。同時,也最大化的保護環境和達到建筑生態化的標準。
維吾爾族民居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最早的圍護結構是使用紅柳、蘆葦結外涂抹草泥而成。隨著技術的發展和對材料的合理運用,現今喀什民居營建所使用的主要結構是生土墻木構架結構。構筑方法有兩種:一是生土夯筑;二是生土磚砌筑。生土的熱惰性大,傳熱速度慢,可以起到很好的隔熱作用。夜晚釋放出白天吸收熱量,減弱早晚大溫差對室內溫度的影響。
生土夯筑就是常見的版筑墻,用夾板作為模具,分層進行灌注生土,而后夯實,反復進行。在夯筑墻的轉角處防止蘆葦拉結,達到抗震的作用。這種砌筑方式的特點是,墻體由下至上逐漸縮小,墻體較厚。
生土磚砌筑是由當地生產的黃黏土燒制而成,可用于墻體、基礎、檐口、室外樓梯等處。生土磚有兩種制作方法:一是將生土摻水拌和至成型,鋪到地面上切割成塊,厚度10cm左右,晾干后即可使用;二是在攪拌時加入麥草等植物纖維,將土團放入模具中,晾干后即制成體積相同的土塊。生土磚作為圍護結構進行砌筑的同時搭配木骨架,這種構筑方式造價低廉。
4? 結語
在民族文化、鄉情民俗、建筑語言的規范和約束下,不同的民族都有其獨特的建筑文化傳承,民居從某種方面來講就是建筑地域文化的一種展現。而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因子,可能會隨著人們的不在意及新農村建設而受到影響,甚至破壞。
喀什高臺民居孕育在有著多元文化滋養的新疆,其建筑特色反映了維吾爾族的民居風格,蘊含了濃厚的地域性。他們獨特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制約著民居的營建,而現有的民居凝結了維吾爾族人民的智慧。其中的發展演變以及當地所特有的營建智慧,是需要我們去學習和發展。這種來自民間的匠人精神,是難能可貴的,提取所有適用于當今社會的元素,加入到新民居的設計中是有必要的。在技術革新和全球化文化融合的巨浪下,如何立足本土將地域文化彰顯出來,是我們該思考和實踐的。
參考文獻:
[1]吳良鏞.國際建協《北京憲章》——建筑學的未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209.
[2]盧建松.建筑地域性研究的當代價值[J].建筑學報,2008(7):15-19.
[3]史靖塬.淺談維吾爾文化對新疆地域建筑的影響——以喀什高臺民居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8:17-20.
[4]王小東.喀什高臺民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4:2-3.
[5]申艷冬.喀什維吾爾民居柱廊裝飾藝術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2:12.
[6]陳震東.新疆民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