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峰山始建于秦,明朝時期最為繁盛。金元時期道教在此興盛,道觀規模宏大,是古代江北最大的道教圣地之一。“國家”與“民間社會”的互動關系是民間信仰研究中經常遇到的問題之一,本文從五峰山歷史的變遷中探求國家權力在地方是如何實現的,以及國家是如何實現對基層社會控制的。
關鍵詞:五峰山;國家政權;地方信仰
五峰山坐落在濟南的長清縣西北,它是泰山支脈,有會仙、志仙、群仙、忘仙、聚仙五峰得名。《五峰山志》(清光緒版)載:“五峰山興發于北魏,廣拓于金元,繁榮于朱明、垢污于明末清初”。(1)關于五峰山道觀的創建說法不一,至今仍無材料進行確證。然元好問《重修洞真觀記》中記載:“丘志原、范志明據地于此,屋才數椽,丘、范歿,同業王志深、李志清輩筑之,始有道院之目。貞祐初,入粟縣官,名為洞真觀”。泰山地區的全真道最早的據點就是在五峰山洞真觀。五峰山綿亙錯列、云繞峰巔,與泰山、靈巖并稱為“魯中三山”。山內八景和山外八景受到了明皇室的青睞,與明皇室關系極為密切。“欽差太監蕭進忠為四月十八日泰山圣母碧霞元君圣誕令節之慶,恭奉欽命進貢圣母娘娘圣駕、修建醮典事完。謹貢香儀,朝禮五峰仙山三元圣前恭獻。欽頒醮銀二十兩,告許布施銀五十兩。圣主萬萬壽,保世康民。皇恩道眾,勒石以記此誠。大明萬歷三十七年九月二十日全真道士周玄貞謹記”。上述碑刻材料記載了太監蕭進忠給碧霞元君過完生日后,向三官大帝進奉的事情。這說明,五峰山在當時由于與皇室的關系密切,受到朝廷重視。
元朝時采取宗教尊崇、保護和兼容并蓄的政策,泰山和五峰山上的道觀都是在此時修建的。明代以來,尤其是嘉靖朝對道教的尊崇達到了頂點。萬歷朝時,萬歷皇帝為供奉其母李太后,在此處建九蓮殿,封其母為“九蓮菩薩”。明神宗改洞真觀為“保國隆壽宮”,并敕建隆壽宮石坊。明末,起義軍孫化庭在此地駐軍,使道觀遭到破壞,“垢污于明末清初”。清朝初年,李維翰肅清了當地的起義軍,力圖恢復道觀原來的面貌,發展當地的經濟,自此之后,此地歸縣管。宣統二年,五峰山開始種植各種林木;民國十九年中央軍與晉軍曾在山下激戰,使山中林木遭到了巨大的破壞。如今,我們只能看到殘留的碑刻和香火繚繞的道觀了。五峰山受泰山神靈信仰影響很大,其中,碧霞元君信仰在明清山東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擁有最廣大的信仰群體。誕生于泰山之巔的碧霞元君信仰,以泰山為中心,輻射到周圍廣大的地區。
明萬歷年間,五峰山最有名的全真道士就是周云清,他不僅奏請明神宗改洞真觀為“保國隆壽宮”,而且還大規模擴建了洞真觀。除周云清之外,有記載的明代五峰山道士還有趙天雷——明弘治年間在洞真觀修道的全真道士。有明一代的五峰山道教在山東地區蓬勃發展,吸引了大批的信徒,國家也通過全真教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當地的百姓在明后期在道教神信仰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清初為了籠絡漢人,曾對道教有所重視,但此后,清代諸帝對道教失去了興趣,也使五峰山的全真教日益衰落下去。當時是國家的直接干預幾乎沒有,道教的世俗化不斷發展,民間的性質日益增強。在這里沒有皇醮碑記,也沒有皇帝派太監祭祀建醮的記憶。清朝及到民國時期的五峰山地區,國家所扮演的作用越來越小。我們從收集到的碑刻資料中可以看出,從明萬歷后到民國時期,當地士紳和民眾參與宗教和民間信仰活動較多,一直成為了當地信仰活動的主角。代洪亮認為“泰山信仰無論有多么深厚的國家意識在里面,在明清山東的大地上,泰山信仰總體上民間性較強,大致可歸為民間宗教的范疇”。(2)位于泰山支麓的五峰山地區,每年都會有大量的民眾參加泰山廟會,去祭拜泰山娘娘。此外,中國上古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禮儀。《儀禮》的《觀禮》篇稱:“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瘞”。不過,上古祭祀天地水是皇帝的權利,庶民百姓只能祭祖。三官又稱“三元”,指構成世間萬物的三種自然成分:天、地、水,到了后來,這種自然崇拜逐漸成為人格化的神靈,天、地、水三元之氣成為天官、地官、水官三神,能為人賜福、赦罪、解厄,在道教儀式中通常要向其祝禱。三官廟在五峰山上是主要的祭拜對象之一,三官大帝的信仰波及范圍不斷擴大,根據兗州府下屬曹州各縣會首所立碑刻解讀道,影響力擴展到山東西部兗州府等地區。各地的香客信奉三官大帝,把它奉為自己心中能力出眾的神,通過結香社、朝山進香、修廟、獻袍、燒香、置貢、跪拜、施善、放生、種樹、廟會娛神、建醮設場、刻石記事題名等行為,香客們認為這就是“善”,這些“善”規范著香客的行為,同時做這些善事也能得到神靈的保護。三官大帝信仰下的民眾也在國家和地方的共同控制下,安居樂業,為自己的生活祈求,期望天下太平,國家安定。
從五峰山的歷史變遷中,我們可以看出國家的因素自五峰山的開發之始就被日益滲透進去了。國家通過賜額和敕封等方式把當地納入自己的管理秩序之中,通過多種手段來控制地方基層社會,后來國家通過當地官紳的參與,間接地管理當地民間信仰。
注釋:
李侗修光緒《五峰山志》,光緒二十一年刻本,214頁。
代洪亮:《社會記憶的空間——以清代山東碧霞元君信仰為中心》,《濟南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
參考文獻:
[1]光緒《五峰山志》,李侗修,光緒二十一年刻本。
[2]《長清縣志》,曹維新主編,濟南出版社,1992年。
[3]代洪亮:《社會記憶的空間——以清代山東碧霞元君信仰為中心》,《濟南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
[4][美]杜贊奇:《在國家與地方社會之間》,載《社會學研究》2001 年第 1 期。
蔣竹山:《宋至清代的國家與祠神信仰研究的回顧與討論》,《新史學》1997 年第8卷,第2期。
[5]趙世瑜:《狂歡與日常——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三聯書店,2002年。
[6]安作璋:《山東通史》(多卷本),山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
[7]陳垣:《道家金石略》,文物出版社,1988年。
[8]王云:《明清山東運河區域社會變遷》,人民出版社,2006年。
[9]趙世瑜:《國家正祀與民間信仰的互動———以明清京師的“頂”與東岳廟為個案》,《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8年第6期。
山東師范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
作者簡介:孟曉雨(1998.8-)女,民族:漢族,籍貫:山東省青島市,學歷:本科,研究方向:歷史學,單位:山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