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虹
摘要:通過對初中生美術作品表現力低下的實際問題分析,探討如何在教學內容、教學環境、作業表現形式以及評價方式幾大方面加以改進,從而扎實學生美術基礎知識和技能,提升初中美術作品的表現力。
關鍵詞:初中;知識;技能
一、初中美術教學中存在的實際問題
美育是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美術教學的著力點在于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詮釋美和表現美的能力。作為美術教師很有必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熱情和興趣,扎實學生的美術基礎知識和技能,提升他們的作品表現力。日常美術教學實踐中會經常遇到以下幾種普遍現象,也是我在思考如何在教學中去改進和解決的幾個問題。
現象1:學生意識不到學習美術有什么用,認為美術與中考無關,所以在上課時部分學生正大光明地忙著做作業的行為時有發生。(緣由:學生忽視美術教育對人心靈的影響,意識不到美術教育對個人審美能力、品位提升等方面的長遠影響。)
現象2:學生在作畫時喜歡老師提供范畫,這樣他們只要照著畫就行了。就算布置創作作業,也擺脫不了所提供參考畫的影子。(緣由:在一成不變的學習環境和長期的應試心理下,學生的思維容易產生定式,難以激發創作的靈感)
現象3:很多學生是有創作欲望、靈感和具體的創作內容,可由于美術知識和技能的匱乏,在創作時,無法將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畫出來。(緣由: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一直以來基礎沒打好,缺乏繪畫技巧、技法鍛煉)
二、臨摹——寫生——創作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
提升初中生美術作品的表現力和創作力,并不是一時就容易達到的,而是需要學生勤鍛煉多使用,而不能奢求捷徑。任何美術學習者,都是經歷臨摹、寫生和創作三個階段,雖然初中美術不是培養專業美術生,但是我認為這樣的一種循序漸進的學習方式能夠一定程度改變現狀,扎實基礎知識技能,提升學生的手頭表現能力。當然,這種學習過程也不僅僅局限在課堂上,我也強調和鼓勵他們在外出游玩時,可以帶本速寫本,隨時勾勒幾筆,不一定全是真實所看到的,完全可以是純粹的想象。這樣勤于動腦動手的練習,對創作力的培養和提升是非常有益的。
(一)臨摹與實物觀察相結合
我認為臨摹是積累具體繪畫內容和表現技法的最好方式,在一學期的課程安排上我會先以臨摹為主,包括靜物、風景、建筑、人物,每次的臨摹,都是一次學習的過程,在臨摹過程中,教師應該有針對性的補充一些美術基礎知識,我發現學生認為最難學且出現問題最多的就是透視、構圖和色彩。臨摹同樣的一幅畫,有的同學就用畫紙的一小部分,有的則布滿畫紙,甚至畫不下,在兩種極端的構圖對比下,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和感悟怎樣的構圖才是好的,舒服的。起初幾次臨摹,在學生動筆前我都強調構圖應以人感到舒服、美觀為原則。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形成先去布局、構圖的習慣。臨摹在我們教師看來是很簡單的,但是對于學生來說卻不同,例如建筑的臨摹,理解與不理解透視,畫出來是不同的效果。在臨摹靜物時候,可以在講臺上擺上相同的臨摹對象,便于學生去觀察和理解,在學生作業中,我發現有很多同學畫杯子時透視是有問題的,范畫上的杯底是帶有點弧度的,而在學生的臨摹作業中畫成直線不在少數。所以,我認為在有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臨摹和實物觀察相結合是必要的。
(二)寫生與創作相結合
初中生逐漸發展到繪畫的寫實期,有通過寫實再現客觀現實的心理欲求,所以有必要適時加大對寫實繪畫知識的學習和技巧的訓練,隨著學生對繪畫知識的深入學習和技巧的逐漸掌握,能夠畫出自己的創意達到想要的畫面效果,慢慢地就可以加大對繪畫的興趣。在班級有限條件下,開展同學之間的肖像寫生、人物的組合速寫與默寫,利用現有的素材如書包、鉛筆、課桌等靜物進行寫生練習。通過寫生,訓練學生的觀察方法和造型能力,思考怎樣取舍、概括等,掌握構圖、比例、色彩等繪畫語言并能靈活的運用。同時,學生練習寫生時也可以結合想象,畫一些富有創造性的寫生畫,根據寫生進行變形創造新形象。在創作中,學生受客觀物象的束縛小,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去暢游自己創造的奇妙世界,領略創造美的愉悅。這種把想象與寫生結合在一起的課程類型,有利于學生繪畫表現能力的提高。學生有了一定的繪畫知識和技能,就會愿意去嘗試新的題材的繪畫作品,表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所以,寫生和創作是可以同時進行的,不能把兩者對立起來。
三、緊密生活體驗,營造積極的創作環境
美術作品創作的靈感源于對生活的感悟。當前的學習環境枯燥無味,缺乏色彩。校園中只有司空見慣的建筑和一身校服的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的思維容易產生定式,難以激發他們創作的靈感。
考慮到中學生的安全問題,實地的考察、采風一般也很少開展,我偶爾會帶容易管理的班級在校內的小花園、操場上,在規定的地方進行寫生。美術課大部分還是要在班級內授課。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也不能一直采取簡單的臨摹素描、色彩范畫這種的單一的學習方式。應在班級內開展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系的多種表現形式的繪畫和動手實踐的學習活動。
教學設計中,教學內容的選擇要盡量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例如在上《巧用身邊的材料》,導課時可先讓學生將自備的生活廢置物做原料,如:塊布、有機理效果的紙片、木材、石塊、金屬等,讓學生嘗試用拓印的方法來了解什么是‘肌理,接著用手進行撕扯、揉搓、敲擊、觸摸,感受不同材質的質感特性。對材料有了初步認識和分析之后,讓學生利用隨手可得材料及廢棄物進行立體造型設計。在了解材料的不同和造型表現的應用,提高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的同時,也引導學生學習與生活經驗相結合,繼而養成善于發現美、創造美、留心生活中各種美的因素,并養成進行美術創作的習慣意識。
四、總結
為了更好的培養和提升學生美術作品的表現力,教師應始終關注教學內容的安排是否符合學生的發展需要;創設的教學環境是否利于靈感的激發;美術教學的多種造型方式能否讓學生感興趣,從而避免作品的單一化和重復性;評價的方式能否激起學生創作的熱情。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兼顧好方方面面的影響因素,因為扎實學生美術基礎知識技能不是單靠一方面的。在日常教學中,若能正確的引導學生,扎實學生的美術基礎知識技巧,那么學生作品的表現力必然會提升。
參考文獻:
[1]楊小微主編.教育研究方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羅恩菲德編.王德育譯.創造與心智的成長.美: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