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
摘 要: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應具備諸多條件。如:一流的教學科研,培育創新人才,產出高水平成果;一流的師資,擁有引領國際的學科帶頭人和學術團隊;一流的社會服務,對接國家及區域戰略需求;一流的大學文化,彰顯獨特的精神內涵。為實現“雙一流”建設,我國高校需通過制度環境的改善、文化氛圍的營造等,吸納和培養全球英才,成為一流人才云集的中心。具體而言,高校應在頂層設計、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深化改革,大力推進,從而更好地加快“雙一流”建設。
關鍵詞:雙一流建設;學術文化;文化育人
《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和《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的出臺,為我國高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以下簡稱“雙一流”)指引了方向,為高校提升辦學水平與綜合實力提供了重要目標。在“雙一流”建設的過程中,文化育人是大學必不可缺的底色。而一所大學的發展方向與其大學文化導向密不可分,學術文化作為大學文化的重要組成,具有獨特的育人功能。良好的大學學術文化,必將有益于高校“雙一流”建設的實現。這就需要我們,深入了解“雙一流”建設的內涵,分析制約大學學術文化建設的因素,創新學術文化育人的方法與機制,有效推進“雙一流”建設。
一、“雙一流”建設與大學學術文化
(一)“雙一流”建設的內涵
1. “雙一流”建設的核心任務
“雙一流”建設總體方案指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要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核心,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并確定了建設一流師資隊伍、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傳承創新優秀文化、完善內部治理結構、推進國際交流合作等10項重點任務[1]。“雙一流”建設戰略的提出,意在實現高等教育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目前的世界一流大學都將人才培養和教育質量放在學校發展的重要戰略地位,擁有一流的教師隊伍和一流的學生,已成為他們的顯著標志之一。認真解讀文件我們不難發現,建設“雙一流”大學的核心是人才培養,育人是根本任務,如何發揮大學文化的育人功能是個關鍵點。而作為知識體系與理論體系的學術文化,它是大學文化的核心和根基,具有“求真育人”的獨特功能。因此,加強學術文化建設,通過營造良好的學術環境,建立完善的學術評價體系,實現獨立的學術自由,從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必將有利于高校的人才培養,有助于“雙一流”建設的實現。
2. “雙一流”建設的靈魂
總體方案還明確指出:加強大學文化建設,增強文化自覺和制度自信,形成推動社會進步、引領文明進程、各具特色的一流大學精神和大學文化[1]。作為一所大學的最重要積淀,文化是大學的辦學理念、價值追求和歷史傳統等的凝練。回顧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歷程,不同的大學都有各自的大學文化,而特色文化是大學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考察時指出并強調的:“要辦好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有中國特色;要辦出世界一流大學,首先要在體現中國特色上下功夫。”由此可見,我國高校的“雙一流”建設離不開中國特色的大學文化建設,而如何構建特色文化是重點,這也是“雙一流”建設的靈魂。伴隨著大學的發展,學術文化已成為大學文化的靈魂、核心。縱觀世界一流大學,他們在人才培養、科學成就、社會貢獻等方面都蘊含著學術文化的元素,像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國內頂尖大學,堅持中國特色大學文化的頂層設計,創建了與世界一流大學相適應的自由濃厚的學術氛圍和特色鮮明的大學文化,率先躋身世界大學聲譽排行榜百強。
(二)大學學術文化的內涵
1. 何謂大學學術文化
大學學術文化是指大學學術發展中所形成的共同價值、精神追求、行為準則及其規章制度、行為方式和物質設施中的外在表現,包括了學術觀念、學術精神、學術道德和學術環境等核心要素,表現為物質層面、精神層面、制度層面、行為層面等的形態[2]。現代大學的前身是學術性行會組織,學術性與大學相生相伴。學術文化區別于其他大學文化的重要特性,就在于它的學術性,在育人對象、目的、方法以及成效上都顯示學術研究的特殊意義和社會價值[3]。
2. 大學學術文化的獨特育人功能
大學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育人是大學的本質,文化育人是重點之一。長期以來,國內各高校都注重加強大學文化建設,充分發揮大學文化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育人功能。而學術文化是大學文化的核心,具有獨特的“求真育人”功能,對促進人才成長、高校發展和“雙一流”建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具體表現為:一是,規范師生的學術思想行為。高校的科學研究要求師生不僅要有一定的學科知識和專業技能,還要忠于學術團隊,更要遵守各種行為準則。而學術文化中的學科知識理論、學術制度與學術道德等,蘊含著獨特文化因子,能對師生的思想行為起到引導、規范與約束作用。二是,激發師生探索科學、追求真理的內在動力。高校的人才培養,大學精神的引領是關鍵。學術精神作為學術文化的靈魂,始終熏陶與感染著廣大師生,影響著師生共同的學術愿景和價值目標的形成,激勵他們不斷去探尋真理并追求卓越。三是,培養師生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課堂教學與學術活動是學術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培養師生的學術自由精神、探究精神和創新精神的有效手段和方法。其中:課堂教學是師生學術交流和知識相互傳播的過程,通過課堂學術閱讀、學術探究等來實現對學生學術創新過程的培訓;學術活動是學術運用與發展的過程,借助校內學術交流平臺和校外學術實踐平臺,通過開展學術文化研究、學術訓練等來培育創新人才。
二、“雙一流”建設中學術文化面臨的問題
大學是以學術而存在的,學術性是大學的本質和核心。而學術文化是大學文化最根本的屬性和最核心的價值,它貫穿高等教育的全過程,是實現大學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的特色載體和創新平臺。當前我國高校在人才培養目標、研究模式和管理體制等方面均與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存在沖突,想要建設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進行文化改造,學術文化治理是個重點[4]。如今我國高校的“雙一流”建設面臨著巨大挑戰,以績效杠桿為導向的建設目標同以師生發展為核心的世界一流大學文化產生了內在沖突,學術價值觀念、組織管理、評價機制等因素制約著以學術自由為核心的大學學術文化發展。
(一)學術價值觀功利化,認同感缺失
大學作為一個學術性的社會組織,追求真理、創新知識、服務社會是高校學術發展的根本目的,而崇尚科學、追求真理是高校學術發展的主流價值觀。受西方價值觀念和市場經濟的影響,大學學術研究的功利化現象比較明顯,突出表現為核心價值觀缺損、基本價值觀淡化等,以至于學術造假、學術腐敗等學術不端之風層出不窮,嚴重影響高校“雙一流”建設。? ? 首先,一些科研人員的價值觀嚴重扭曲,過分地強調個人的成果、業績。一方面,他們的學術思想照搬“國際前沿”,固化在西方的框架與模式之中,貧于思想貧于創新。另一方面,他們以發表SCI論文為價值衡量,盲目地追求數量而不顧質量。功利主義的價值觀,使得他們忽視學術道德的建設,造成專注科學研究的精神喪失,淡化了敬業與忠誠的科學精神。其次,科學研究由依靠集體力量而轉到個體化,缺少團結合作精神,抑制了共同價值觀的形成。一方面,團隊成員各自為政,都當主角,很少有人甘當配角、愿意做好輔助工作,導致人才結構的合理梯隊無法形成,不利于科研團隊的建設。另一方面,為了獲得對多種資源的支配權力,校內科研團隊之間只有競爭難以合作,學術競爭的平等性正在消失;并且團隊成員間也只有任務分工缺乏密切合作,很難有學術思想的碰撞,導致內部組織渙散,缺乏創新活力[5]。以上這些都對高校營造風清氣正的學術風氣起到了消極作用,嚴重制約著大學學術文化的發展。
(二)學術管理趨向行政化,學術領導力弱化
學術領導力其實質上是一種影響力,是學術文化在學者身上的具體體現。她內生于大學學術組織的運行之中,又外化于大學立德樹人的過程之中,彰顯“學術自由、組織自治”的現代大學發展邏輯[6]。近年來國內各高校都加大“教授治校,學術主導”的改革力度,設立學術委員會、教授委員會等專門機構,使得一些教授有機會介入學術事務的管理,教師的學術領導力有所增強。但由于傳統大學體制的影響和現行大學制度的約束,我國高校學術事務的管理決策仍呈現出過度的行政主導,學術自由、學者治學的理念嚴重受限,造成學術領導力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首先,面對“雙一流”建設目標,校長們不得不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用于爭取外部資源、平衡內部利益,以實現所謂的“一流”,往往忽視了校內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的培養,忽視了校內學科的特色發展。而校長學術領導力應更多地體現在為師生服務上,通過個體引領群體,培育大學教師的學術領導力;通過營造良好的學術文化,幫助師生形成共享的價值觀和信念;通過創造自由平等的制度文化環境,鼓勵學術創新,促進師生發展[7]。其次,為了獲取有限的校內資源,學術帶頭人與科研骨干疲于奔命的找領導、爭課題、搶項目、應付評審,真正用于科學研究的時間極少。并且,巨大的學術壓力使得項目負責人無暇顧及團隊成員的科研和創新能力培養,有效的指導缺乏,師生互動減少,師生發展相應受阻。這些既不利于人才的培育,也不利于學校的長期發展,勢必影響良好大學學術文化的形成。
(三)學術評價的導向偏移,激勵機制不完善
學術性是高校學術評價的根本導向,科學而公正的學術評價是高校提高學術質量、調動師生學術創新積極性的有效杠桿[8]。現如今以績效為核心的學術評價機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高校內部的學術文化發生變化,有力地推動了“雙一流”建設,但也忽視了一流大學以師生發展為根本的文化因素,壓制了以自由為倡導的學術文化發展。尤其是以SCI為主導的論文掛帥,扼殺了我國科研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學術自由、自由研究等的中國優勢正在消失,嚴謹治學、潛心科研的學術精神逐步喪失[5],導致大學學術文化迷失了發展方向、漸漸偏離理性軌道,進而破壞了自由學術氛圍。同時,高校針對教師從事科研活動和培養學術能力的激勵機制不完善,偏于績效導向的學術評價機制大大削弱了科研人員的價值認同感、學校歸屬感和事業使命感,使學術文化的形成缺少硬性的制度保障和強有力的組織支持。還有,可提供學術研究的校內外環境和物質條件的不足,也使許多學術活動浮于表面,很難進行深入研究,影響高校的學術文化發展。
三、“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學術文化育人的實現路徑
作為學術研究的前沿陣地,大學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的使命。大學發展與師生發展相伴相生,師生發展又與大學文化共通共融。具有中國特色的學術文化建設,是打造大學品牌文化、提升大學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實現“雙一流”的重要途徑。
(一)強化思想引領,加強頂層設計
我們要始終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牢記肩負著傳播知識和弘揚文化的重要職責,聚焦加快“雙一流”建設的學術文化傳承創新。可通過開展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主要內容、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旨的學術文化導向工程,讓它們進課堂、進科研,以統一思想、推進“雙一流”建設。還可通過開展以科研育人為主要內容、以弘揚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為主旨的學術文化提升工程,培育一流人才、服務國家及區域建設,達到內聚人心、外塑形象的效果。
(二)提升學術文化品位,營造良好育人環境
大學悠久的歷史,獨具特色的文化環境,濃郁的人文氣息,濃厚的學術文化氛圍,潛移默化著師生的人格塑造和情操陶冶。高品位的學術文化環境對于人才培養,尤其是創新人才培養具有提升素養、激發潛能等作用,進而深遠地輻射到社會。
1. 科學規劃校園人文景觀和設施,凝練一批凸顯學術文化特色的標識文化,打造彰顯學術文化底蘊的育人環境。以北京大學百周年紀念講堂為例,它既是一所現代化多功能校園劇場,也是學校創建世界一流大學進程中對外展示形象的窗口。她堅持以品質促發展,打造“高雅藝術殿堂”和“素質教育課堂”雙重品牌;遵循“服務師生,繁榮文化”的工作宗旨,推行人才戰略,開拓文化市場。
2. 加大學術活動的改革創新舉措,營造濃厚的學術文化氛圍。一要進行學術課程體系改革。可開設學科交叉課程,鼓勵跨專業、跨學科選課;也可聘請院士、知名專家定期舉辦學術講座、學術報告等,作為必修環節并計入學分。二要加強科研創新平臺建設,引進高水平人才,打造高水平學術團隊。三要定期舉辦學術調研、學術演講等各類學術活動,構建多領域、高起點的學術交流平臺。例如,被譽為國內學術氣氛最濃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充分發掘專業課程中的文化素質教育功能,圍繞“文化與科學”主題,邀請費孝通、余秋雨等一批著名專家學者到校講學,營造中國科大特殊而濃郁的校園人文氛圍,以提升學生人文素質,培育創新人才。
3. 立足學校服務地方,通過合理規劃校區功能定位,以文化提升校園環境品質,促進資源融合和文化共享。以蘭州大學為例,積極配合各級政府做好榆中夏官營盆地“生態創新城”規劃建設方案,按學科發展新要求,打造“一核、雙軸、七組團、多中心”的圈層式校園發展布局,將榆中校區建設成為設施完備、配套完善、環境優美,集本科生研究生培養、留學生教育、創新創業實踐、科學研究、科技開發、新型交叉學科培育、社會服務和行政管理等為一體的多功能綜合性校區。這既創設了人才培養的優質育人環境,又推動了區域發展建設。
(三)弘揚學術精神,發展學術文化
學術精神作為大學學術文化的核心要素,反映一所大學的學術傳統、學術意識和學術風氣。弘揚大學學術精神,尤其是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必將有利于培育師生精神品格,繁榮大學學術文化。
1. 要系統梳理大學歷史,深入發掘校史、校訓、校風等的科學精神內涵,還要系統研究校史事件和校史人物,不斷挖掘大學故事的人文精神內涵,發揚和傳承大學學術精神。像復旦大學“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的校訓,“刻苦、嚴謹、求實、創新”的校風,“愛國奉獻、學術獨立、海納百川、追求卓越”的大學精神,承載了幾代人創建一流大學的執著追求和不懈探索。
2. 通過創新形式、豐富載體,使學術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是以學習教育人,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學術教學之中,搭建師生互動的學術交流平臺。二是以文化熏陶人,實施學術文化精品戰略,打造以科技文化節為代表的特色品牌活動。三是以宣傳感化人,加強專業性學術網站建設,培育一批網絡名站、名欄。四是以實踐塑造人,建設學術創業和學術創新的校內外一體化實踐平臺,形成學校與社會協同育人體系。以中國人民大學為例,建設全國首家文化創意產業園、首家留學人員創業園、首家國家版權貿易基地,充分發揮人文社會科學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咨政育人和服務社會的重要作用。
3. 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發揮哲學社會科學育人功能。一是要強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引領作用,設置馬克思主義理論二級學科,實施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支持培養計劃。二是要積極推進學術話語體系,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統領大學學術文化建設,完善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歷史學、政治學、社會學、民族學等學科,建設一批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9]。三是要進行“學科規訓”,通過借鑒世界一流大學的學科體系,并引入到中國傳統學術研究中,打造具有自身特色和優勢的大學學術文化,以推動學術文化傳承創新。像致力于中國傳統學術文化研究的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遵循“中國主體、世界眼光”宗旨弘揚大學學術精神,堅持“研究高深學術、造就專門人才”的辦學理念,取得了匯聚一流隊伍、培養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的杰出成就。
(四)完善學術管理機制,深化學術評價考核
任何一種文化都是通過一定的制度、規范等形式體現出來。在大學學術文化建設中,國內高校應堅持以師生為本,服務師生,搭建有利于師生自由全面發展的制度平臺,創造有利于師生成長成才的機會。首先,要建立學術規范教育制度,制訂學術道德行為規范及學術不端行為處理條例,做到有據可依,有章可循。同時,加強學術道德規范的引導與教育,加大治學典范和明德楷模的宣傳,培養嚴謹治學風氣和良好學術品行。其次,要合理配置權力,通過加強“校長負責、教授治學、民主管理”的大學制度“中國模式”建設,賦予學術委員會、教授委員會應有的權力,讓行政權力和學術權力合理發揮作用,為師生學術精神品格的提升與社會責任的擔負提供有效制度保障。再次,要徹底轉變“功利化”的績效評價機制,杜絕各種以論文數量、項目經費等為指標的考核獎勵,加大成果質量和貢獻指標的權重,大力推進優秀成果和代表作評價制度。最后,要完善激勵機制,通過健全人才培養計劃、規范高層次學術人才引進等制度,倡導學術自由、支持學術創新,以彰顯嚴謹求實的學術精神、傳承大學學術文化。
一流大學必有一流的大學文化,更是必有一流的學術文化。現如今,“雙一流”建設為大學學術文化建設提出了新要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在“雙一流”建設過程中,我們要秉承學術獨立、學術平等、兼收并蓄的大學“學術自由”精神,立足中國特色,借鑒世界“雙一流”大學對學術自由的執著和高效的學術治理策略,充分發揮中國特色學術文化的教育作用,從而有力推動“雙一流”建設。
參考文獻:
[1]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國務院關于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2015-11-5).
[2] 李泳波.當前我國大學學術文化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分析[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1,(6):61.
[3] 章琳.以優秀的學術文化滋養研究生的學術成長——“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的思考[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8,(8):64-67.
[4] 張紅霞.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文化困境[J].高等理科教育,2011(5):1-6.
[5] 環球視野.院士怒批:中國科研被SCI支配,貧于創新、貧于思想!http://www.globalview.cn/html/societies/info_28280.html,(2018-11-19).
[6] 魯燁.學術領導力:重構現代大學治理體系的邏輯起點[J].高教探索,2016,(6):34-38.
[7] 劉益東.論“雙一流”建設中的學術文化困境[J].教育科學,2016,32(3):55-60.
[8] 馬廷奇.學術性:高校學術評價的價值取向[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125-128.
[9]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http://www.gov.cn/zhengce/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2017-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