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浩

摘 要:在線開放課程推動了高等教育教學模式的革新,促進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但我國地方高校的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普遍落后于高水平大學。為探索符合地方高校實情的建設方法,滿足地方高校人才培養需要,分析了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原則,設計了在線開放課程體系,并結合本校實際建設經驗給出了關鍵要素的實現途徑。
關鍵詞: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地方高校;體系;要素
在線開放課程是現代信息技術與現代教育理念相結合的產物,它拓展了傳統教學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概念定義,極大地促進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推動了教育教學的改革與創新。2015年4月教育部下發了《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明確高校應切實承擔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主體責任,要將建設和使用在線開放課程作為推進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把在線開放課程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1]。2018年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和“新時達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也重點提到了課程建設對人才培育的重要作用。在教育部發布的《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高教40條”)中,更是明確指出要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構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推動形成“互聯網+高等教育”新形態,以現代信息技術推動高等教育質量提升的“變軌超車”[2]??梢哉f,在線開放課程是“淘汰水課、打造金課”的重要抓手,是現代高等教育的核心組成要素之一。
就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現狀而言,當前主流的在線開放課程平臺和大部分的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資源,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幾乎都是被頂尖大學或一流大學所壟斷,而且現有在線開放課程并沒有很好地解決不同高校分層、分類的細分需求,沒有充分考慮不同學習者的認知水平和個性特征[3]。與高水平大學相比,地方高校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起步較晚,更多屬于引進、應用在線開放課程這一群體,少有學校建設有完整的在線開放課程體系。考慮到高校發展方向、路徑、學科特色等異構特征,高校在建設在線開放課程時必須堅持自身辦學特色,以突出優勢學科和改善教學質量為導向,并確保該導向始終貫穿整個建設過程[4]。從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現狀來看,地方本科高校怎樣有效應用在線開放課程提升教育教學質量是當前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5]。本文結合作者所在高校建設在線開放課程的實際經驗,探討如何在地方高校開展在線開放課程建設。
一、建設原則
依據教育部的文件精神,結合高校自身特點,著眼于發展需要,地方高校在擬定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方案時,應該把握現代教育技術發展趨勢,以合理規劃為前導,制定建設原則,做好全局謀劃。
(一)平臺先行
要“唱戲”先“搭臺”,對于地方高校而言,要建立符合自身發展定位和教學實情的在線開放課程體系,首先必須要有一個適用的網絡課程平臺。目前國內外有不少著名的在線開放課程平臺,這些平臺的功能強大,資源豐富,部分運營商也免費對高校開放,許多學校也選用了多個類似平臺來開展網絡教學。雖然這種方式成本較小也相對省事,但其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首先,高校本身無法構建個性化課程體系;其次,運行方式不可持續且受制于運營商;再者,本校師生使用方式有限,課程的教學數據幾乎不可相互推送。因此,地方高校應結合自身辦學特色和經費狀況等條件,搭建符合自身特點的網絡教學平臺。
(二)自主建設為主
可以按照“自主建設、適當引進、自建為主”的原則開展在線開放課程建設。課程建設對象主要面向通識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省級和校級精品課程,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和師資水平較高的課程?!白灾鹘ㄔO”可以通過“學校立項、學院支持、教師自建”的方式進行,學校立項建設重點特色課程,引導在線開發課程的建設重點和建設方向。“適當引進”是指引學校要善于吸收和學習,根據自身學科特點和建設實情,適當引進校外高水平在線課程資源,重點是那些好評度高、師資力量強、對學校學科專業有良好補充作用的課程。
(三)突出實用與共享
堅持實用為主,建以致用。“建以致用”是教育部提出的明確要求,它既是國家層面對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發展定位,也是在線開放課程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要將建好的優質課程資源主動應用到日常教學活動和管理運行環節中去,鼓勵教師開展教學模式與方法的改革與創新,著重打造“兩性一度”,即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的線上“金課”和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實現課程“建”與“用”的深度融合,以“用”促“建”,“建”“用”并舉,為課程建設提供穩定、持續的內在需求[6]。同時,也要重視在線開放課程的多形式、多平臺的應用、推廣與共享,擴大優質課程資源的使用范圍,提高課程的影響力,努力培育高質量、高層次的精品在線開放課程。
(四)規范管理與維護
堅持依法依章管理,明確學校、學院、課程負責人的職責范圍,規范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應用、推廣、引進等工作程序和環節。完善課程內容審查制度,加強教學過程和平臺運營的監管,防范和制止不良信息傳播,保障學校網絡教學平臺的穩定運行以及用戶、資源的信息安全。目前,許多高校在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辦法、質量認證、激勵措施、課程選擇、學習過程管理、安全維護等方面缺少專門的制度,而傳統的教學管理制度和辦法又難以適應信息化教學的新形勢,這就造成了建設與使用脫節,教師參與積極性不高,課程運行管理失位的局面,這些問題都需要依托規范的管理辦法與維護措施來解決。
二、體系設計
遵循以上建設原則,圍繞“建以致用”這一目標,設計的在線開放課程體系應該能滿足現代高等教育教學的需求,應將課程資源、教學模式和課堂水平等要素有機結合。在線開放課程教學資源運用中,應該選擇優勢課程,明確課程主導內容,構建錯位推進的教育體系[7],為地方高校提升課程的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打造“金課”創造空間。因此,本文設計如圖1所示的在線開放課程體系。
(一)課程資源
基于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建成包含“慕課、微課、網絡輔助課程”等多個層次類別的在線開放課程體系,形成動態的課程培育機制,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提高優質資源使用效率。這里的慕課定義同國內外的定義一致,它將傳統課程內容模塊化為一系列知識點,這些知識點之間有嚴密的邏輯關系,每個知識點對應一個高質量的教學視頻。慕課位于課程資源的金字塔塔尖,代表著高校在線開放課程中最高水平的優質課程,同時也是建設要求最嚴、數量比例最少的課程。而微課的概念在這里被擴展為慕課的培育對象和后備課程。微課的核心組成內容是課堂教學視頻,但它的課程知識點不一定都用視頻來表達。微課經過培育和發展可以轉化為慕課。網絡輔助課程是在線開放課程的最基本形式,它可以沒有教學視頻,它將傳統的線下課程資料,如視頻、PPT、教案、圖片、文字等進行整合,上傳到網絡教學平臺,同時匹配對應的在線輔助課程作業、測驗、討論等。網絡輔助課程、微課和慕課這三種課程類型形成課程要求與課程質量依次遞增的層次序列。
(二)教學模式
基于在線開放課程,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優勢,探索并開展“翻轉式、混合式、輔助式”等信息化教學模式,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滿足學生自主學習與個性化學習需求。教學模式設計是在線開放課程創新發展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8],按照圖1中的設計,翻轉式教學模式基于慕課來開展,此種模式的教學一般可安排課程計劃學時的1/6至1/5在實體課堂,其余學時借助網絡教學平臺完成;而采用慕課或微課開展混合式教學的課程一般可安排課程計劃學時的1/3至2/3在實體課堂,其余學時借助網絡教學平臺完成;采用網絡輔助課程開展輔助式教學的課程應將全部課時安排在實體課堂,教學過程中可借助網絡教學平臺來輔助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綜合使用大數據分析、智能課業輔助、虛擬/增強現實等手段,推動教學模式更加即時化、泛在化,縮短課時,避免學習倦怠,并進一步探索組織生成式學習,提升學習體驗[9]。
(三)課堂水平
基于在線開放課程資源和信息化教學模式,進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重構和創新型教學設計,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目前公認的高校課堂有五種境界,從低到高依次為安靜(Silence)、回答(Answer)、對話(Dialogue)、批判(Critical)和爭辯(Debate)。我國高校的課堂教學大部分位于低層級的安靜(Silence)和回答(Answer)境界,課堂形式主要表現為老師使勁地講,學生選擇性地聽,少有的師生互動也僅限于簡單的一問一答。而要打造一流本科就必須有一流的課堂教學,這就要求高校既要建好課,也要用好課。優化教學設計是吸引學習者的重要因素,未來在線課程的知識表征形態不只在于視頻的呈現形式,更關鍵在于課程設計者賦予它豐富多元的教學活動內容[10]。因此要鼓勵教師以在線開放課程為抓手,改革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氣氛,將課堂教學境界提升到對話(Dialogue)、批判(Critical)、爭辯(Debate)等高層級,將課堂教學水平躍升至互動式、探究式、啟發式的新高度,從而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金課”。
三、關鍵要素的實現途徑
(一)建設校內SPOC平臺
有了在線開放課程之后,教師一般不愿在課堂上重復講授視頻中的內容,已提前看過視頻的學生也不希望教師在課堂上重復講授同樣的內容,因此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成為必然[11]。在近幾年的《新媒體聯盟地平線報告(高等教育版)》提到的“加速高等教育技術采用的趨勢”中,混合式學習設計始終位居榜首,原因是它在為學生增加靈活性和提供便利方面舉足輕重,全球許多院校都將混合式學習設計作為大學長期指導和發展規劃的一部分[12]。而開展混合式教學,高校教師需要選擇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教學平臺,在平臺上搭載建設好的課程資源,制訂混合式教學計劃,實施課程教學并予以總結、評價和改進[13]。因此,校內SPOC平臺應該是地方高校搭建網絡教學平臺的首要選擇。
我校就投入專門經費建設了一個有自主產權的、基于SPOC模式的網絡教學平臺。該平臺以本校學生為教學對象,采用慕課的理念、技術和手段來運行、開設和管理我校的在線開放課程?;诖似脚_,可以形成一個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評價多維度開放的多樣化在線課堂,進而構建一個開放式、一站式、可擴展的在線開放課程教學、管理、培育平臺,以支持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二)多途徑建設課程資源
在線開放課程的課程資源建設往往需要巨大的優質教師資源和資金投入,因此建設過程中需要分類開展,多措并舉。高??梢约辛α拷ㄔO位于金字塔塔尖的慕課,這些課程應該是學校的特色課程和優勢課程,而且應該重點遴選那些師資力量強,受眾面廣,前期建設基礎好的課程。同時,學校可以通過“任務下達與分解”、“先建設,后認定”等多種方式引導院系建設微課和網絡輔助課。此外,還可以有針對性地引入校外高水平在線開放課程,豐富課程資源的學科屬性和專業背景。需要指出的是,通過引進的在線課程開展專業課教學,容易造成“水土不服”的現象,因此引進課程手段更適用于通識選修課程資源。
湖北經濟學院是一所以經濟、管理管類學科為主的地方高校,在首年的在線開放課程資源建設中,通過學校立項資助方式重點建設了二十門慕課,包括《金融學》、《會計學》、《低碳經濟學》等核心主干課程和《當代中國》、《烹飪工藝基礎》等特色課程;以年度任務下達形式依托院系建設了具有不同學科特色、能體現不同學科優勢的近百門微課和網絡輔助課;同時,針對我校學科專業結構的不足,也引進了《數學思想與應用》、《先秦哲學》等二十余門校外高水平課程來補充通識選修課資源。
(三)做好質量保障
按照全面質量管理的思想,在線開放課程質量保障是全方位的,保障策略可以從目標與標準、組織與制度、評價與反饋三大基本方面制定[14]。雖然目前我國上線慕課數量已超過12500門,評選出的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也超過1700門,但仍無明確統一的慕課質量標準。因此,地方高校應根據教育部相關指導意見,把握在線開放課程發展趨勢,制定符合教學需要的在線課程建設標準或質量管理標準來規范本校的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同時,要在組織和制度上解決在線開放課程的“建、用、管”問題,要嘗試引入市場機制,鼓勵學校、企業創新運作機制,激發優秀的一線教師開設、創作開放課程的動力和潛能,讓更多的優質開放課程涌現出來[15];要出臺在線開放課程的學分認定與轉化等辦法,促進課程的應用推廣,保障課程的學習效果;要明確不同類型、不同來源課程的建設主體、管理主體的職責范圍,構建在線開發課程的運行管理體系。最后,要配套在線開放課程運行評價和結果反饋機制,提出多元化的評價指標,重點通過過程管理與效果評價來構建閉環的質量監控體系,促進在線開放課程的不斷優化。
我校在全面啟動在線開放課程之前就制定了《湖北經濟學院在線開放課程建設與管理辦法》,闡明了我校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目標與任務,提出了課程建設的具體要求,解釋了課程建設的組織實施方法,文中重點說明了各類型課程建設與各形式課程運行的激勵機制。同時,也配套出臺了《湖北經濟學院在線開放課程執行標準》,明確了不同類型在線開放課程的定義和建設標準,公布了在線開放課程的驗收標準和上線要求,給出了課程運行的監測評價方法和指標。這些文件的出臺極大地調動了教師的“建課”和“用課”熱情,啟動建設的首年就有近五十個課程組申報建設慕課,上線運行各類型的在線開放課程近七十門。
四、總結
在線開放課程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發展的必然產物,是改造傳統教學方式方法的有力工具,是開展教學內容革新的重要手段。地方高校應該把握現代教育發展趨勢,抓住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機遇,推進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依據自身特點,建設能滿足自身需求,能突出自身特色的在線開放課程體系,促進優質教育資源應用與共享,改革創新教學模式,打造系列“金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6/201504/186490.html.2019-3-11.
[2] 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2019-3-11.
[3] 瞿振元.在線開放課程建設需要大視野大格局大繁榮[J].中國高等教育,2015,(24):1.
[4] 曾波,李姍姍,張治學.高校在線開放課程資源建設路徑探索[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8,(23):40-43.
[5]馬運朋.地方本科高校在線開放課程應用:實然困境與應然向度——基于Z省部分高校的調查[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9,(2):1-6.
[6] 劉麗珍,宋巍,施智平,王瑞,韓旭,王萬森.面向混合式教學的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建設及應用[J].計算機教育,2018,(10):12-15,21.
[7] 王曉紅.高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與優化方法研究[J].高教學刊,2018,(12):153-154,157.
[8] 王娟,孔亮,王鑫,王運武.在線開放課程發展的反思與創新路徑[J].電化教育研究,2018,39(5):60-65+73.
[9] 張臻.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在線開放課程應用模式變革與思考[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9(01):17-22.
[10] 趙文君,趙呈領,楊海茹,蔣志輝.學分制度推進下在線開放課程學生持續學習影響因素研究[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8,(2):72-82.
[11] 王竹立.在線開放課程:內涵、模式、設計與建設——兼及智能時代在線開放課程建設的思考[J].遠程教育雜志,2018,36(4):69-78.
[12] S.亞當斯貝克爾,M.卡明斯,A.戴維斯,A.弗里曼,C.霍爾給辛格,V.安娜塔娜額亞婻,殷丙山,高茜,任直,劉鑫馳,曹紅巖,王濟軍,趙廣元,邵恒.新媒體聯盟地平線報告:2017高等教育版[J].開放學習研究,2017,(2):1-20,62.
[13] 蕭瀟.以在線開放課程體系支持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構建[J].中國大學教學,2018,(9):70-73.
[14] 王桂林.基于全面質量管理的在線開放課程質量保障體系構建[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37(21):48-50.
[15] 楊現民,趙鑫碩,陳世超.“互聯網+”時代數字教育資源的建設與發展[J].中國電化教育,2017,(10):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