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鐵龍
(安徽皖欣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0)
地下水是非常重要的自然資源,為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提供了極大幫助。為了有效開發地下水,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先對地下水環境進行有效勘查和評價。作為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中的重要環節,水文地質勘查工作至關重要,對其工作內容、方法以及應用路徑進行研究很有價值。本文概述了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并介紹了水文地質勘查在對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中的實際應用路徑。
我國蘊藏著非常豐富的地下水資源,平原盆地地區的地下水分布面積為273.89萬平方千米,可開采資源量高達1 686億立方米/年;在缺水問題嚴重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地區也蘊藏著大量的地下水,這片沙漠之下蘊藏著228萬億立方米的地下水資源,若能有效開發利用將為當地的工農業生產提供巨大的幫助[1]。不過與地表水相比,地下水的隱蔽性和不規則分布特性都增加了開發利用這種資源的難度。在開發和應用地下水之前,開展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十分必要。
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屬于環境影響評價的分支,其主要的評價對象是地下水。在實踐工作中,相關工作人員應該詳細調查評價范圍內的水文地質條件,確定評價范圍內的地下水開采價值、質量目標、利用現狀和發展規劃,并且明確水源地、井位分布,并做好地下水質量監測與污染預測分析等工作。總之,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的主要內容就是針對評價范圍內的地下水資源開展細致化的水文地質條件調查,該項工作的主要價值體現在地下水環境的保護和改善方面。基于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我們可以更加具體地了解地下水環境的變化以及地下水對巖石、建筑、土體的影響,從而更加合理地完成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對地下水環境進行勘查,將為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提供巨大的幫助,所以水文地質勘查是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環節。為了提高水文地質勘查在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中應用的有效性,相關工作人員不僅需要明確其工作內容,還需要落實勘查方法。
如圖1所示,水文地質勘查人員可利用地下水采集器采集地下水的水樣,從而對地下水的分布狀態、水位高度以及水質進行有效的分析。在利用地下水采集器開展水文地質勘查工作時,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兼顧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

圖1 地下水采集器
2.1.1 自然環境勘查
在自然環境水文地質條件勘查工作中,相關工作人員應該基于調查區域的實際情況,開展資料收集與整理工作。在此環節,應整理現有的水文地質文獻報告和地下水資源評價報告,并采集當地的氣象、水文、地理等評估信息[2]。基于這些資料,相關工作人員可以對地下水環境的整體情況有初步的了解,并掌握當地的巖層與水源分布情況,為合理開展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奠定堅實的基礎。在實際工作中,水文地質勘查人員必須依照已掌握的資料,明確當地的植被覆蓋情況、區域氣候情況、降水量、含水層水位以及隔水巖溶層的基本情況,并出具分析報告,然后對地下水環境影響進行識別,從而保證水文地質勘查在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中的有效應用。
2.1.2 人為環境勘查
在人為環境水文地質條件勘查工作中,相關工作人員的勘查重點應該放在地下水污染問題和地下水開發利用兩方面。地下水隱蔽性強,流動范圍廣,一旦存在污染源必然會造成大面積污染,所以地下水污染的治理和預防難度頗高。在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中,開展水文地質勘查,有利于及時掌握地下水的污染情況,可以為有效治理地下水污染奠定基礎。在實踐中,需要水文地質勘查人員開展實地調研工作,從而掌握當地的地下水污染物的分布情況、污染范圍以及污染源類型,便于開展科學評價。工作人員在調查污染源問題時,應從以下三方面進行調查。
首先,工業污染源。水文地質勘查人員應重點關注污染物類型、污染源位置,明確污染物濃度與排放方式,還應該對污染物的排放量以及當地的地下水污染處理措施進行調查。在工業污染源勘查環節中,相關工作人員應該將檢測重點放在毒理學指標上,以有效避免毒性強的物質流入地下水中。
其次,農業污染源。勘查人員需要結合當地的農業發展情況,調查并分析該區域的農藥化肥應用情況以及污水的排放量,還需掌握當地的畜牧業發展規模以及養殖場分布情況,明確污水灌溉的位置、方法以及范圍,并確定農業污水的成分。
最后,生活污染源。在地下水污染問題上,生活污染源主要來自于醫療衛生的廢水。因此,在水文地質勘查階段,相關工作人員應明確當地生活廢水的排放量和排放方式,并對生活污水的利用和儲存途徑進行有效分析。
除了調查地下水污染源問題,相關工作人員還應該在人為環境水文地質條件勘查工作中調查當地地下水的情況。比如,調查地下水源位置和開采情況,明確地下水開采井的分布狀態、出水量以及水井結構,確定地下水的開采途徑以及用途,分析當地開發和利用地下水的影響因素等。
本文以某高原斷陷盆地地區的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為例,對水文地質勘查在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中的應用方法進行了論述[3]。本次案例工程所開展的地下水水文地質勘查是為了解決當地的缺水問題,調查區域為巖溶區,有明顯的缺水情況,但含有豐沛的地下水水源。
2.2.1 觀測點布設與水環境監測
在此次水文地質勘查工作中,為保證目標評價的精確度,相關工作人員選擇以1:50 000為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的比例尺。然后,相關工作人員選擇沿地下水露頭軌跡布設觀測路線。在布設觀測點時,基于當地實際情況以及不同類型的觀測點布設需要,開展了分類分段布設。此次勘查人員選擇在上下游以及兩側地區以每5 km2布設1點的密度布設采樣點;以每5 km2布設3點的密度布設一般地質調查點,并且在該區域內以十字交叉法布設水位監測點。基于這些觀測點,不僅要明確水位、水源分布,更要掌握地下水水量變化規律和水中的物質成分,進而有效完成水環境監測與分析。在環境現狀監測工作中,水文地質勘查人員必須保證監測工作的動態性和即時性。比如,分別在豐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開展地下水的水位和水質監測,嚴格依照地下水環境質量指標對勘查區域內的地下水進行評價。
2.2.2 水位地質分析評價
基于水文地質勘查結果可知,該區域的年均降水量約為900 mm,年平均氣溫為13 ℃,盆地周邊山地海拔為2 300~2 900 m,盆地底部有緩丘存在,其相對高度差為100 m。勘查區域地下水單元面積為830 km2,擁有多處富水段;巖層分布以白云巖和泥灰巖為主,含水層的頂板埋深為0~40 m,地下水位埋深為0~25 m且水質良好,是埋藏淺、易開采的地下水類型。水源富足區域的地下水水文地質參數如表1所示,其水質符合生活飲用水的標準,能有效解決當地的缺水問題。

表1 富水段水文地質參數表
總之,在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中,水文地質勘查的主要工作內容是自然環境與人為環境的水文地質條件的調查和研究。在這一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合理布設水文地質調查的觀測路線,優化布設觀測點和布設方案,并開展地下水環境動態化監測,從而為提高水文地質勘查在地下水環境影響評價中應用的有效性做好充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