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芯懿
摘要: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基礎條件,但進入工業社會以來,人類的生存環境日益惡化,保護環境已成為當今世界刻不容緩的使命與難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都處于工業化建設進程中,經濟基礎較弱,生態環境復雜,普遍面臨著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矛盾。文章從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必要性出發,立足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環境、能源情況,闡明了五年多來取得的成就,并為深入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綠色;一帶一路;生態環境
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下簡稱“一帶一路”)是黨中央站在人類文明傳承與發展角度,統籌國內國際局勢做出的重要戰略部署。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與沿線國家廣泛開展各項合作,取得了明顯成效。為順應國際環境保護趨勢,加強生態保護合作,2017年,環保部、外交部、國家發改委、商務部聯合發布了《關于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意見》,強調要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突出生態文明理念,推動綠色發展,共建綠色絲綢之路。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如何平衡經濟與生態的關系,如何兼顧沿線各國發展情況與生態需求,如何立足整體開展建設,成為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關鍵問題。
一、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必要性
綠色可持續發展是各國追求的共同目標,也是國際發展的重要議題。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建設綠色“一帶一路”,順應了全球可持續發展的主流,迎合沿線國家綠色發展需求,有助于傳播我國生態文明理念,樹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1. 綠色“一帶一路”順應全球可持續發展的主流
當前,保護環境、綠色發展成為國際發展潮流,在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綠色、清潔能源、氣候行動、良好健康與福祉已經成為國際社會共識,環境目標更是直接或間接的體現在所有指標中。實踐證明,西方國家走過的“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無法被發展中國家所復制,唯有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兼顧生態保護,探索新型工業化發展之路。綠色“一帶一路”建設順應了全球綠色可持續發展的主流,通過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助益提升沿線各國環境保護能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沿線國家共同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
2. 綠色“一帶一路”迎合沿線國家綠色發展需求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多為發展中國家,普遍面臨著工業化和發達國家產業轉移產生的資源衰退、環境惡化等挑戰。綠色發展是沿線國家的共同需求,各國都在為尋求經濟和生態之間的平衡發展做努力。柬埔寨制定了“綠色增長路線圖”,將綠色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馬來西亞加大綠色發展全民參與力度,泰國制定了為期15年的綠色能源生產計劃,俄羅斯積極發展清潔能源技術,優化能源消費結構等等。盡管各國自然環境、宗教文化、發展程度不同,但對良好生態環境與美好生活的追求是相同的。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為沿線各國調整產業結構、發展低碳經濟、分享綠色發展經驗提供了平臺,有助于加強國際合作,提高資源使用效率,推動區域經濟共同和諧發展。
3. 綠色“一帶一路”有助于傳播我國生態文明理念,樹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GDP總量不斷提升,國際社會上“中國威脅論”此起彼伏,美國等西方國家甚至宣稱中國是世界第一大污染國,中國的工業產值都是以犧牲環境的代價換來的。然而,現實情況卻是,從人均來看,中國的資源消耗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黨中央一貫重視環境保護,十八大上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來,明確提出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有助于傳播我國綠色發展理念,分享生態建設實踐經驗,樹立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同時,沿線國家共建綠色產業,共享綠色生態效益,也是對將“一帶一路”倡議曲解為中國掠奪他國資源的手段的最有力駁斥,有利于凝聚沿線各國人心,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更好地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進程。
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與環境形勢
“一帶一路”借用了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但不限于古代絲綢之路的范圍,從區域范圍來看,涵蓋了亞太、歐亞、中東、非洲地區等,包括65個國家,總人口超過44億,經濟總量超過20萬億美元,這些國家多為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發展潛力巨大。
1.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形勢
經濟是社會發展與進步的基礎,經濟發展狀況對生態環境保護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總體來看,“一帶一路”沿線多為發展中國家,整體經濟發展水平較為滯后,人均GDP明顯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經濟結構中農業和工業占主要地位,服務業和第三產業發展落后,多數國家仍處于工業化進程中。同時,沿線65個國家發展水平差距較大,最富的國家卡塔爾與最窮的國家阿富汗人均GDP水平相差百倍以上,貧富差距懸殊。此外,大部分沿線國家經濟發展方式粗放,經濟增長以能源消耗與污染排放為代價,為解決溫飽問題甚至引進發達國家污染產業、無節制的開采石油和礦產等資源,以高能耗、高污染換取經濟的持續增長。
2.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環境情況
“一帶一路”沿線區域廣闊,自然環境十分復雜,既有高原山地,也有平原海域,既包括森林草原,也覆蓋著荒地沙漠,生態差異顯著。東南亞地區生物多樣性豐富,森林、海洋、自然保護區繁多,但由于人口增長、工業發展與城市擴張,森林與生物多樣性銳減;中亞地區遠離海岸,沙漠化與荒漠化嚴重,水資源短缺;中東地區受戰爭影響,環境污染嚴重。總體來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生態環境多樣而脆弱,環境承載力較低,對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因而也更為嚴格。
3.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能源狀況
“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是世界能源寶庫,儲量豐富,蘊藏著各種礦產資源,互補性強,如西亞是世界上石油儲量最豐富的地區,產量最大,出口量也最多,有“世界石油寶庫”之稱;俄羅斯煤炭預估量達1570億1000萬噸,位居世界第二,天然氣、鐵、鋁的蘊藏量也居世界前列。然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能源消耗量也居世界前列,就鋼鐵而言,該地區生產了世界71%的粗鋼,但也消費了世界71%的粗鋼和70 %的成品鋼材,有色金屬、水泥、水資源等更是達世界平均水平兩倍以上。可見,盡管“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資源豐富,但能源使用率低,消耗量大,對環境也造成巨大壓力。
三、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取得的成就
面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嚴峻復雜的經濟與環境形勢,作為綠色“一帶一路”倡議的發起國,中國堅持傳播生態文明理念,推動生態文明實踐,共享生態文明成果。五年多來,經過中國與相關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共同努力,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早期收獲,也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認可。
1. 制定相關文件,做好頂層設計
為推動綠色“一帶一路”建設進程,環保部聯合其他機構制定了相關文件,做好總體謀劃。2017年4月,環保部、外交部、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四部聯合發布了《關于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意見》,明確綠色“一帶一路”總體要求、主要任務與組織保障。在此基礎上,2017年5月,環保部發布《“一帶一路”生態環境保護合作規劃》,細化了相關舉措。
2. 建立合作交流平臺與機制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情各異,生態環保制度與環保技術參差不齊,為此,我國積極創建綠色合作交流平臺與機制,加強環保知識與技術的交流分享。如啟動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臺建設,與聯合國環境署共同籌建“一帶一路”綠色比較國際聯盟,建立中國—東盟環境保護合作中心、瀾滄江—湄公河環境保護中心等專門機構等。中國還通過舉辦中國東盟環保合作論壇、中非環境部長對話會等交流活動增進發展中國家間的溝通,互相了解,互相借鑒。
3. 環保企業“走出去”,傳播綠色發展經驗
在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風口下,我國環保企業也正在加速“走出去”,傳播綠色發展經驗。柬埔寨上丁省西山區的桑河干流上,坐落著由中國華能瀾滄江水電股份有限公司投資開發的桑河二級水電站,該項目是“一帶一路”建設和柬埔寨能源建設重點項目,為柬埔寨提供綠色能源,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綠色動力。由中國光大國際有限公司投資建設的越南芹苴垃圾焚燒發電廠在投產五個月時間里共處理生活垃圾近7.06萬噸,產生綠色電力1800萬千瓦時,可供2300余戶家庭使用一年,成為湄公河三角洲的綠色標桿項目。類似的項目和工程還有很多,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開展,既為中國環保企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為沿線國家生態建設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四、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幾點建議
綠色“一帶一路”建設涉及沿線六十多個國家,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面臨的問題也復雜多樣,對此,相關部門在抓住機遇的同時也要直面挑戰,積極采取有效應對措施,鞏固“一帶一路”的綠色成果。
1. 貫徹文件要求,繼續深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交流與合作
當前,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總體思路已經確定,相關文件闡明了建設重點與任務,規劃好了實踐路線圖,為此,下一步的重心便在于將文件內容落到實處,堅持基本原則,深入開展交流合作,逐步實現階段目標。中國應整合現有的區域組織、交流平臺和機制資源,不斷提升其協調能力與水平,加快與沿線國家的生態戰略對接,建立起“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形成綠色生態建設的國際共識與標準。同時,以國際合作平臺為依托,加強基礎設施的投入與建設,助推沿線國家的可持續發展。
2. 構建綠色產業共同體,鼓勵環保企業“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生態環境脆弱,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因此,要著力推動綠色產業發展,構建“一帶一路”沿線綠色產業共同體。一方面,繼續鼓勵我國環保企業“走出去”,開展環保項目建設,傳播中國生態經驗,講好中國故事;另一方面,對沿線一些環保技術較為先進的國家和企業,秉承開放原則,加大引入力度,幫助解決我國城市生態建設的現實問題,讓國際智囊為我所用,共享惠益。
3. 落實監管責任,加強企業綠色行為引導
隨著我國與沿線國家交流合作的深入,越來越多的企業走出國門,加大投入,開展建設。但少數企業缺乏對當地環境保護的責任心,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無視各種污染與生態破壞,對我國國際形象也造成了不良影響。因此,相關部門要落實監管責任,建立完善對外投資環保政策與法律法規,通過對外投資審查、環境績效考核、環保項目評價等手段規范企業行為與生態責任。同時,引導企業加強環保自律,履行環境責任,鼓勵宣傳對外投資優秀環保企業與環保項目,著力提升我國企業負責任的整體綠色形象。
4. 重視環保人才培養,鼓勵綠色技術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要深入開展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環保人才的培養不可或缺。因此,提高人才培養力度,完善人才培養模式,重點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熟悉沿線國家情況、掌握生態環保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同時,加強沿線國家環保人才的交流與派遣,積極傳播學習綠色發展經驗,鼓勵綠色環保技術的創新發明,增進綠色產業的科研合作,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局面。
參考文獻:
[1]環境保護部,等.關于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意見[Z].2017-04-24.
[2]習近平.堅持對話協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贏交流互鑒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造福人民[N].人民日報,2018-08-28.
[3]薛志華.綠色“一帶一路”的若干依托因素[J].重慶社會科學,2016(09).
[4]國冬梅,王玉娟.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研究及建議[J].中國環境管理,2017(03).
[5]王天義.“一帶一路”,綠色先行[J].中國政協,2019(10).
*基金項目: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經費資助項目(BRA2018358);江蘇省研究生科研創新計劃(KYCX18_2205)。
(作者單位:江蘇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