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君春
摘要:審計機關當好改革促進派,是當前系列審計工作會議上傳遞的最強音。2017年是黨的十九大召開之年和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也是“深化審計體制改革年”,審計機關要當好改革促進派,仍有許多重大的理論問題需要討論,仍需要對近幾年的改革實踐進行總結,仍存在全面推進改革的各種難點。文章立足改革促進派的定義以及衡量標準出發,闡述在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大背景下“審計當好改革促進派”的內涵,結合地方審計機關(如A縣審計局)實際工作,多角度重點分析審計如何當好改革促進派,最后提出審計當好改革促進派的五個具體操作途徑。
關鍵詞:審計;改革;促進派
一、研究背景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是黨中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重要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會議,《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經審議通過,提出了新的歷史時期我們黨將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目標、新觀點、新措施,尤其在總的目標中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一全新的說法,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為全黨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明確了方向和側重點,也對審計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務和新期望,是目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黨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各個方面全面改革的總動員。
二、審計當好改革促進派的相關理論研究
(一)改革促進派的定義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召開第十二次會議上首次提到"三個有利"標準,把“改革促進派”用起來,引發社會和群眾廣泛解讀;改革促進派指首先要在思想上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認同中央在改革方面的戰略部署和決策要求,特別對“四個全面”戰略的內涵要有深刻理解;其次,在行動上要做促進改革的事,要主動作為,不能無所作為,更不能阻撓和影響改革。
(二)“改革促進派”干部的衡量標準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許耀桐認為,“改革促進派”衡量標準有四點:一是要有比較明確的改革方向,能夠打破舊的格局;二是要風清氣正,廉潔自律;三是要會用人、敢用人,要著力強化敢于擔當、攻堅克難;四是要有改革的精氣神。
三、審計當好改革促進派的內涵
當前,作為地方審計機關,在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背景下,關鍵要從三個方面準確把握審計工作新內涵:
從審計范圍來看,審計工作已由對單位財政財務收支的審計,擴展到對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和領導干部經濟責任履行情況的審計。
從審計職能來看,審計不僅是對各級財政預算執行情況和公共資金進行審計監督,履行經濟監督職能;還要重點對本區域部門(鄉鎮)貫徹落實國家、省及市政府重大政策措施落實情況進行審計監督,特別是要關注重大項目完成情況、重點資金保障等情況。
從審計作用來看,審計不僅要揭露重大的違紀違法、濫用職權、損失浪費、風險隱患、失職缺崗等問題,更要在促進深化改革、推進法治建設、提高政府績效等方面發揮作用。
四、審計機關如何當好改革的促進派
(一)深化認識,促進改革
審計機關要當好改革的促進派,首先要要深刻認識改革、適應發展,認同中央在改革方面的戰略部署,進而更加自覺地支持改革、服務改革,為樹立鼓勵改革創新、擔當有為的鮮明導向提供審計支持。
(二)講究方法,服務改革
審計機關要當好改革的促進派,必須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1. 什么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堅持具體分析具體情況,就是堅持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換句話說,就是說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必須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反對主觀判斷、片面分析。
2. 為什么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問題的復雜性在于經濟現象變化多端,各個單位實際業務情況千差萬別,如果審計人員簡單地根據法規條款或以往的定性習慣,對審計發現的問題和人定性定責,被審計單位和被審計人員會口服但內心不認賬,甚至產生抵觸情緒,不利于激發干部工作的積極性,同時也不利于審計工作的深入順利開展。
3. 怎樣用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1)如何做到“三個區分開來”。作為地方審計機關,要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個區分開來”作為審計發現問題定性和處理處罰的指導原則。
(2)如何做到“四個看”。在審計過程中,如果發現被審計單位一些探索和創新性工作和當前執行的政策規定相抵觸,不能簡單的作為問題,而是堅持四個“看”:看是否符合改革方向,看實際效果好不好,看有沒有經過集體研究,看是否發現利益輸送。
(3)如何做到“三個統一”。作為地方審計機關,在做具體審計項目過程中,做改革的促進派要堅持“三個統一”。一是要堅持敢于監督與善于監督的統一,二是要堅持依法審計與文明審計的統一,三是要堅持嚴肅問責與容錯免責的統一。
(4)全面加強審計基礎建設,提升審計履職成效。作為地方審計機關,一要全面推進大數據技術在審計業務中的應用,多搜集供養人員、社保參保人員、財政標準化數據等大數據,加大跨行業、跨部門、跨領域數據的綜合比對和關聯分析力度,熟練運用SQL語句和ORACAL數據庫;二是要統籌審計項目和資源配置,整合審計機關科室之間的審計資源,“一盤棋”開展好重點項目審計,如A縣審計局2018年的扶貧資金審計就是運用這種打破科室界限的模式;三是提高領導班子的駕馭能力和領導能力,對一線崗位審計人員加強政策跟蹤審計能力、疑點撲捉分析能力的提升。
(三)堅持“力度”與“溫度”相結合
在堅決揭示與查處違法違紀行為的同時,不僅加大審計監督力度,而且保持適當的溫度。
1. 要把準審計工作定位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要進一步找準定位、主動作為,履職盡責、發揮作用。嚴格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自覺踐行上級領導的決定和部署,加大對重點領域、大單位、專項資金和重大項目的審計力度。
2. 要加大審計監督力度
圍繞重大政策措施落實、提高公共資金績效、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績效和防控債務風險、辦好民生實事、監督制約權利等方面加強審計。
3. 要強化審計整改
作為基層審計人員,對被審計單位要跟蹤督促整改,對審計整改報告涉及的問題整改內容以及相關整改附件材料一一檢查并銷號;要建立健全審計局與組織部、紀檢委等相關部門的工作協調聯動機制;要依法依規公告審計結果,并督促指導被審計單位公告整改結果。
五、審計當好改革促進派的具體操作途徑
(一)有序開展國家重大政策措施跟蹤審計,促進改革舉措落地生根
A縣審計局根據省廳安排抽調數名審計干部赴溫州參加支持浙商創業創新政策執行和回歸項目落地情況專項審計,揭示了少數回歸項目質量不夠高、考核機制不夠完善等問題,并深入分析原因,為省委省政府更好地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提供審計建議。
(二)圍繞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深化重點民生項目和資金審計,促進改革條件可靠有力
2017年,A縣審計局對本縣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資金進行了專項審計調查,發現農家書屋圖書管理不夠規范等問題,提出進一步整合農村農家書屋、文化禮堂和村文化活動中心等審計建議,從而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水平。
(三)關注經濟社會薄弱環節,以穩增長、調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目標,做好重點領域或重大項目審計,促進改革環境平穩健康
2017年,A縣審計局針對重點領域和重點行業的政府投資項目,核減工程價款約2000多萬元,應上交財政已上交財政約400多萬元;通過政府投資項目造價審計,撰寫了《政府投資項目變更管理亟需加強》的專報信息,得到縣領導的高度評價和重要批示。
(四)圍繞促進規范權力運行和反腐倡廉建設,深化經濟責任審計,推動領導干部守法守紀守規盡責
2017年, A縣審計局在該縣某學校校長經濟責任審計和某鄉鎮經濟責任審計中,發現存在職工涉嫌貪污代管費、鄉政府涉嫌以虛假資料套取項目資金的問題,及時將上述2件涉嫌違規違紀線索向相關部門移送。
(五)以加強體制機制制度為出發點,推進“綜合問效型”績效審計,促進改革措施科學協調
2016年,A縣審計局持續抓績效審計,針對中央和省級森林撫育補貼項目資金結余大的問題出具審計決定,責令林場將該結余資金500多萬元上交國庫,促進整合專項資金、盤活閑置資金和提高資金績效。
(六)加大資源環境審計力度,推動綠色發展
2016年,A縣審計局開展了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專題調查審計,揭示了水污染防治資金管理和項目實施中的重大問題和隱患,直接推動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運行維護管理辦法》等相關政策措施出臺。
六、研究結論
審計的目的不僅要查找問題,揭示問題,更要通過發現問題剖析原因,解決制度性缺陷和體制性障礙,保證和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充分發揮審計“免疫系統”功能,促進全面深化改革。國家審計的價值定位與改革總體目標的一致性決定了審計在深化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審計機關可以通過多種措施和路徑推動和服務改革。“國家審計與全面深化改革”問題的研究是一個開放性、前沿性的研究課題,需要持續不斷地摸索規律,不斷注入新的思想源泉,不斷與實踐發展互證。
因此,地方審計機關在實際工作中,要充分運用大數據審計手段,依法全面履行審計監督職責,大力推進有深度、有重點、有步驟、有成效的審計全覆蓋,進一步提高審計質量、深化審計整改、提升審計價值,從而推動改革發展任務落地生效,促進改革環境平穩健康。
(作者單位:浙江省龍泉市審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