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化名人故居是一座城市極具底蘊的建筑之一,它積淀著一座城市的歷史和文化,承載著一座城市的精神與情懷。隨著國家對文化的不斷重視,名人故居也得到了更多的關注。但大部分名人故居在保護管理、開發利用、宣傳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問題,導致故居的歷史、文化價值未得到充分發揮。因此對于名人故居的保護與利用仍需要盡快落實普查登記工作、加大資金投入、提高宣傳質量,充分發揮出它的價值。
關鍵詞:名人故居 保護與利用 問題 對策
名人故居作為文化名人生活的印記,是城市發展的見證者,也是城市文化的傳承者。它們是一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傳承城市文化、教育后人的任務。為此不少城市對文化名人故居采取了各種保護措施,或修繕或以博物館等方式積聚人氣,使這些故居得以保存并發揮作用,寧波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但目前也有不少文化名人故居,存在著得不到良好的管理,缺少修繕資金,宣傳力度小,發揮作用不大等問題。在城市快速發展的今天,為了更好地發揮文化名人故居傳承城市歷史、文化等的作用,需要對它們進行科學的保護和合理的利用。
一、文化名人故居保護與利用的重要意義
文化名人故居作為傳承城市歷史,弘揚城市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具有深刻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名人故居不只是一棟建筑,更是一座城市歷史文化的縮影與見證,是連接后人與歷史文化之間的紐帶。如寧波的范氏天一閣就不僅僅是一座藏書樓,它是弘揚浙東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寧波“書藏古今”城市精神的映照,同時它也見證著寧波城市的發展。通過它后人更能讀好寧波的歷史,更能明白寧波的城市文化。
文化名人故居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雖然有些名人故居可能建筑價值不高,但因為有名人曾經在這里居住過,名人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他的人格魅力、思想精神等,賦予了故居新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使它具有了深刻的歷史和文化內涵,因此它同樣是后人學習歷史、緬懷先賢的重要場所,有著不可替代的本質教育和情操陶冶的功能。也正因為如此,不少名人故居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而把文化名人故居作為重要的旅游資源,更是不少城市保護故居的良策。文化與旅游相結合,也成了旅游業多元發展的必然趨勢。而文化名人故居作為一座城市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它所蘊含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內涵,對游客有著很強的吸引力。如魯迅作品中提到的“三味書屋”和“百草園”,有著祥林嫂、孔乙己等文學形象的“魯鎮”,都會讓讀者心生向往。這在很大程度上能拉動了城市旅游業的發展,而且不少故居,因為有游客的出入,使故居充滿著人氣,著實讓它活了起來。
基于文化名人故居所具有的獨特價值,對于它的保護與利用關系著一座城市歷史文化的延續與傳承。無論是從保護城市的歷史風貌、傳承城市的文化內涵、增強城市吸引力的角度,還是出于對先賢的緬懷紀念,都應該要做好對文化名人故居的保護與利用,使其發揮出最大的價值。
二 、文化名人故居保護與利用存在問題
近年來,國家高度強調文化自信,文化名人故居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各地紛紛出臺相應的法規,力求對文化名人故居進行更完善的保護及更合理的利用。以寧波為例,近年來寧波初步形成名人故居保護與利用的地方法規政策體系。先后頒布實施《寧波市文物保護管理條例》《寧波市文物保護點保護條例》《寧波市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和《寧波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工作的實施意見》等地方法規和文件。盡管政府加大對名人故居的保護措施,但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不少文化名人故居仍處于“被遺忘”的境地,對它們的保護也存在著不少的問題。
(一)官方數據不全,管理體制不順 名人故居不光是針對文化名人,且不同的城市對文化名人的界定不盡相同。因此統計的時候難免會掛一漏萬,等發現的時候,也許已成為危房甚至倒塌無法修復。目前寧波市尚無系統的官方數據表明現存的名人故居數量以及利用現狀,僅有個人整理的統計數據,因此對故居進行保護管理時缺少完整的資料。在對文化名人故居的保護與利用過程中,還面臨著一個巨大的挑戰——文化名人故居的管理體制問題。由于歷史遺留下來的土地產權問題,有的名人故居歸國家所有、有的歸企業所有、有的歸個人所有。復雜的產權關系使政府在對名人故居進行保護開發時,因為疏散居民賠償金的分配、改造后產權歸屬等問題,難以解決,最終導致這些名人故居基本處于放養狀態,無人管理。如位于寧波市海曙區費家巷十一號的顧清廉故居(顧宅),這是一座比較典型的清代官宅,是蔣介石在寧波求學時的老師顧清廉的故居,它于2003年被列為寧波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點,但現在仍被用做民宅,有居民居住,只在門口掛了一個“費家巷顧宅”的說明牌,與周圍的其他民居并沒有任何區別,整座樓已經十分破敗,墻壁脫落、電線凌亂地橫在門上、院中掛滿了衣服、到處堆積著雜物,完全看不出這是一處文物保護點。
(二)資金來源單一,保護管理不當 根據《文物保護法》的規定,我國對于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資金來源主要有: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財政劃撥,文物保護單位的事業性收入,通過捐贈的方式設立文物保護社會基金等,但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大部分名人故居的資金來源只有政府撥款,而且政府撥款往往優先作用于重點的文物保護單位,因此資金不足成為大部分文化名人故居普遍存在的問題。資金的缺少也直接導致了對名人故居日常保護管理受限。寧波就有這樣的文化名人故居,由于年久失修,再加上自然和人為的損壞,已經變得岌岌可危。如屠墉故居,由于它的文物保護級別較低,沒有專門的資金投入,現在仍被當作私宅使用,門口貼滿了小紙條,內部格局復雜且堆滿了雜物,整體環境亟待優化。破舊的建筑現狀降低了名人故居的吸引力,同時使故居存在一些安全隱患,稍有不當,這些珍貴的歷史遺產就會毀于一旦。
(三)宣傳力度不足,利用方式簡單 名人故居是一座城市歷史的見證者,一座城市文化的承載者,應當對它進行合理的開發利用,使其發揮出最大的價值。目前寧波市有的文化名人故居的利用方式為名人紀念館,但大部分仍作為私宅使用,故居的文化價值和社會效益無法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整體上,寧波大部分名人故居開發利用效果不顯著,并缺乏有效的宣傳推廣。來寧波旅游,游客大多只知道天一閣、蔣介石故居、王陽明故居等知名度較高的名人故居,對于童第周、周堯等人的故居卻是很少有人知道,甚至連本地人對有的名人故居都聞所未聞。媒體對文化名人故居的關注宣傳也不夠,寧波市的報紙、電視、相關的微博、微信等未能開設專欄介紹寧波的名人故居。如白云莊,也稱甬上證人書院,黃宗羲曾在此講學。它是弘揚浙東學派的學術要地,但現在去參觀的人卻很少,附近也沒有指路牌等,作為浙東學派的遺跡,這與它的名氣是完全不匹配的。對名人故居的宣傳力度不足,名人故居所起到的教育、傳承文化的作用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文化名人故居保護與利用的優化對策
《世界文化遺產實施公約指南》中寫道:“文物建筑保護的最好方法是繼續使用它們,或者使它們現代化而不做或只做一點適應性的改變。”對名人故居的保護與利用,要堅持以保護為主,利用為輔。通過合理的利用,盤活起名人故居資源,真正讓它們“活起來”。針對文化名人故居現存的問題,提出以下解決對策。
(一)落實普查登記工作,完善管理制度 對于文化名人故居保護與利用中存在的管理體制不順的問題,可以全面開展普查登記工作,對現存的名人故居建立起一個完善的數據庫,明確這些故居的地理位置、保存現狀、產權隸屬等問題,為名人故居的保護與利用提供扎實的資料基礎。同時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將名人故居的保護與利用納入城市的發展規劃中,形成完善的名人故居保護機制。目前在國際上,對名人故居保護的通行辦法是采用掛牌制度。如英國的“藍牌”制,由遺產委員會評定名人故居是否符合掛牌條件,在符合條件的名人故居門口掛一塊藍牌,藍牌上記錄著名人的生平,且掛上藍牌的名人故居不能拆除。我國也可以借鑒這種制度,政府及管理部門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明確掛牌程序,對符合條件的名人故居進行認定,將名人故居的保護落到實處。同時針對產權問題,可以采取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居民自治的多元保護管理方式。對于一些產權置換意向統一、收購可操作性強、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的名人故居,可以采取政府主導的保護管理模式。a對于產權置換意向存在分歧、收購成本較高的名人故居,可以鼓勵社會組織參與管理,采取購置租賃、產權托管、作價入股等多種產權運作模式,參與故居保護利用。b
(二)擴寬資金來源渠道,增加資金投入 名人故居的保護與利用需要投入較多的資金、人力、物力等,只依靠政府的財政撥款是遠遠不夠的。因此需要拓寬資金的來源渠道,通過多種方式籌集資金,做好經費保障。
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大資金的投入,對于一些急需整修的文化名人故居,可以一次性投入充足的資金,使其能得到較完善的修復,并設立專門的保護資金,每年投入專款進行保護修繕。另一方面可以發動社會力量籌集資金。如向一些企業、海外僑胞等募捐,或者建立起專門用于文化名人故居保護的基金、債券、彩票等,通過向社會融資的方法解決名人故居資金短缺的問題。整合政府、社會等力量,加強對名人故居的保護與利用。文化遺產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保護文化遺產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責任。因此在對名人故居進行保護與利用時,可以充分利用國際資源,尋求國際資金的支持與幫助。山東孔孟文化遺產地就曾向世界銀行尋求貸款,寧波也可以嘗試向世界銀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等機構尋求貸款或資助,以獲得一定的資金支持,增加對名人故居的資金投入。
(三)發揮名人效應,提高宣傳質量 文化名人故居正是因為曾經有名人在這里居住,名人取得的成就以及他的人格魅力、思想精神等,對后人產生了重要影響,從而使他的故居擁有了特殊的歷史、文化價值。因此在對文化名人故居進行宣傳時,要利用名人事跡、成就、思想精神等進行有力的宣傳。對此政府要鼓勵支持對名人的研究,深入挖掘他的思想內涵等,并定期舉辦講座,講名人背后的歷史,講名人故事,讀名人作品。讓更多人認識名人,接近名人,學習名人精神,從而吸引人們參觀他們的故居,充分發揮出“名人效應”。
宣傳質量也是很重要的,可以利用新媒體如微信公眾號、微博,甚至抖音等大眾喜聞樂見的媒介,多渠道宣傳文化名人故居。建設文化名人故居的專題網站,方便市民、游客查閱了解故居的具體信息。同時在故居周邊建立指示牌、故居簡介、參觀引導圖等,引導民眾參觀。在當前旅游業蓬勃發展的背景下,文化名人故居可與旅游業緊密結合,在城市宣傳片中也可以增加對文化名人的宣傳,吸引更多游客來他們的故居參觀,并設計一些名人故居旅游線路,根據地理位置情況,將知名度不高的名人故居與知名景點相結合,形成串聯路線,依托歷史街區、風景名勝區等資源帶動名人故居旅游業。
一處故居,其實是一代人的回憶,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對于文化名人故居的保護與利用,彰顯的是城市的文化意識,影響的是城市文化的傳承。讀城市歷史,需訪名人故居,聽名人故事。對文化名人故居的保護與利用既是社會責任,又是對城市歷史文化的傳承。文化名人故居保護和利用是一項長期的工程,面對故居存在的資金不足、宣傳力度小等問題,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使文化名人故居充分實現其歷史與文化價值。
(指導老師:鄭健兒、徐紅日)
ab崔誠亮:《城市名人故居保護性文化旅游開發對策研究》,江南論壇2020年第3期,第43頁,第43頁。
參考文獻:
[1] 張楊.中英近現代文化名人故居保護比較研究[D].四川大學,2007.
[2] 何碧云.四川名人故居旅游開發與保護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3.
[3] 付靚.無錫市近現代名人故居保護與利用研究[D].江南大學,2017.
[4] 顏麗. 青島歷史名人故居保護與利用策略研究[D].青島理工大學,2013.
[5] 傅祖棟,張淑芳.寧波市名人故居保護與利用的調查及分析[J].寧波經濟(三江論壇),2012 (5).
基金項目: 本文系浙江萬里學院2019年校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文化名人故居保護與利用的現狀研究”(S201910876063)階段性成果
作 者: 劉泱泱,浙江萬里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
編 輯: 趙紅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