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華
文化惠民是黨和政府親民政策、愛民政策的體現,也是“執政為民”理念在文化上的具體反映。這一暖心工程通過為農民群眾“送電影”“送戲”“送圖書”“送器材”等文化惠民活動,讓群眾精神“食糧”更富足。現實中也發現,部分農村文化惠民工程還存在問題,亟需相關部門加以引導和規范。一是文體器材管理上較混亂。有些文體器材沒有登記入賬,少數村的圖書及書柜流失比較嚴重,有的村樂器、健身器材未辦理任何出借手續長期存放農戶家中或借給村幼兒園使用。二是文體器材利用率較低。有的村書屋藏書數量不少,但農民看不懂、用不上,造成借閱率偏低;有的村健身器材未及時安裝使用,鑼鼓家什只是在逢年過節用上一回,其他時間基本存放在倉庫。三是文體器材監管不到位。縣(區)、鄉(鎮)、村三級對文體器材管理使用情況缺乏跟蹤反饋和績效考評等管理機制,導致部分村級文體器材長期滯留在鄉(鎮)文化站。
對此,筆者建議規范農村文化惠民資產資源管理。一是強化管理,防止資產流失。縣(區)、鄉(鎮)、村三級應建立健全文化惠民資產管理辦法,強化涉及文化惠民相關管理工作人員的責任心,將村級公共文化資產管理的責任落實到人。二是因需惠民,優化圖書配置。要根據農民的生產生活需要制定配書方案,滿足群眾區域化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三是齊抓共管,完善監管服務體系。縣(區)、鄉(鎮)、村三級要統籌協調齊抓共管形成合力,把農村公共文化工作納入年度目標考核。同時,充分調動農民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提高農村文化自我發展、自我創新的能力,建成城鄉一體、功能完善、資源共享、管理規范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作者單位:湖北省赤壁市財政局)
責任編輯: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