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太祥 姚仕秀
摘要:在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語境中,具有區域特色的藝術事象怎樣介入文化和旅游的發展?怎樣進行區域性的藝術創作生產?愈發凸顯其重要的價值與意義。要使區域化的藝術和藝術創作生產更好地推動當地文化和旅游的發展,離不開高等藝術職業教育所打下的藝術人才儲備和藝術創作生產隊伍建設的基礎。本文從這一視角切入,解析貴州高等藝術職業教育和藝術教育的現狀,進而提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貴州 ?高等藝術職業 ?教育 ?現狀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0)24-0024-04
貴州藝術教育自新中國建立后到1985年恢復招生,藝術教育發展歷經40余年,在其發展的歷程中,曾培育出大量優秀的藝術人才。特別是20世紀以“貴州省高等藝術專科學校”(下稱“藝專”)為主的藝術精英教育,對貴州藝術教育的人才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隨著貴州省教育資源整合,藝專合并貴州大學成為綜合大學二級學院后,貴州歷史上的專業藝術院校從此消失。目前貴州省沒有一所獨立的藝術職業學院或藝術學院,全省的藝術教育依托于貴州大學、貴州民族大學、貴州師范大學等綜合性大學。縱觀其他兄弟省份,都在陸續建立“藝術職業學院”。按照國家十三五教育發展規劃,職業教育是未來高等教育發展的重中之重,藝術教育與其他社科類學科相比有其獨特的屬性和規律。
藝術教育(美育)不同于自然科學和其他社會科學,它有更高的層級性。亦因此,民國時期蔡元培先生也曾提出“美育”的辦學觀念,進而建立起“國立音專”“國立美專”等專業藝術院校,遵循藝術教育特有的規律去培養人才。
當前,隨著國家實力日益增強,我國其他各省區獨立藝術院校(含音樂學院)的組建方興未艾。2015年,內蒙古藝術學院、浙江音樂學院、黑龍江音樂學院分別在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杭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的基礎之上籌建成功,獲教育部批準,成為獨立辦學的專業藝術高等院校。相比較之下,貴州的藝術職業教育目前處于一種較為滯后的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雖不敢與北宋大儒張橫渠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曠世抱負相比,但對己所處之一域藝術教育的學術關照,應是藝術工作者安生立命與致達良知的職責。有鑒于此,草成拙文,就教于方家。
一、貴州藝術職業教育回顧
當下,全球化背景下的區域經濟與文化的建設,邁向大數據創意產業時代,復合型的職業化人才緊缺。國內職業化的藝術人才需求也不例外。相應的藝術職業教育一度向藝術高等教育標準化的統一模式看齊靠攏,而未根據不同省區內藝術樣式的歷史、人文、地域、民族等差異性和時代性來系統性規劃藝術職業教育。自1997年“藝專”撤銷,并入貴州大學成為其二級學院——“藝術學院”(現已拆分,建為“音樂學院”和“美術學院”)。貴州大學由于總體發展規劃、師資生源、教育經費和教師待遇等多方面面臨的問題和困難,教育資源的重新整合,使之人才培養的目標不得不在“專業性、精英化”中做出讓步。原有學生交響樂團已經不復存在,組建一個人數不多的民族樂團也得東拼西湊;1950年代以來地方戲人才培訓的“黔劇班”“花燈班”“京劇班”都因各方面原因停辦。除辦學走向單一的“高等教育”路徑而失掉“藝術高等職業教育功能”之外,自此貴州再未成立獨立的藝術高等職業院校或藝術學院,開展藝術高等職業教育。至今近20年的時間里,貴州因為沒有獨立的藝術高等職業學院,致使貴州的藝術高等職業教育呈現空白狀態,藝術高等職業人才規劃性培養一度嚴重缺失。這與當下貴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大數據文創產業”“民族文化強省”“人才強省”“文化大扶貧”“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大省”等發展戰略所需的現代職業化人才隊伍建設要求存在著較大差距。其中,藝術類文化遺產(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民族民間藝術資源的開發利用、文化藝術的傳播交流、藝術教育與大扶貧,迫切需要新型的藝術職業化人才培養。
二、貴州藝術高等職業教育與人才需求現狀
貴州現僅依托貴州大學、貴州民族大學、貴州師范大學等綜合大學的二級學院(藝術學院、音樂學院/音樂舞蹈學院、美術學院)培養輸送藝術人才。總體來看,仍是“地域意義上的貴州特色”“層次意義上的高等教育”“宣傳意義上的個性培養”之傳統老三套。貴州省十幾家綜合院校都有藝術學院或相關學院,基本上都在強調立足貴州民族特色的高等藝術教育,宣傳上都是以針對突出“專業性、應用型”人才的個性培養,而實際都是以培養“普及型+愛好者”為主旨。就目前發展來看,貴州藝術教育仍是貴州大學、貴州民族大學、貴州師范大學,主要表現在教學質量優于省內其他院校,其他院校的藝術辦學目前實際仍處于“老三套”中。就現有的三所大學藝術專業而言,也存在著辦學專業雷同、特點不鮮明、人才培養質量不夠高和與社會職業人才需求銜接不夠緊密的現象,特別是在現代性、職業性與復合型方面嚴重不足。使得貴州的藝術高等教育已處于全國末位之列。
目前,在上海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星海音樂學院、西安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和一些綜合類大學中,強調“現代性”的藝術專業和文化傳媒已經廣泛開展并取得相當豐富的成果,而貴州的藝術高等教育還處在緊抱“貴州民族特色”不放的基礎上固步自封地辦學。流行音樂、現代舞蹈、現代立體廣告傳媒、現代藝術設計、現代民族服飾設計、舞臺舞美技術、影視拍攝等職業化要求較高的專業都成為市場比較搶手的藝術專業,而我們的這方面人才培養幾乎還處在起步階段,生源市場開發性較強。無論發達的一二線省區的浙江、山東、湖北還是西部省區的山西、新疆、滇川渝,都建有獨立的藝術高等職業學院,大力開展現代意義上的藝術高等職業教育。
2005年以來,在“多彩貴州”文化品牌推動下,我們在取得一些優秀成績的同時也明顯感到了“后勁不足”。特別是關于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及現代藝術職業教育呈現空白。貴州文化藝術界多年來因經濟發展原因面臨較為艱難的地步。國家在大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時期,許多市級文藝團體也因人才匱乏和核心競爭力差等原因分流或解散,貴州目前唯一的交響樂團(貴陽交響樂團)也是民營企業(星力百貨)投資創辦,貴州省歌舞團(現省歌舞劇院)交響樂團也因缺乏人才培養和“人才引進尷尬”形同虛設;貴州省花燈劇院、貴州省京劇院、貴州省黔劇院都面臨著人才危機,甚至和省外其它大學聯合辦學培養后繼人才。這一現象除了是貴州經濟發展滯后造成的影響外,最根本還是貴州目前藝術教育缺乏遠景規劃;缺乏真正意義上培養“高精尖”民族藝術人才的專業性高校,雖然現存幾家綜合大學的二級藝術學院對貴州人才培養做出了巨大貢獻,但這種各有特色的培養目標和人才戰略遠遠不能滿足現在貴州“文化強省和“文藝體制改革”“文化大發展”的職業化藝術人才的迫切需求。貴州藝術教育的發展到了深度改革的時間節點,其改革的路徑則是大力開展現代性的藝術職業化教育。
三、發展貴州藝術職業教育的建議與對策
(一)符合黨和國家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政策
黨的十七大以來,根據“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部署,制定并實施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貴州作為“少數民族省份”,首先應該緊緊抓住黨中央、國務院 “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戰略部署中“重視和支持民族教育事業”“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契機。其次,在當下文化旅游融合和特色民族文化強省背景下,以貴州省豐富的民族民間音樂、舞蹈、戲劇、美術資源作為抓手,大力發展具有貴州地域化、民族化藝術高等職業教育。
(二)與“多彩貴州”文化發展戰略相互助推
隨著“多彩貴州歌唱大賽” “多彩貴州舞蹈大賽”“多彩貴州戲劇小品大賽”“多彩貴州模特大賽” 等系列文化藝術活動的成功舉辦,并獲得預期豐碩成果和轟動效應,“東盟文化教育周”“多彩貴州國際生態文明論壇”“大數據論壇”等為貴州面向全國和全世界提供了更高更好的平臺。“多彩貴州”的文化品牌已經享譽世界。貴州省委、省政府圍繞“多彩貴州”的品牌效應,以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山地族群的生態文明、新興大數據現代產業大力構建貴州文化發展戰略。
2014年5月貴州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制定實施的《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規劃(2014--2020)》;2014年7月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制定實施的《多彩貴州·侗族大歌傳承保護發展行動計劃》;2016年5月省民宗委、省教育廳、省文化廳關于印發《關于全面推進各級各類學校民族文化進校園工作的實施方案》等政策措施要求和規定。獲得省教育廳、省文化廳和省民宗委支持的職業院校民族民間文化特色重點支持專業(學科)、教育創新團隊和教育名師工作室的職業院校,要根據市場需求,利用當地民族文化特色優勢,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興趣和特長,將藝術技能和職業技能培養有機結合,大力發展具有區域特色的職業教育。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藝術、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貴州民族文化強省和大數據文創產業的資源基礎,其發展的人才需求決定了成立“藝術高等職業院校”和開展“藝術高等職業院校”的緊急性。貴州藝術職業教育必將為民族文化強省戰略、大數據文創產業規劃性地培養和輸出藝術職業人才。兩者必將形成一種建構的相互助推效應。
(三)整合貴州藝術人才資源提供辦學師資保障
現在,貴州有貴州省話劇團、貴州省民族歌舞劇院、貴州黔劇院、貴州省花燈劇院、貴陽京劇院、貴州民族歌舞團、貴州畫院等院團,進行具有貴州區域特色、民族特色的藝術創作生產,戲劇戲曲、音樂舞蹈、美術等方面的人才隊伍建設也有一定的歷史建構了。亦為貴州的高等藝術職業教育提供了雄厚的人才儲備和師資力量。20世紀50年代以來,貴州省藝術學校就有過與貴州省話劇團、貴州省花燈團聯合教學的個案,具體以“團代班”的形式培養急需的話劇藝術和花燈戲藝術人才。貴州的藝術高等職業教育應整合既有的藝術人才資源,吸取歷史上曾經取得成功的教學模式與經驗,創建貴州特色的藝術高等職業教育。
(四)能有效吸取既有藝術高等職業教育的成功經驗、規避不利因素
我國藝術高等職業教育自1980年代以來,已成大范圍覆蓋規模,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少問題和困難。貴州省目前職業技術學院在眾多中專升格中逐漸形成體系,但許多學校的專業設置也僅僅是在原有專業上辦學層次的學歷提升,不僅缺乏真正的創新性,更是缺乏職業藝術教育的特色專業。另外,貴州目前的民辦大學屈指可數,與西部鄰省相比處于較滯后的狀態,這與國家大力提倡民辦教育儼然不符。一二線省區和周邊鄰省藝術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歷程,能為“貴州藝術職業教育”提供一定的成敗之鑒,我省應該有效吸取成功經驗,及時規避不利因素。
(五)加強貴州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職業教育
除上述建議與對策之外,應加強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職業化教育。建立科學規范的傳承體系,改變傳承僅靠家庭口傳身教的現狀。發揮職業學校專業優勢,大力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才,將口傳心授民間技藝形成規范、系統、合理的教學方案,開設民族民間音樂、舞蹈、戲曲等表演藝術類、民間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色課程、優質課程和相關教材,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校園傳承。聘請民間藝人、工藝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組成職業院校的師資團隊和學術科研團隊,形成各類民族民間藝術“產、學、研”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讓民族民間音樂舞蹈和戲曲曲藝作品、民間工藝品開發為文化旅游產品,有效介入地方性的文化旅游。進而,推動區域化、民族化、特色化的藝術高等職業教育發展。
四、結語
近年來,貴州省委、省政府大力推進大數據下文化旅游、生態文化、民族文化、傳統文化(陽明文化)的產業化建設,那么,具有地域性、獨特性、自主性的高等藝術教育也應納入到文化建設的規劃中來。我省亟需創建一所能夠代表“貴州”這一區域的獨立藝術學院或創新型的藝術職業學院,發展具有區域特色的藝術高等職業教育,規劃性地進行藝術職業人才培養,推動特色民族文化強省、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藝術人才隊伍建設。為貴州藝術高等職業教育和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人才儲備打下堅實基礎,為貴州文化的建設提供人才保障。這樣,才能承擔起貴州山地族群多彩文明的續衍傳承、傳播交流和振興繁榮的新時代使命。
參考文獻:
[1]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2]貴州省委辦公廳,貴州省政府辦公廳.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規劃(2014年—2020年)[Z].2014年.
[3]貴州省政府辦公廳.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戲曲傳承發展的意見[Z].2017年.